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态住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静  姚建 《工业建筑》2004,34(2):10-12
生态住区作为人类理想的居住模式 ,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 ,给生态住区的内涵作出了科学的界定。同时指出目前国内在生态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生态住区指标体系的框架 ,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建议 ,以推动生态住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区水景建设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价作为人居环境基础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现有的住区水景建设进行合理评价,揭示现存的问题和确定其将来发展的方向,为住区水景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提出了住区水景建设指标体系筛选、设计的五个主要原则,并从自然度、自净(健康)度、景观度、节水度、亲水度五个方面制定评价的具体指标,建立了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路晓东  李健 《规划师》2005,21(10):68-69
小规模开发意味着城市设计的细节更加关注人,它是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创造良好居住社区的最佳途径之一,其设计手法有:利用制约条件,寻找合适的设计切入点;弱化组团绿地,强化中心绿地;淡化户型概念,针对用地单独设计等.  相似文献   

4.
山地住区设计中的生态思维——以重庆住区设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脆弱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山景和江景景观、复杂的室外空间条件等种种环境特征,促使设计者寻求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特征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生态思维在山地住区的设计与建设实践中的运用,探讨了山地背景下住区规划建设与山地自然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的现实途径;提出山地环境特征在设计者尊重、解读和利用下成为住区设计逻辑起点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5.
生态住区几个相关问题之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燕  运迎霞 《规划师》2002,18(11):77-79
“生态居住社区”是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时所提出的一种居住对策。作者认为生态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本质是生态住区日渐升温的原动力,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指出现阶段我国建设生态居住社区必须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陈宇 《四川建筑》2005,25(5):20-21
在对住区水体景观的历史发展、存在问题、生态效应、生态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只有在住区水体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后期维护管理做到和谐统一,才会为住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生态、健康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7.
以崇明向明厂地块节能住宅示范项目为例,针对生态节能住宅在规划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适应地区"此地"地理气候特点的生态节能住宅规划设计实践策略和基于地区"此时"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节能技术选择分级策略,籍此对上海生态节能住宅的规划与设计进行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生态住区支持技术探讨--兼谈银河生态实验小区详细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生态住区支持技术的概念和特征,指出了从完整意义上而言,生态住区的支持技术是一个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的集合,同时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用以解决特定问题的系统,它不拘泥于高科技的或现代的技术,也可以吸收一些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对当前我国一些生态住区支持技术进行了阐述,并且以银河生态实验小区规划为例对生态住区支持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进程中,中心城区量大面广的老旧住区改造和生态修复十分迫切。文章梳理了上海老旧住区外部环境生态修复在绿化环境、水体环境、物理环境、道路交通、空间环境及废弃物排放等六方面的生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绿化环境提升、水体环境重塑、物理环境改善、道路交通优化、空间环境重构及废弃物排放规范等策略,并提出相应的适宜技术措施。关于都市老旧住区外部环境生态问题的调研和讨论将有助于深化对都市人居环境的认识,为生态修复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从全球、国家、地区三个层面对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未来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有利于促进生态城市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光红  张志刚 《建筑科学》2007,23(4):32-35,39
参考建设部、科技部2005年联合颁发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的内容,本文建立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综合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原理建立了生态住宅小区综合评价模型;借助于评价模型可以对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进行科学评价,通过评价结果披露机制,使消费者了解开发商所开发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所属等级。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基区理论及其对生态居住社区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生态基区理论,分析生态居住社区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阐述了生态居住社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宜居城市建设的推动下,居民的社区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学家、规划师等的密切关注。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论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特征及其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总体状况基本满意,但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评价不高;2)居民对其所在社区的评价存在分异现象,这与社区区位、社区类型、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等因素密切相关;3)公共空间、美学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社区条件对社区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基于上述分析,论文从公共环境营造、美学设计评估、公服设施供给、信息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社区优化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密度居住区是亚洲许多城市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模式,但普遍存在诸多社会与环境问题。社区绿道在高密度城 市居住区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将居民与开放空间、基础设施 相连接,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活动场所,在缓解社会与环境问 题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辨析高密度居住区背景下社区绿道 的内涵和特点,总结社区绿道在提升邻里聚居环境、完善绿色 基础设施、激活社区文化空间等方面的作用;其次,以上海市 甘泉社区绿道为例,探讨城市高密度居住区中的社区绿道实 践;最后,总结思考未来城市高密度居住区社区绿道建设的实 践方向。  相似文献   

15.
扬州海德公园生态住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海德公园作为扬州人居生态小区的一个示范工程正在建设。其内容主要有:用水的开源节流,分质供水;雨水和污水就地处理和利用。景观水体的水质和多功能的保育和生态综合控制与管理,如“近自然型”护岸,种养水生动植物、净化水质、美化环境,改善建筑物与外界的热交换,提高自然采光和通风效率;再生能源的利用(太阳能);协调交通道路和路面与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6.
以杭州某高尚坡地居住区为例,阐述了在居住区收集、利用区块内的雨水作为景观用水、绿化浇灌等水源的可行性,并分析其可回用量、收集方法、处理工艺及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以具有典型性“高低配”开发特征的广州GJ 社区为例,分析了“高低配”住宅小区引发的具体问题;从规划技术角度分析了当前“高低配”住宅小区的指标特征,并通过对比高容积率的广州GG 社区,认为“高低配”住宅小区是较低的容积率和较高的建筑限高联合作用下的产物;然后基于纽约区划法对居住区控制的经验,对比辨析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18)》、广州技术规定与纽约区划法的住宅小区控制指标体系,指出当前我国的住宅小区控制指标体系略显粗放;最后提出针对“高低配”住宅小区的技术改善建议,建议应加强住宅小区建筑高度的下限控制、公共空间的控制以及住宅片区的城市设计引导。  相似文献   

18.
人才保障房政策对大城市城镇化进程有重要作用。以南京市为例,将大数据(POI等)与小数据(问卷和访谈)结合,利用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方法,总结已建(在建)人才保障房的居住空间特征和新就业人才居住需求偏好,并探析人才保障房住区和需求偏好的适配与错位;最后透过问题反思讨论人才保障房的发展。主要结论为:(1)人才保障房围绕产业园区布局,选址考虑职住平衡,却远离城市中心;周边配套设施缺乏,而内部配套又不足;住区社会空间流动性高,住户场所感低。(2)在既已形成的功能格局和基于土地财政的经济理性下,当前人才保障房居住空间难以满足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9.
深入探测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式及影 响因素,是高效协同两者发展、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基础。 结合土地利用、POI等多源数据,借助空间聚类分析、地理 探测器等方法,基于南京主城区街道单元,系统揭示2006、 2012、2017、2020年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 式,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的规模增长滞 后于居住用地,古城区格局稳定,主城边缘变化突出;2)公 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聚集趋势波动性减弱,形成高水平耦 合、低水平耦合、公园绿地主导、居住用地主导4种空间耦合 模式;3)空间耦合受自然条件的核心支撑、规划政策的关键导 向、邻里特征的辅助催化作用。相关规律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理论,为城市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 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