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治河方略是宏观的治河指导思想。古代的治河方略大体经过陂障——疏导——堤防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蔡铁山 《人民黄河》2001,23(5):43-44
民国治黄历史很重要,这一时期,传统治河技术虽仍占统治地位,但近代治河技术已逐步传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扎根,运用近代技术治河已成为历史潮流;李仪Zhi、张含英提出了上中下游综合治理、除害兴利并举的治黄思想,这是一个迥异于历代方略的新的治河方略,极大地推动了治黄事业的发展;治河机构实现了由分散到统一的转折。治河主体完成了由旧政权治河到人民治河的转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还很不系统,几乎是个空白。新时期开展民国治黄史研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是总结民国治黄经验的需要,是弘扬黄河精神的需要,是探讨当代治河方略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河流动力学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历代治河方略与河流中的三对矛盾——水量与河道泄量、水与泥沙、来沙量与河道输沙量的矛盾,考察了我国古代一些有影响的治河方略所反映出来的对三对矛盾的认识程度,在此基础上指出:正确地把握河流中三对矛盾的运动,是制订正确的治河方略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1月8日,黄委科技委和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在郑州召开"传承与发展——王化云治河实践与治河方略"学术交流会,交流王化云治河方略在新时代治黄工作中的传承、发展和应用。黄委主任岳中明、副主任牛玉国、总工程师李文学出席交流会。会上,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刘连铭、庄景林、黄自强、冯国斌、  相似文献   

5.
潘季驯是明代的治河理论家和实践家,我国治河史上享有盛名的治河人物之一。从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起,到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止,他曾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将近十年之久,使东奔西突、紊乱已极的黄河,一度出现了河患较少、河道相对稳定的小安局面。特别是他认真总结了前人治河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治河方略,对清代以来的黄河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主持治理黄河的背景、思想体系和实施方略及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治河,明代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治理方略或河工技术,都有很大的进展。这期间所留下的大量治河论著,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应该认真研究。本文试图从治河理论和河工技术两个方面,概略地谈一谈本时期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8.
除水害与兴水利除水害与兴水利应是治河的目的,也应是治河方略的基本内容。但人们在处理除水害与兴水利两者相互辩证关系时,由于认识的不同所制订的治河方略常常也有明显差异。是除害后而得利?还是由兴利而除害?虽只是顺序的不同,但效果却大不一样。相传鲧、禹治河,发生了“疏”“堵”之争,大禹的“疏导”之术获得成功。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解决黄河的主要矛盾出发,先除害而后得利无疑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治河方略。加之,历代都把“疏川导滞”的方法说成是圣人大禹的杰作,被不适当地宣扬为治水的“经义”之道,后人治水必须“法先  相似文献   

9.
治理黄河的方略或治河的大计是应先决的问题。确定了方略,才可能作规划设计。方略有误,则随后各步全盘皆错。长期以来,我们在治理黄河方略的认识上存在着五种成见,阻止我们正确地探讨治黄方略。它们是:①依靠水土保持作为治黄的基础;②尽量把  相似文献   

10.
蔡铁山 《人民黄河》1998,20(7):41-42
1判断治河思想科学性的标准判断一个治河思想科学与否,是看它有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有没有科学的治理方法,有没有治理效果,有没有回答治河依靠谁的问题。这四个方面构成完整的治河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一切科学的治河思想都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比如明代治河名家潘季驯,总结了以往治河经验,深刻分析了黄河的泥沙症结,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创造性地运用遥、缕、格、月四堤,在两岸周密布置,御水攻沙,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时人赞曰:“河尝秋涨而涯畛屹然,淮尝夏溢而消耗甚速。贡赋舳舻,若履枕席,转徙遗,寝…  相似文献   

11.
治理江河,需要确立切合实际的治河方略,修建能够体现这一方略的枢纽工程及其他相应工程,长期坚持治理,才能达到除害兴利目的。拟定方略必须符合河性。含沙量和输沙量都大的多泥沙河流,河性和少沙清水河流不同。因此治河方略要有区别,不能照搬仅仅调节径流和筑坝修水库的方法进行治理。治理多沙河流,既要调节径流,又要调节泥沙,更要注意调节水沙关系。即必须水沙综合调节。修建枢纽因此也需要具有综合调节水沙的能力。多沙河流  相似文献   

12.
潘季驯“束水攻沙”治河思想历史地位辨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魁一 《水利学报》1996,(8):1-7,15
从金、元到明前期(约十二世纪到十六世纪前半叶)治理黄河方略是以分流治黄为主,明后期则主要依靠堤防束水攻沙,这是治河防洪思想的一大转变.此后400年虽然治河工程措施有所改进,但束水攻沙一直是下游修防的主导方针之一.束水攻沙方略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水利科学家潘季驯.本文探讨了束水攻沙理论和在此理论指导下工程技术措施的演变和成效,以及近代河工模型试验对潘季驯的理论所作的验证和肯定.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潘季驯治河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论陈潢治河     
陈潢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治河名家,他曾协助靳辅治河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在实践方面最突出的是利用黄河泥沙进行放淤固堤,在处理黄河与运河的关系上,成功地开凿了中河,保证了漕运畅通。  相似文献   

14.
为确保防洪安全,减少"二级悬河"的影响,黄委提出了"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治河方略.但由于黄河下游滩区居住有大量人口,在实施治河方略和确保滩区群众生产之间就会形成较突出的矛盾.1974年提出的滩区政策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2000年国家出台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对处理滞洪区运用后的群众受灾补偿和灾后重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必要对黄河下游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补偿改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以黄河为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李国英 《人民黄河》2005,27(11):1-4
通过对河流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互关系的阐述,确立了河流的价值主体地位,提出了河流治理的终极目标,即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以黄河为例,论述了21世纪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方略,从理论体系、生产体系和伦理体系3个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一治河理念的内涵、目标及实现战略。认为应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1493”治河体系,构建人类和河流问的和谐关系,从而使黄河的健康生命得以恢复及维持。  相似文献   

16.
洪泽湖还是值得研究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昔日黄河夺淮七百年,明清两代曾在激烈的争论之后,按照“蓄清刷黄”——“治河保运”之治水方略,相继增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与减水坝),以人工蓄积淮水,淹陆成湖,成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和补运的滞洪水库。同时留下“河防一览”、“治河方略”、“历代河防总纂”等治水典籍。而今,建国四十多年来,国家治淮工程对洪泽湖控制枢纽及滨湖圩区投以巨  相似文献   

17.
《治河方略》是继明代潘季驯所著《河防一览》一书之后,又一部研究治黄的重要文献。清初靳辅(1633~1692年)编著。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任(黄河)河道总督时,正是黄、淮交敝、漕运梗阻之时。经他10余年的治理,黄、淮故道次第修复,漕运大通,治绩卓著。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玄烨皇帝南巡阅工时,念其治河有功,曾面谕靳辅:俟河道告成之日,纂述治河书,以垂永久。靳辅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完成《治河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治河奏绩  相似文献   

18.
维持河流健康生命 --以黄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英 《中国水利》2005,(21):24-27
河流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互关联,通过对河流生命理念的论述,确立了河流的价值主体地位,提出了河流治理的终极目标,即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以黄河治理开发为例,形成了新世纪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方略,从理论体系、生产体系和伦理体系三个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一崭新的治河理念的内涵、目标及实现战略,并通过行政、法律、技术、工程、经济等具体措施,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1493"治河体系,构建人类和河流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黄河的健康生命得以恢复及维持.  相似文献   

19.
从西汉至今,常为学者所研究的治河方略,当首推哀帝时‘贾让三策’了,它是我国历史上系统地提出综合治理黄河的理论,也是最早的治河的宝贵文献。西汉数百年间,黄河不断在冀州境内决口为患。时至哀帝,河道淤积日重,下游堤防以邻为壑、河水泛滥,‘水迹难以分明’。当时,管河官员向哀帝上书,提请圣上“博求能浚川疏河者”。此间,官任朝廷待诏的贾让应征上书,奏言治河上、中、下三策,这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洪水与干旱灾害管理多以“治河”为目标,主要措施是改变自然,未充分强调对人的行为约束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治河”,加剧了人与水的矛盾,而最终受伤害的却是人类自己。要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修正洪水与干旱灾害的管理目标,调整水利工作方略。以实现人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