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以钻井总进尺为依据选择海上油田丛式井钻井平台位置的方法存在无法完全反映钻井时间和费用的问题,通过对定向井钻井难度评价,开展了定向井钻井难度系数与机械钻速变化规律以及造斜段与稳斜段机械钻速变化规律的研究,确定了平台位置所对应的总钻井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钻井时间和费用为标准的海上油田丛式井平台位置优化方法。应用实例计算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海上油田丛式井平台位置优化方法可有效节约钻井成本,有利于高效开发海上油气田。  相似文献   

2.
海上丛式井平台位置优选直接影响油田经济开发效益,而以钻井总进尺最小兼顾钻井难度的方法不能完全反映钻完井成本的高低。鉴于此,考虑影响钻完井投资的因素(井深、工期及其他现场因素),依据丛式井分类方法,按照标准测算其他因素引起的钻完井费用,建立了目标油田钻完井总投资函数,将其作为成本最低优选平台位置的基础条件。在"最小进尺法"与"权重法"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平台位置分布边界,利用网格法确定可能的平台位置,并在井型分类和井眼轨迹设计的基础上利用钻完井投资目标函数测算对比可能平台位置的钻完井投资,优选出成本最低的位置作为最终平台位置,建立了以费用最低优选平台位置的新方法。应用实例表明:基于成本最低优选的平台位置钻完井投资比最小进尺法优选的平台位置钻完井投资减少约2 000万元。研究结果可为丛式井的平台位置优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大型丛式井组平台位置优化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丛式井组钻井平台位置优选是丛式井钻井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地质靶点的分布情况,将“控制靶点位移之和最小”,或“控制井眼长度之和最小”,或“控制钻井成本之和最小”等条件作为优选平台位置的指标(目标函数),建立了丛式井钻井平台位置优化数学规划模型,并根据遗传算法的理论原理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实例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及遗传求解方法能够在综合考虑地面限制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前提下,优选出钻井平台位置,并满足现场安全钻井施工的要求,同时大幅度降低了钻井综合成本,发挥出了丛式井钻井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海洋油气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受海上环境条件限制等特点,而平台位置的选择问题是影响开发成本、钻完井难易程度的首要问题。针对平台位置优选问题,通过对海上丛式井平台位置选择因素分析,利用DecisionSpace软件的最小进尺法和权重法选择平台位置,综合考虑总进尺数和作业难度,采用均匀布点法和位置加密法相结合的方式得到最优平台位置。最后以渤海某平台为例进行了技术应用分析,优选出的平台位置既满足总进尺数较小又能满足作业难度较低的要求。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法应用效果较好,对海上平台位置优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井眼设计降低了渤海丛式井钻井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和总结了渤海辽东湾地区绥中36—1油田B平台丛式井组在钻井设计和钻井作业中,简化井身结构、大胆使用小井眼钻井技术钻丛式井的新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节约海上钻井成本,缩短建井周期,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海上油田加密区域优选方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上油田与陆上油田的区别,分析了海上油田加密区域的优选影响因素,提出了海上油田加密区域优选指标体系,引入反映客观指标权重的相似权和反映主观认知程度的层次分析法,利用偏好系数将两者结合,对目标海上油田进行综合评分,对目标油田的评价进行量化,并考虑海上油田丛式井的特殊性,提出丛式井修正系数,通过最终评分结果可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对潜在加密区域进行优选排序,最终确定海上油田最优加密区域。该方法在海上B油田进行了应用,初步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今后海上油田加密区域优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和总结了渤海辽东湾地区绥中36-1油田B平台丛式井组在钻井设计和钻井作业中,简化井身结构,大胆使用小井钻井技术钻丛式井的新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节约海上钻井成本。缩短建井周期,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海上丛式井网整体加密井眼轨迹防碰绕障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上油田综合调整过程中,井眼防碰已经成为制约丛式井网加密钻采的关键因素。针对海上油田单平台井数多、井间距离小、丛式井网密集的特点,利用井眼轨迹优化和防碰绕障设计,实施丛式井网整体加密钻采井眼轨迹防碰绕障技术。在绥中36-1油田L平台应用效果证明,该技术能够有效防止井下碰撞事故的发生,减小钻井施工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有效贯通应急救援井与井喷事故井的通道,需要优选应急救援井位置和合理匹配钻井装置。开展水深122 m以内自升式钻井平台救援井就位优选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潮流流向优选、风向优选、浅层地质灾害性特征风险规避、钻井平台优选、救援井钻井设计等。钻井平台优选解决了水深与钻井装置作业能力合理匹配问题,使用全新计算公式后,预测精度由原来的70%上升至90%,有效保障海上大型设施安全,可为国内海上油田井控技术体系建设前期基础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阿富汗北部K油田,地表为山区丘陵地形,局部起伏大,相对高差300~500m,路况恶劣,钻井、修井及地面工程建设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因此确立了整体部署丛式井的开发原则。采用数学规划优化方法建立了丛式井整体设计优化的数学模型,求出了丛式井平台数量与钻井总进尺的关系,综合考虑了钻井进尺、新建平台数量、平台规模及投资等因素,最终确定了K油田丛式井井位部署方案。  相似文献   

11.
海上油田由于受海水深度和海况限制,钻井和录取资料的成本较高,如何最大限度地优化评价方案,减少钻井、取心和测试工作量,经济有效地加快新油田的评价,一直是海上油田评价的重点。以珠江口盆地新近系中新统NH-AB海相优质砂岩油田评价方案为例,在评价方案优化可行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其评价井井位、井数、取心和测试资料的评价方案优化,可减少钻探评价井2口,只进行1次取心和1次试油,节约成本近亿元人民币,经济有效地加快了NH-AB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计算和开发评价,提高了海上油田评价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性,为珠江口盆地该类型油田的快速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海洋可搬迁模块钻机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洋边际油田的开发及钻修井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勘探开发难度的日益增大,对平台模块钻机设备的经济性、轻型化和可靠性、可搬迁性及安全性要求更加严格.研究了将数控交流变频技术应用到海洋钻机上,则会使整个钻机质量减轻、平台占用空间减小、操作简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能满足海洋边际油田的开发及钻修井工艺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海上油田开发中井的类型和布井方式均比陆上油田更为复杂。为了优化井网结构,实现经济技术开采最优化,引入了矢量井网的概念,将影响井网布置的地质、开发及经济因素视为该向量空间的一组向量。一方面通过模糊评判技术确定适合布井的目标区域,另一方面通过对典型油藏单井及井网开发指标计算方法的研究,建立各个向量之间的定量联系;以此为基础,应用随机模拟和模糊优化技术实现多向量的井网整体优化。 该技术在埕岛油田一区馆上段油藏进行了有限区域、有限层数和有限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应用,初步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今后的井网整体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胜利油田海洋钻井地质公司成功开发了SDL9000录井仪数据传输系统,在海洋钻井平台上实现了通 过通讯卫星把录井实时数据远传到胜利油田网络上,从而实现数据网上共享,便于后方主管部门远程监 测。数据传输系统的应用推动了录井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油田的勘探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5.
高含水复杂断块油田加密井井位智能优选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鲍敬伟  李丽  叶继根  石军辉  张津  朱红云  姜宁 《石油学报》2017,38(4):444-452,484
高含水复杂断块油田地下剩余油高度分散、多层叠置、犬牙交错,对老油田二次开发新钻高效加密井的井位优选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通过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分析了井位优选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复杂断块油田三维地质模型和油藏数值模拟后的多种三维场数据,以剩余可动油量为目标函数,以油井控制半径、经济极限井距和经济极限剩余可动油量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剩余可动油量计算模型,并给出了复杂断块油田单井控制范围和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实现了直井、斜井井位的单因素智能优选。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综合考虑影响井位优化的多种因素,建立了多因素井位优选方法。通过编制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实现了复杂断块油田加密井井位智能优选的精细化和定量化。该方法应用于大港港西油田二区二次开发工程中,优选出的井位符合油藏动、静态认识,钻井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为高含水复杂断块油田持续效益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的海上钻探事业已经有了30年的历史,共建造,进口了三条钻井船(平台),在我国海域钻井约70口,井尺约21万m。钻井最大深度5001m,井位最大水深110m,在南海首获工业油流在东海发现一批油气田。本文从钻井船(平台)性能的提高、设备的升级和钻井工艺的发展三方面论述了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海上钻探技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建造下水技术随着不同的场地资源、不同的吊装设备能力、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项目管理文化等将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进行传统导管架、组块的场地上进行钻井平台的建造将会面临很多技术革新,需要对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技术进行优化创新,主要包括悬臂梁钻台的称重技术、桩腿的建造技术、下水技术、悬臂梁负荷试验技术等。  相似文献   

18.
魏然 《海洋石油》2018,38(4):97-101
为了克服海上模块钻机在传统作业模式中建造费用高、周期长、设备及人员需要磨合期和作业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难题,需要探索一种新型作业模式。通过合理分配人员和设备资源,模块钻机建造阶段钻完井方提前介入调试,对设备进行最大限度的国产化,充分协调钻完井方、采油方和修井方之间的关系,提出并实践了一种新型作业模式,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了现有设备的价值。应用此模式可以在共用钻井支持模块(DSM)的平台实现钻完井和修井同时作业,互不干扰,提高作业效率。经过渤中28油田某平台的现场应用,该模式发挥了目前已有设备价值,使平台整体建造费用大幅降低,现场修理比率控制在较低水平,钻完井和修井作业可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