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抚英  邹涛  栗德祥 《华中建筑》2007,25(11):77-84,86
该文讨论了后工业景观公园的概念及其在德国鲁尔区的发展背景概况,结合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现场调研,重点分析了公园设计者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方面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3.
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居住街区肌理反映了住区中各物质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组织,直接影响着住区的物质、经济和文化价值。基于对我国居住街区发展的认识,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通过城市道路网、土地利用现状、功能结构、道路组织、公共空间与建筑肌理六个方面对城市级结构肌理与街区级空间肌理进行剖析。针对不同类型居住街区肌理的优势与缺陷,提出以营造半开放型社区为目标,分成"强化中心、解放道路与公共空间、重组结构、制度创新"四个阶段对城西居住街区进行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4.
王天赋  孟晓惠 《园林》2020,(1):52-57
景观叙事学是当代景观设计学的独立学科,在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众多实践中具有相关诠释和应用。本文对叙事与景观叙事之间的关联进行概述分析,结合典型案例,从主体与客体、主题与情节两方面,阐释景观叙事结构;从撰写语义—隐性信息呈现、构建空间—传播文化记忆、演进时空—强化场所精神三个层面,提出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景观叙事策略;对景观叙事理论在工业遗产转型公园中的应用进行系统论证和研究,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丁一巨  罗华 《园林》2003,(7):42-43,64-65
杜伊斯堡位于莱茵河与鲁尔河的交汇处,足德国19世纪重工业区的中心。由于20世纪60年代起钢铁行业不断缩水,对煤矿工业的需求也大大降低。80年代后期,这里已经成为整个联邦德国失业情况最恶劣的地方之一。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Landsclaftspark Duisburg-Nord)这个名称其实不能反映陔公园的特征,而称钢铁厂公园或工业废弃地  相似文献   

6.
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Ⅶ)--北杜伊斯堡旧钢铁厂景观公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的德国工业旅游已经过半,这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北杜伊斯堡旧钢铁厂景观公园。  相似文献   

7.
8.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阐析植物景观空间的概念,论述植物景观空间影响要素,以柳州市雀山公园为例,从整体规划和分区设计两个方面对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要点进行分析,提出以人为本、施法自然、体验感知、要素组合的植物空间营造策略,以期为公园绿地建设人性化、生态化、艺术化、多样化的植物景观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出现的,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思潮。在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随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和资源不断的减少,工业废弃地迅速的增加。本文从中西方不同工业时代背景出发,立足于中西方后工业景观设计作品的分析,对当前的工业废气用地的改造实践分析,通过这种方式突出工业废气用地景观再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舒阳 《华中建筑》2014,(10):117-120
该文聚焦工业转型期城市滨水空间发展问题。以武汉为例,通过对滨水空间发展的四个时期:公共空间引导的社会价值重构、居住地产主导的土地价值提升、大型公建为触媒的场所价值再造、水环境大视野下的生态价值彰显,结合有代表性的滨水城市项目进行逐一分析。解读开发模式、总结空间特征、反思存在的问题,探索转型期提高滨水空间适应性,实现滨水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张国强 《中国园林》2008,24(1):73-74
城市的碑林式建筑密集和硬质化特征的加剧,促使人们更加期盼自然风光美景的生命活力,因而,城市风景已成为构建城景人和的要素。在总结当代城市风景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城市风景亲和近人的大众化的特征,综论了城市风景区、风光带、典型景胜、风景体系和城景协调发展的五线交织等特点,进而提出了集成创新的发展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设计应该融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因此,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城市设计,即整体城市设计。城市景观规划是实现整体城市设计的主要手段,是整体城市设计内容的载体。文章结合莆田市秀屿市区景观规划实践,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如何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进行粗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景观所承载的功能、内涵与价值对于城市而言,已经超越了仅仅作为简单的风景式背景和功能较为单一绿地类型的理解,而是作为综合体,成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景观综合体提供了一种针对当代景观和城市关系认知的视角,和一种表述这种关系的语汇与工具。作为城市发展的媒介,景观综合体承载城市功能,并通过协调与重组资源,促进城市生长,成为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的回溯与经验借鉴,结合当代发展,归纳总结出景观综合体的特征:开放与战略性,渗透与弹性,整合与控制性;探讨了景观综合体构建的4种途径:功能转换,尺度拓展,资源配置,数据驱动,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赵茜  齐康 《建筑与文化》2012,(11):100-101
通过介绍生态园林的概念、特征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展,阐述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生态园林的构建策略,最终使园林、城市、人三者之间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与水共存的"水之都"威尼斯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特例。自公元5世纪建城至今,威尼斯呈现的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对建城前既有岛屿与海洋之间自然形态关系的一种传承、适应与发展。透过景观与多水环境形成的稳定关系与相互塑造结果,从城市景观空间环境和环境中人的活动两方面,探究在多水环境的有利与不利影响以及政策、文化、经济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下,威尼斯城市景观对多水环境的适应性变化与应对策略,从而引发对"城市韧性"特质的进一步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7.
当建筑师们在反思设计理论、比较中西文化和思想体系的差异时,很少有人意识到,所有这些我们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在我们选择这一增长机制时已经被确定。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在微观尺度上为城市"整容",但东方的"城市面孔"依然顽固地维持同西方城市巨大的差异。的确,建筑师们的设计风格影响过我们居住的城市外貌,但从来没有决定过城市的历史景观。建筑师们自大地认为是他们的个人风格决定了城市的外观,而在背后,真正决定了城市景观差异的,却是城市内在的制度基因——正是城市的制度,决定了哪种风格的建筑师会最终胜出。  相似文献   

18.
黄健文  徐莹 《华中建筑》2010,28(11):146-147,150
该文通过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历程与相关称谓的回顾,探讨了旧城改造在我国首都的源起与发展,解读了"旧城改造"及相近称谓,并指出旧城改造、旧城整治、城市更新三个主要称谓之间的特征差异,以此反思改造称谓背后的基本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市滨水地带曾经在工业的发展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形态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中的滨水工业生产用地以及仓储用地相继被废弃。这些已经被污染的用地尽管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去整治,但也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本文介绍了德国统一之后柏林城市滨水地带再开发的两个大型项目实例,以期为国内类似问题和项目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瑞典马尔默市西港新区开发中,风景园林设计从项目策划阶段就开始介入,并贯穿于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可回收利用材料、低维护成本、栖息地指向的绿化设计、慢行系统设计及多设计师参与等诸多特点成为21世纪全球城市新区开发项目的典范。从以上方面介绍和分析该项目,试图对我国城市新区及居住区开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