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李瑞山 《建筑安全》2000,(10):13-14
1.工程概况   某沿海城市新建地下污水主干线,穿越河漕宽约 15m,水深约 2. 5m。根据当地提供的资料,施工期间河漕最大平均水流速度为 0. 3m/ s。   穿越河漕段的钢管 1500mm,埋设于河床底部。内、外管壁涂刷环氧煤沥青防腐层,管基为钢筋混凝土带形基础,详见图 1。   河床底部地质情况,由上而下为:淤泥层厚 1m;粉细砂淤泥层厚 2. 5m;淤泥混粉细砂层厚 3m。地下水位标高:黄海标高 3. 22m。   2.河漕截流及导流的施工方案   (1)施工方法:   截流及导流的施工方法,详见河漕截流及导流纵断面图 2及横断面图 3。   …  相似文献   

2.
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的下部特制配件主要用于解决立管底部的水跃、壅水和空气通道中阻问题。原因在于在立管底部水流从垂直向下改为横向流动,而且立管流速大,而横干管流速小,加上位能转化为动能,因此产生水跃、壅水…等现象是必然的。一旦发生水跃、壅水等情况,水力工况就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证明现况合流管道中截流井,由于没有考虑它特有的水流状态及各种损失,而按明渠均匀等速流计算、设计,造成污水截流效率较低,大量污水入河的现象。实验研究说明,影响槽式截流井截流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槽深、槽长;影响堰式截流井的主要因素是堰高。并提出了有关小管径槽式、堰式截流井主要尺寸的计算经验式。  相似文献   

4.
对喀斯特地貌地区高外江水位下的城市截流式合流制管网,在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雨水溢流污染、管道渗漏污染和管道淤积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讨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源头控制减少溢流雨水污染、优化截流收集污染雨水、调蓄处理污染雨水、提高维修水平减少管道渗漏、加强维护管理减少管道淤积等措施,并对我国合流制截流管网建设和运行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污水截流沟在多年使用后淤积严重,现有的排水养护车辆设备无法抵近作业。如采用传统工程性清疏措施,需要人工搭设临时导流槽,逐段封堵截流沟,调水量大且不经济,施工人员进入截流沟施工也不安全。采用机器人结合泥水分离技术,将截流沟中抽出的高浓度泥水进行泥、水分离,分离后的污水依然回排入截流沟,达到安全高效、无污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欧于飞 《福建建筑》2012,(6):110-112
本文分析了平潭综合实验区老城区采取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原因及其优缺点,介绍了截流倍数的确定及溢流井形式选用、截流量控制等在平潭旧城区截流式合流制改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广州市城市河涌的污染原因及生态恢复历程,总结了城市河涌生态恢复的实践经验:首先对城市河涌实施污水截流,对河涌淤泥进行清疏与处理;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是一个渐进过程,雨季时应尽量减少合流污水进入城市河涌;循环补水与综合整治是提高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将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成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的过程中,对简单溢流井进行了改进,由此改善了溢流井的水流状态,降低了混合污水浓度且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并最终减少了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水对水体的污染,同时为系统的维修、养护、管理以及实现微机自动控制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9.
某深基坑工程中的基底岩溶水绕流过水断面大、承压水头高、水流急、封堵困难。通过全面分析涌水原因并实施了有效的探测方法,找到岩溶水绕流路径;再通过蓄水反压平衡岩溶水压力,注浆切断岩溶水绕流途径,最终有效解决了岩溶地区深基坑施工中岩溶水反涌的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湖州市各级新墙办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为墙改重点工作,结合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工作,积极引导新型墙材企业开展对"五水共治"和太湖及其它湖(河)淤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湖州市河道淤泥处置利用现状1.河道淤泥基本情况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湖州市区3889公里河道中,亟需清淤的河道长度为2041公里,淤积总量达3802万方。2015年市区共完成清淤轮疏约180公里,  相似文献   

11.
沿海区域存在大量淤泥土层,其通常表现出高压缩性、流变性及触变性等不良工程地质性质。因此,深厚淤泥土深长基坑开挖面临着极高施工风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显著。为进一步阐明深厚淤泥土深长基坑开挖施工力学效应,依托某深基坑工程,通过有限元三维数值模拟,揭示了淤泥土深长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深厚淤泥土层的存在使基坑开挖影响区的水平影响区域明显增大,竖向影响区域所受影响较小,在水平距离150 m、深度85 m范围内土体皆受基坑开挖影响;基坑以及建筑轮廓凹凸部出现应力集中,在淤泥土层,地连墙以及既有隧道墙板应力集中处的水平位移存在明显突变;既有隧道水平位移和沉降曲线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大桥变形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变大,桥桩在淤泥土层的水平位移明显增大,最大水平位移达5.33 mm,最大沉降达9.92 mm。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基坑实例,分析了PHC管桩在闽南深厚软土基坑中的应用。基坑深度6m,淤泥厚度达16.5m时,淤泥平均含水量达69%时,采用PHC管桩加锚杆结合被动区加固的支护方式,是可行的。既能保证基坑安全,又能降低造价、节约工期。本文提出了PHC管桩作为围护桩的设计计算控制标准,及设计、施工、监测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老城区排污管网改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各类型排水体制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提出了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城市排水系统体制的观点,认为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宜在我国老城区排污管网改造中加以采用.同时介绍了截流倍数、截流井、截流量、防倒灌等几个关键问题的设计原则及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4.
针对深井井群复合供水中直供井出水含沙量较高对水质造成突发性污染的问题,以泥沙的运动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泥沙在管网水输送中的沙水水质数学模型。利用EPANET-MSX模块编码对模型进行求解,动态地模拟出泥沙在管网中的运动状况,并求出了出沙对水质的影响范围、持续污染时间以及具体用户的出沙量和出沙持续时间,为水质突发性污染的应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用27m长水泥土桩处理某大型油罐地基(22m厚淤泥质粘性土)的工程实例。监测结果表明:只要布桩方案合理,水泥土桩中下部强度能得到保证,用超长水泥土桩处理深厚软土地基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新吹填淤泥的工程性质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海造地工程中新吹填细颗粒土会经过析水落淤-自重压密-排水固结的过程。晾晒蒸发失水在表层强度的增长中起重要作用,其影响深度约在2.5m。吹填完成60d后,晾晒蒸发失水作用获得表层淤泥强度的速率明显减小。加速吹填细颗粒落淤形成土体骨架,可提前获得更高的土体强度。结构强度在新吹填淤泥强度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尾矿的力学特性与粉粒含量有关,但目前对粉粒含量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为了研究粉粒含量对尾矿力学性质的影响及其细观机制,通过显微观测、三轴试验和离散元模拟,研究砂粒和粉粒的显微特征,分析尾矿的临界粉粒含量,并讨论粉粒含量效应的细观力学机制。结果表明:砂粒和粉粒在粒径分布、棱角性和表面形貌方面存在差异,粒径小于30 µm的颗粒具有独特的显微特征;随着粉粒含量的增加,混合尾矿逐渐由砂性尾矿过渡到粉性尾矿,临界粉粒含量在30%~50%范围;理论推导证明,粉粒的粒径和弹性模量越小,相同力作用下的土体形变越大;从介观上看,粉粒含量的增加弱化了原有的强力链,是导致粉粒含量效应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揭示了混合尾矿的细观力学行为机制,为宏细观关联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苏州第四纪沉积土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深入分析苏州第四纪土的海相、陆相沉积环境及土层分布特征, 对苏州第四纪土 311 个原状土样进行了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试验研究 ,结果发现:海侵作用和土层深度对苏州第四纪各类土的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与剪应变幅值关系曲线的影响有明显差异,深度 0 ~ 30 m 的海相黏土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曲线分别低于和高于陆相黏土的曲线,深度 30 ~ 100 m 的海相黏土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曲线分别高于和低于陆相黏土的曲线;土 层深度对海相黏土、粉质黏土和海、陆相粉细砂的动剪切模量比曲线 以及对海相黏土、粉质黏土和陆相粉细砂的阻尼比曲线的影响较为明显;对黏土、粉质黏土、粉土、粉细砂按土层深度 0 ~ 30 m 和 30 ~ 100 m 以及淤泥质土、中粗砂不区分土层深度,给出了苏州第四纪各类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曲线经验关系的拟合参数值及其平均关系曲线推荐值。  相似文献   

19.
HDPE双壁缠绕管的定向钻牵引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三期)新市涌至2号泵站管道工程(重力截污管道)有740m长的管道需敷设在广佛高速公路旁边,加之正上方有一条与之同线埋设的中国电信管线,因而采用了定向钻牵引法施工。结合该工程详细介绍了HDPE双壁缠绕管的牵引法施工要点。实践表明,该法施工进度快,并避免了对高速公路路面的破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