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探讨了小比例色纺纱的生产技术要点,针对小比例色纺纱经常出现的色差、色结等质量问题,在原料选配、混色方法选择、工艺设计原则、生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措施,减少了产生色差的可能性,降低了色结,提高了小比例色纺纱的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小比例色纺纱的生产技术要点。针对小比例色纺纱经常出现的色差、色结等质量问题,对原料选配、混色方法选择、工艺设计原则、生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措施和生产建议。在生产中,选用细度适中、成熟度好的原棉及色度稳定、回潮率适当的化纤,采用卷混法改善混色不匀,优化各道工序的工艺,做好清洁、隔离防护及质量检测工作,减少了产生色差的可能性,降低了色结,提高了小比例色纺纱的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普梳色纺纱生产工艺的优化。针对色纺纱生产特点,从原料及生产全流程采取一系列工艺技术和管理措施,并运用正交试验优化了细纱工艺,最终较好地改善了14.6tex普梳色纺纱质量。认为:合理选用染色原棉,正确选择原料混和及混色方式,优选各工序工艺配置,严格控制色差,能够收到改善色纺成纱质量的良好效果,纺制出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满足用户要求的普梳色纺纱。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半精纺生产中PTT纤维的应用,以及色纺生产中控制色差、色点的技术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探讨了粘胶/PTT混色纺纱各纺纱工序主要工艺参数和关键技术措施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色纺纱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混色打样、各工艺主要技术措施及参数等。着重介绍了在生产过程中色纺纱的质量控制措施。总结了色纺纱"订单多、批量小,品种多、翻改频次高、针对性强、用工多"的生产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顺利纺制JC/Modal 50/50 14.8 tex色纺纱,并降低成纱色结,优选了配色所需的着色纤维原料及纺纱原料的混和方式,对染色Modal纤维进行纺前预处理,各工序选择适宜的纺纱专件以及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等,最终纺制出满足质量要求的小比例色纺纱.认为:选择Modal散纤维染色方案生产精梳棉Modal小比例色纺纱,成纱色结少,能得到较好的布面效果.  相似文献   

7.
探讨色纺纱工艺技术的创新途径。阐述了色纺纱生产特点与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色纺产业持续发展工艺技术的创新途径。指出:色纺纱具有环保性、时尚性、功能性、多组分等特点,但目前尚存在纱线强力低,混色不匀,色差、色档等质量问题以及生产效率低,原材料消耗大,用工多等弊端。认为:应通过向多纤混纺,多色彩方向开拓,积极采用先进的工艺与装备,推广新型纺纱技术等创新途径,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节能降耗,减少用工,走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小比例色纺纱质量控制体会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小比例色纺纱的外观质量比内在质量更加重要介绍了生产中从原料、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技术措施,预防产生色差和减少棉结;同时,为了保证本色纱线中不混入色纤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确保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色纺纱特性,探讨了色纺纱生产环节质量控制点及工艺技术措施,通过从染色原料的选用、棉花染色、混和、混色方式、配色过程、色纺配棉、各工序工艺及设备的调整和车间生产现场的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保证了色纺纱颜色准确、色比均匀,减少了色点、横档的产生,可纺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纯棉精梳色纺纱生产中的原料选配、工艺优选问题,介绍了防止色差和减少棉结的措施,认为应进一步提高色纺纱的质量和档次。  相似文献   

11.
采用环锭纺纱新技术开发色纺纱新产品。改变传统色纺纱仅仅依靠颜色、原料变化,更多的是色纺纱纱线结构变化、组合。文章分析了色纺AB纱、色纺ab纱、紧密赛络纺技术生产色纺纱、色纺竹节纱、粉尘纱、点子纱、色纺段彩纺、色纺隆纹纱等8种纱生产的原理、纱线风格及应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对色、质量控制等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纺纱技术无法精确调控纱线色彩分布规律纺制色彩渐变纱线的技术弊端,提出了在线调控成形纱线色彩渐变的三通道数控纺纱机制并成功纺制了色彩渐变纱.设计了三色彩纤的耦合-叠加混色模式,构建了包含全体混合子样的混合比矩阵、混合色谱矩阵及其混合色谱;基于混合比矩阵规划了行渐变、列渐变和对角渐变等3类渐变路径,并给出了对应的渐...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数码转杯纺的混色效果,利用红、黄、蓝三原色粗纱纺制混色纱并织成织物,测量其颜色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相对值法分别求出单色纤维的吸收系数及散射系数,建立各自的Kubelka-Munk双常数混色模型。采用这二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对混色织物的颜色及有色纤维的混合比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模型对样本预测的平均色差为0.896,平均比例误差为2.84%;利用相对值法建立的模型对样本预测的平均色差为1.35,平均比例误差为3.04%;与相对值法相比,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Kubelka-Munk双常数混色模型可更好地预测数码转杯纱混色效果及混色纤维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环锭纺、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3种不同成纱方法对混色纱中各色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分别使用3种成纱方法、2种条混方式(1道并条工序、3道并条工序)纺制6种混色纱,并制作6种混色纱的横截面切片样本,通过计算汉密尔顿指数,表征混色纱中各色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分析不同成纱方法的纤维混合规律;同时测试6种混色纱的成纱性能,分析不同成纱方法混色纱的成纱质量。结果表明:转杯纺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环锭纺和喷气涡流纺,环锭纺次之,喷气涡流纺纤维混合最不均匀;经过3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经过1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环锭纺混色纱的强度最高,喷气涡流纺混色纱的毛羽最少。  相似文献   

15.
袁理  熊莹  谷迁  王丹书  霍达  刘军平 《纺织学报》2021,42(5):122-129
为缩短色纺纱线打样周期并提高制成率,提出利用光谱与颜色特征对纤维与纱线间存在的复杂颜色传递规律进行分析;针对样本自身呈色具有的随机波动性,建立了基于类内与类间特征的类别可分比模型和呈色差异性判别准则。结果表明:当染色纤维混配物形态发生改变时,其光谱特征与颜色特征均存在显著改变,且与配比参数无关;当色纺纱线捻系数改变时,其颜色的一致性会有所提升,且明度值存在变化;色纺纱线的颜色不仅与纤维配比参数相关,而且与工艺参数紧密关联,是典型的双参数呈色模型。本文研究对于探索色纺纱线的颜色表征与分析建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能够为色纺纱线快速打样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针对有些企业用一种纺纱方法纺色纺纱小样,在小样被接受后,用另一种纺纱方法纺批次样,然而所得批次样与小样之间的色差能否被接受的问题,本文将相同配比的有色纤维混合体,分别通过环锭纺、转杯纺以及快速纺三种不同的小样纺纱流程纺成纱线,绕在纸板上,再经过测色仪测色,比较不同纺纱流程下纱线之间的色差,并对造成色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转杯纺纱线与快速纺纱线之间的色差均值为0.36CMC(2:1)单位,环锭纺纱线与快速纺纱线之间色差均值为0.95CMC(21:1)单位,环锭纺纱线与转杯纺纱线之间色差均值为0.77CMC(2:1)单位,造成色差的主要原因是成纱方法不同,引起纱线结构与纱线表面状态不同,进而对不同波长的光线反射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色纺纱配色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及实用性,首先采用Datacolor SF600测试粘胶原液染色散纤维单色纱和混色纱的颜色值;然后基于Friele模型参数,采用对未知参数进行[0 1]区间赋值迭代取最优值的方法,与需要通过大量实验计算出一个最优固定参数值的方法对比,用这2种不同方法预测其拟合配方与拟合反射率,并根据CMC(l:c)色差公式计算其与标准样的色差。对比得出,当模型参数固定时,平均拟合色差为1.23,而优化后参数不固定时,平均拟合色差为0.399,进而建立了本文实验条件下的混色纱线反射率的预测模型。选取14种不同比例的三色混纺纱进行纺纱验证,其色差较小,经过1-2次修正即可得到色差小于1的配色结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有色涤纶长丝与天然纯棉纤维为原料,制备出一种具有间隔色彩效果的新型复合纱线.为探讨该复合纱线的工艺优化方案,研究了涤纶长丝预加张力、捻系数、后区牵伸倍数(E后)、涤纶长丝含量等工艺参数对纱线的性能影响.结果 表明,有色涤纶长丝张力为15 cN、捻系数为380、后区牵伸倍数为1.5、涤纶长丝含量为20%时,纱线的综合...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的人工配色繁复、效率低而现有的计算机配色修色算法不能满足生产实践需求的问题,在MatLab软件中开发出了一套计算机辅助色纺纱配色系统,并对该系统中的配色模块和修色模块进行了改进。在配色模块,采用在[0 1]区间对未知参数M 值和对单色纤维初始配方赋值迭代的方法,改进了采用M 值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初始配方求解算法;在修色模块,采用单色纤维调整量中间函数差最小的方法,改进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三刺激值或反射率修色算法。该模型经过1~2 次修色可得到色差小于1 的配色结果,能满足色纺纱生产中多组分、定比例的配色、修色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