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热力直供系统在调节时会受到最小流量的限制,为防止系统运行流量减小时产生严重的失调问题,提出了最大可及流量和最小流量的概念,当系统循环流量达到最大可及流量和最小流量之间时实现按需供热,高于最大可及流量和低于最小流量时采用均匀控制,实现对直供系统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汪怡心  王芃  张声婷  王威 《暖通空调》2023,(5):79-83+161
环形干线初始流量分配是供热管网设计中管径初选的依据,能满足节点质量守恒原则的初始流量分配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流量分配方法初投资不同。本文以初投资最小为目标函数,以节点质量守恒和流量下限值为约束条件,构建了管段流量的优化模型,并采用既约梯度法求解。算例表明:在管段流量最小值为29 t/h时,最小初投资法的初始流量分配结果比最小平方和法节约5.15%的初投资;最小初投资法初始流量分配结果受流量下限值约束。  相似文献   

3.
对国内外热水循环泵的选泵参数计算作了介绍、分析和比较。国内的计算方法中,确定循环泵流量的主要分歧是应否加入附加循环流量,而确定其扬程的焦点是应以何种流量通过计算哪些管段的水头损失为依据。经分析认为,循环泵流量应为循环流量与附加循环流量之和,而循环泵扬程应为循环流量与附加循环流量在系统不配水时的管路水头损失。  相似文献   

4.
排水系统流量预测对于城市水安全、污水厂优化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与需要复杂建模和大量地理信息数据的传统水文水力学模型不同,机器学习可以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排水系统的流量预测预警。结合流量数据的时序性,分别在单变量(流量)、双变量(流量和降雨)的情况下,采用5种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Vanilla LSTM、Stacked LSTM、Bidirectional LSTM、CNN LSTM、ConV LSTM)对江苏省无锡市某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流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Bidirectional LSTM最优的实验参数条件是:隐藏层单元数为250,训练轮数为200,训练集样本数为250;在同等条件下,Bidirectional LSTM相较其他4种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预测未来流量;相比仅输入流量变量,在增加降雨变量后,可以提升近20%的流量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超压出流是指给水配件前的静水压大于流出水头、流量大于额定流量的现象,两流量的差值为超压出流量。这部分流量不产生正常的使用效益,且其流失不被人们察觉和认识,属“隐形”水量浪费。  相似文献   

6.
曝气流量控制系统用于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降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曝气流量控制系统(AVS)由生物处理过程建模模块、曝气流量配气模块和曝气流量控制模块三部分组成,以曝气流量为控制目标,实现对DO的控制。根据AVS在上海桃浦工业区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应用情况,认为采用AVS后基本实现了对DO的稳定控制,实现了节能曝气,以较低的曝气量满足工艺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王成虎  尹志红 《建筑机械》2005,(11):98-98,101
现代液压挖掘机的液压控制系统主要是流量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分为节流控制和负荷传感控制,节流控制又分为负向流量控制和正向流量控制。目前,液压挖掘机上使用最多的是负向流量控制和负荷传感控制。使用负向流量控制的主机厂家主要有:大宇、詹阳、卡特、神钢、小松(PC-5以及PC-5之前的机型)等,使用负荷传感控制的主机厂家主要有:日立、三一、小松(PC-6和PC-7机型)等。  相似文献   

8.
日污水流量序列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描述污水流量的变化特性,并获得污水管网非恒定流模拟精度要求的节点流量过程线,结合某污水处理厂的日进水流量记录应用分形理论对污水流量序列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日流量序列存在分形特征,而分时期流量序列的分形特征则尚需进一步证实;对于整个流量序列,随着滞时的增加则关联维数逐渐增大,饱和时的关联维数为1.0466;当滞时T=1d时,分时期流量序列的关联维数比整个流量序列的关联维数大;整个流量序列的盒维数为1.7973,春、夏、秋和冬季流量序列的盒维数分别为1.5936、1.4259、1.5558和1.1372,即分时期流量序列的盒维数比整个流量序列的盒维数小。  相似文献   

9.
舒雪松 《暖通空调》2007,37(B01):3-7
(接上期)8供暖混水方案及设备元件 在章节6“供热末端热量输出控制”中,我们对供暖系统的变流量和定流量调节热量方式进行了比较。从中看出,变流量系统由于其流量与热量输出不成线性比例关系,所以较难控制;而定流量系统的流量与热量输出成比例关系,所以更容易控制,因此也更为普遍地运用于供暖系统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刘杰  王运良 《中州建设》2007,(11):74-75
超压出流是指给水配件前的静水压大于流出水头,其流量大于额定流量的现象。两流量的差值为超压出流量,这部分流量未产生正常的使用效益,且其流失又不易被人们察觉和认识,属“隐形”水量浪费。超压出流会带来如下危害:①由于水压过大,龙头开启时水成射流喷溅,影响人们使用。②超压出流破坏了给水流量的正常分配。③易产生噪音、水击及管道振动,使阀门和给水龙头等使用寿命缩短,并可能引起管道连接处松动、漏水甚至损坏,加剧了水的浪费。  相似文献   

11.
朱子朋 《山西建筑》2010,36(2):196-197
通过超声波测流仪对广州市露空管进行测量,这些测量数据结合广州市分布的遥测点、加压站、水厂的流量和压力数据,绘制广州市管网流量流速流向分布图,以了解水在市政管网中的流速、流向,查找容易出现水质问题的流速较慢管段和滞留管段,然后再解决问题,从而改善水质和优化调度。  相似文献   

12.
暖通流场测试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传统接触式流量测试方法相比较,介绍了非接触式流量测试方法,重点介绍了激光多普勒技术(LDA)和粒子图像测试技术(PIV)在流场测试中运用的原理。  相似文献   

13.
杨晓和  苏保青 《山西建筑》2003,29(8):119-120
针对平衡阀的使用情况 ,就平衡阀的流量测量原理及其影响因素作了详细阐述 ,提出了平衡阀的选择原则 ,并指出平衡阀测量的流量缺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将未确知测度理论应用到东川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中。根据实际工程地质条件,选取12个泥石流危险性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指标的危险性分级标准。根据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的单指标测度函数,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到泥石流危险性的综合测度函数,最后使用置信度识别准则对泥石流危险性等级进行判定。将该方法应用于云南省东川地区12条泥石流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判定结果比经典方法更符合实际,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平流式沉淀池中部进水流场测量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与分析沉淀池内流场的特性,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aser Doppler Velocimeter,LDV)对平流式模型沉淀池内中部进水情形时的流场进行了测量,限于三维测量的难度,初步进行了三维速度的精确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沉淀池内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三维流动。采用k-ε模型对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总体吻合良好。就风速对流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测量及探讨,发现风对沉淀池流场具有明显的影响,然而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稳态气体渗流理论推导了岩石渗透率原位测量公式,基于巴甫洛夫斯基雷诺数公式给出了工程中达西渗流的粗略判断方法,研制了一套由气源子系统、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子系统、封孔子系统、气体压力测量子系统组成的岩石渗透率原位测量系统,介绍了各子系统的组件及功能,给出了测量步骤和流程,形成了基于钻孔充气试验测量岩石原位渗透率的完整方法,在某场地花岗岩介质中开展了原位钻孔充气试验,得到了现场钻孔的原位渗透率数据,并对试验中的钻孔压力历程、达西渗流判断、充气流量影响、胶塞膨胀压力影响、测量结果代表范围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性好,测量结果合理且代表范围大,能够应用于岩石渗透率的原位测量中。  相似文献   

17.
吴小川  张陆军  张军  曾志鸿  张勇  余卫  唐怀果 《煤气与热力》2021,41(2):10023-10026,10045,10046
分析前置导流体出流速度对涡轮流量计计量精度影响成因,在流量测量范围内对某型号涡轮流量计前置导流体流道内的速度分布进行模拟。叶轮角速度与气体流入叶轮绝对流速成正相关,由于叶轮角速度直接影响涡轮流量计计量稳定性,因此研究前置导流体流道内的速度分布能为提高涡轮流量计计量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流道内空气流速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且最大流速区随流量的增大向前置导流体中心线偏移。空气流量8、32、64、160 m3/h对应的最大流速区的最大流速分别为0.86、3.61、7.37、18.92 m/s。  相似文献   

18.
To summarise, although the occurrence of sick building syndrome could be due to a range of causal factors, research shows that it is probable that low outside air intake volume and pollution generated by the ventilation system and the building contents play a role in producing its effects. This being so,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flow of outside air into the build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resh or mixed air around the interior are known and controlled.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flow rate by conventional means and the use of fixed minimum position dampers is not likely to maintain a minimum fresh air flow rate under most wind velocities. What is needed is a control system which relies on direct measurement of air flow rate connected to a modulated minimum outside air intake damper to provide a constant and verifiable volume of fresh air flow. Flow sensors also open up the possibility of direct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of return and mixed air volumes and of course the flow of air anywhere else in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9.
Monodraught™ windcatchers are commercial natural ventilation devices, which are primarily driven by wind to produce both extract and supply air flow. The measurement of the net flow rate (extract minus supply) of a Monodraught™ windcatcher ABS 550 for various wind speeds and directions is introduced. The ventilation measurement system uses a cone flow meter and a blower fan. CFD standard k − ? turbulence model is employed to calculate the flow rate. The situation using a blower fan is considered in modelling and the effect of the manometer sensitivity is also discussed. The comparison has indicated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measurement and simulation. CFD modelling of the windcatcher is then carried out for the situation of outdoor far field wind. At the same nominal wind speed, the calculated extract flow rate of the windcatcher in a far field wind is roughly twice that for the situation using a blower fan, the wind direction has a small effect on the extract flow rate. The extract and supply flow rates are also calculated for various room pressure due to various wall openings and installation on a flat roof or a pitched ro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uoyancy effect on the flow rates is discussed in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20.
宋端军  杨建平  刘迎春 《山西建筑》2007,33(29):253-254
对当前计量支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计量支付流程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集成业主、监理和承包商三方,提出基于工程量清单的计量支付集成化管理模型,从而提高工程项目计量支付效率和工程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