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向散射通信系统构建及组网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由于对多级指挥和多阵地联合作战的需求日益迫切,所以尽快发展多向散射通信系统也成为重申之重。相比于点对点散射通信系统,多向散射通信系统集成度高、通信链路数量多、组网灵活、自动化程度更高,因此研究多向散射通信系统成为一个重要工程技术研究方向。通过采用设备物理叠加的方式构建多向散射通信系统,并讲述了多向散射通信系统的组网形式。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固有特性,它一直受到各国军方的重视,是军用通信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传输方式。本文介绍了美、英、法、前苏联和其它一些国家的对流层散射通信设备的主要性能及其厂商。本文最后附表说明了外军对流层散射通信设备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针对微波/散射通信链路的特点,文章分析了微波/散射通信对抗设备采用升空平台的必要性。针对机载平台,研究了对微波/散射通信信号进行侦察干扰的可行性,提出了机载微波散射通信对抗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可能采取的技术方案,对该方案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文在概述了散射通信的发展历程之后,介绍了其主要特点和应用情况;最后阐述了散射通信的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自由空间紫外光非视距通信具有隐蔽、安全、高效的特性。本文根据Mie散射理论在Matlab环境下对紫外光非视距大气信道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典型参数大气粒子对紫外光通信散射效率因子和特征图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大气粒子尺寸越大,紫外光散射的方向性越强;粒子的折射率越大,吸收作用越明显,紫外光散射的方向性越弱。本文的模拟结果为紫外光非视距通信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共生散射通信因其在频谱与能量域的互惠共享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为解决6G面临的频谱与能耗问题提供了潜在方案.在该技术中,次系统利用主系统的频谱及射频信号实现被动式反向散射通信,而次系统的传输为主系统提供额外的多径效应,有望提升主系统的性能.本文首先介绍共生散射通信的基本概念及技术原理,然后从信息论基础、接收机设计、资源配置,以及多用户接入4个方面综述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讲述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在共生散射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分析并总结了引入RIS为共生散射通信带来的性能增益.最后介绍了融合共生散射通信的6G架构及应用前景,并探讨了共生散射通信面临的技术挑战.  相似文献   

7.
通信市场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反映。本文在分析通信市场发展趋势之后,对国外移动通信市场、光纤通信市场、卫星通信市场、广播电视市场、微波通信市场、程控交换市场、散射通信市场和通信终端设备市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后向散射辅助无线供能网络中两个边缘节点到一个中继节点的信息传输,节点可工作于后向散射模式和主动通信模式。引入后向散射该辅助功能有助于节点吞吐量提高,但也使通信方案设计更加复杂。提出了由节点后向散射/能量传输阶段和节点主动通信阶段构成的方案。接着,将最大化总吞吐量问题建模为非线性优化问题,并证明其凸特性,最后,基于后向散射时长与节点能量捕获时长阈值的关系,将该问题分解为多个仅需优化后向散射时长的子问题,并设计高效的两层黄金分割搜索算法来求解子问题。基于子问题的最优解来得到原问题的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与纯主动通信方案和纯后向散射通信方案比,所提出的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吞吐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日盲紫外光通信的自组织网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盲紫外光通信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基于大气散射和吸收的无线光通信技术,非常适用于近距离高速通信和中距离低速传感器信息传输的场合。介绍了视距和非视距紫外光通信的特点以及影响紫外光散射通信的主要大气因素;分析了日盲紫外光散射信道的链路模型和发射功率衰减规律;研究了日盲紫外自组织网络的关键技术和大气信道模型、网络接入技术和网络路由技术,这些技术将会在民用和军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蓝牙技术的特点用途和蓝牙协议,并对蓝牙技术在散射网中的通信方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工业以太网中网络通信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习博  方彦军 《微计算机信息》2005,21(2):148-149,61
随着以太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以太网在工业控制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该文在阐述工业以太网通信协议模型基础上.针对当前工业控制领域提出的将测控分散到现场、实现远程监控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实现工业以太网数据通信技术的可行的方案。按该方案设计的系统已得到实现.应用结果证明此种通信方案高效可靠。能够满足工业以太网对于网络通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Time optimal algorithms for multiple node broadcast and single node scatter in distributed loop network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se algorithms involve the minimum number of packet transmissions to effect both multiple node broadcast and single node scatter.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场景下的对流层散射通信信道损耗进行了研究。在设计远距离MIMO通信系统时,链路损耗估计是其中的关键技术,而现有技术在损耗估计时都忽略了波束与散射体碰撞时的能量损耗。根据湍流非相干散射理论,首先将对流层建模为多条可微的曲线,从而与发射和接收天线阵列构成曲边梯形,根据此信道几何模型,计算入射角、反射角和散射角的角度关系;其次,建立了电磁波束射入散射体后散射波在散射体表面的能量分布模型;最后,根据波束传输距离,量化散射信道的损耗,推导得到基于MIMO对流层散射信道的衰落系数和信道矩阵。将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模型在链路损耗估计问题上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根据仿真结果对接收天线的仰角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于目前存在的准同步时钟恢复方案不能够满足多中继散射通信的抖动指标,所以提出一种在多中继的散射信道中的低抖动时钟恢复方案。该方案由一个数字锁相环和一个模拟锁相环共同实现,即双环提取方案。数字锁相环主要是利用定时误差恢复出一个存在抖动的时钟,再由模拟锁相环对恢复出的抖动时钟进一步提纯。传统时钟恢复方案的误差为输入码率下的一比特时长,该新型方案将提高误差精度,从而大大降低在多中继传输中的时钟抖动,这将是散射通信组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前,以单套网络作为通信系统的机群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机群计算处理能力,引入了多套网络作为机群通信系统。多套网络能够明显地提高机群的通信性能,但是怀疑其应用性能是否也有相应的提高。为了解决疑问,在GM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双套网络的通信系统(PCS),并全面而又具体地对GM和PCS进行性能比较,实验数据表明:在通信性能方面,PCS的带宽比GM提高了98.4%,而延迟只增加了0.3!s ̄0.5!s;在应用性能方面,对于通信量比较大、大消息比较频繁的应用程序,PCS能够取得很好的性能提高,如IS程序,执行时间减少了25.3%,而对于小消息通信比较频繁的应用程序,性能会略有下降,如LU程序,执行时间增加了0.4%。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中,车车(train-to-train,T2T)通信是利用列车之间直接通信来保障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一种通信模式。与传统的车地(train-to-ground,T2G)通信模式相比,基于T2T通信的系统可以简化系统结构,降低系统成本,提高列车运营效率。为保证通信链路信噪比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整个系统的信道容量,研究了T2G通信模式与T2T通信模式共存情况下的联合通信模式选择和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通信模式选择算法,其目的是使列车能够自适应地选择具有更好通信质量的通信模式。在通信模式选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函数法的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可获得列车在不同通信模式下的最佳传输功率。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资源分配算法,所提算法能明显提升系统的信道容量。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用于远程通讯系统的通讯软件的设计方法。采用模块化与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实现了支持多种远程通讯方式、可连接多种终端设备的通讯软件,并可方便的扩展与升级。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软件性能稳定,通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张天伍  刘新建 《计算机仿真》2012,(4):371-374,386
研究交通通信网络,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和数据传输效率。针对传统的单播组网中通信发送者需要多次复制相同的数据包以满足多个接受者同时提出的数据请求,随着数据请求的增多使得发送者的通信负担加重,造成网络拥塞、吞吐量不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提出基于组播通信的交通通信网络的组网方法。采用Mesh结构构建交通通信网络的组播模型,使得网络节点之间建立有线或无线的连接,然后利用网络编码算法实现网络间的通信,使得源点只需发送一次就可向多个终点成功传输相同的数据。实验表明,组网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数据请求过多时网络吞吐量不高的问题,同时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