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城市环境新旧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新旧对话是指一种能为人感知的新旧建筑及环境在功能、形式等方面配合作用下来共同塑造整体环境的过程.“新旧对话”同时也是一种观念.新旧建筑及环境的并存与差异构成了新旧对话的必然性。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开发更新提出的要求构成了新旧对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黄媛 《华中建筑》2006,24(7):78-81
访文通过总结常规建筑面对变化的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分析被忽视的建筑“可运动“、“可变化”现象.将这一性能系统化一提出建筑的“运动”理论:在技术上,它受到仿生学的启示.作为建筑仿生学的分支;在理念上,它以共生哲学为基础,运用其中关于人的建筑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思想最后探索将系统化的“运动”理论和设计方法作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万式适当运用于变化着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夏令操 《建筑创作》2009,(8):134-135
绿色建筑是在经济与环境两个领域中有效地利用仅有的资源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的建筑。绿色建筑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使环境和经济方面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刘杨  林建群 《城市建筑》2013,(4):141-144
本文通过对德勒兹平滑空间论的核心内容“空间界域性”的研究.构建体现时代特点、适应建筑与空间环境关系发展需求的“界域”建筑思想。”界域”建筑思想是对建筑与环境的差异性元素之间各种力量的协调与重组,是赋予当代建筑与环境之间增值的创造性逻辑的思想体现。从界域的视角看待建筑.实际上就是将建筑放置在城市的整体大环境中.或者说是一个大的景观环境中.界域建筑通过与城市环境物质与非物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而生成。  相似文献   

5.
Foster+Partners事务所一直遵循的信念.即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无论是工作场所.家庭环境或是公共领域。这一信念体现出一种承诺.即建筑是由人们的需要决定的——包括物质也包括精神上的.以及对客观环境、文化及气候的关注。同样.优秀的设计和成功的实施是我们达到这一目的的核心所在。我们相信.最好的建筑是由构成和体现建筑物特点的所有元素组成的:结构体现建筑。  相似文献   

6.
罗赞继 《百年建筑》2007,(1):153-154
概述 天普太阳楼座落在北京市大兴区天普工业园内.建筑面积8000m^2.是一座综合利用新能源的生态建筑,整幢建筑由太阳能提供采暖空调、热水和部分电力.达到低能耗.零排污的效果:1200m^2太阳能集热器和50KWP太阳电池组件与建筑一体化结合:控制系统自动化、网络化、无人值守.并实现远程数据采集.监控。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健康.室内光环境、声环境和空气质量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7.
在建于世纪之交的一系列建筑所构成的异质环境中.一座具有独立特性和形态同时又与环境互动的建筑诞生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追溯普韦布洛传统建筑历史及其现代演绎过程.分析普韦布洛建筑和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归纳出普韦布洛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普韦布洛复兴风格建筑受到传统建筑和西方文化影响的阶段发展特征。以期反映普韦布洛建筑基于自身环境的建造智慧.借此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石林生态厕所工程为例.阐述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营造自然环境.注重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设计,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良的环境.让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筑师》2012,(3):125-125
2012年5月11-13日.第一届重庆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2012年)在重庆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共同主办.主要讨论四大议题:当代山地“城市一建筑一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等。  相似文献   

11.
绿色建筑并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体.绿色建筑面向所有的建筑物.提出了一种建筑理念.提倡的是建筑在建筑设计以及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从工艺。技术.用材.用地等各个方面达到节约,并在以后的功能实现上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节约资源。当然,这样的理念并不会抛弃或者削弱对建筑的抗震.安全等必备功能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朱文一 《建筑》1999,(9):21-22
一、“建筑与环境”导读1.环境问题与建筑目前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也就是称之为“问题”、急需“整治”和“保护”的“环境”,主要指的就是人类所直接依赖的自然资源状况。以这种“环境”概念为基准,“建筑”可以理解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以及由此构成的形态。“建筑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成为“建筑与环境”课题的出发点。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不少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建筑理论、方法与实践。这方面的探索尝试建立“建筑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最优配置,已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别于普遍流行的“国际式”建筑定势…  相似文献   

13.
吴钢 《景观设计》2011,(4):50-55
该项目位于南京市中心繁华地段——大行宫地段.是南京市一类商业办公用地.交通极为便利.周边公共配套设施齐全。设计旨在营造一种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景观环境.并通过采用现代景观元素构筑一种大尺度的景观环境.色调统一的铺装将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和不同特性的景观融合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4.
沈德泉 《建筑师》2011,(5):30-33
建筑设计过程中众多相关因素对建筑的制约既与自然环境有关.又与社会环境有关,它受到多种因素(诸如社会.经济、环境、行为等)的影响。环境因素的介入与影响将有对应的环境效应产生,而建筑形态系统作为介质.为这种环境到效应的关联提供了发生的契机与途径。基于自然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设计框架将影响建筑环境品质的因素归纳为独立性因素关联性因素以及控制性因素.以环境品质为目标.构建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输入以及建筑系统要素对这种输入相关联的设计框架。关联性设计框架构成包括了相关建筑系统要素与自然环境要素.以及相应建筑环境效应的品质要求.为自然环境关联的建筑设计提供了设计分析与判断选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浅谈可持续性建筑环境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晶  李华 《华中建筑》2006,24(3):123-127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技术、科技的大步前进给环境造成了惊人的破坏。环境的重要性使建筑、景观设计师们也更加意识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得重要性。建筑环境应该是与建筑紧密结合的,合理的外环境设计对建筑的生态设计也有积极的帮助.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大多是在办公室之类的室内场所活动.能接触的室外空间越来越少,不仅给人的生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在心理上也造成郁闭.通过合理的外环境设计,可以调解这种状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建筑及其运行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效应.对全球资源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减少建筑能耗和污染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把推进建筑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孙喆 《南方建筑》2004,(3):72-74
全球化环境推动了建筑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建筑化的趋同.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下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的多样性,章做出了分析和思考:1.正确认识全球化所带来的进步;2.吸取中国传统民居的精华;3.提倡气候适应性建筑,推动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建筑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环境设计》2012,(3):56-56
2012年2月22日下午.法国著名建筑大师阿兰·萨尔法提先生的演讲——“建筑.一种文化的表达”于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建筑师沙龙和‘城市一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共同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特聘教授彭礼孝先生担任主持.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刘祖玲女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  相似文献   

19.
《城市环境设计》2011,(10):306-317
水边会所坐落在盐城大洋湾的一条小河边.延伸的地平线、天空、河心的小岛、静谥的水面.茂密的芦苇等共同营造了场地宁静、纯粹而有诗意的场所氛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建筑以一种谨慎的态度介入场地中.力求不破坏原有意境的同时.通过建筑实现人与周边环境最亲密的接触。因此一个在水边树丛中透明的玻璃盒子自然而然地成为建筑最原初的设计意向...  相似文献   

20.
黄琼 《中州建设》2007,(9):33-33
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东方建筑文化是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