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一种Mn-Nb低碳贝氏体钢。通过热模拟试验,测定试验钢的相变点温度并绘制其静态CCT曲线,研究试验钢在不同冷速下显微组织及显微硬度的变化规律。在所研究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冷速越高,相变开始温度越低,随着冷速的增加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由粒状贝氏体逐渐转变为板条贝氏体,且板条束越来越细小,硬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针对低碳贝氏体钢,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和内耗手段分析了600℃回火过程中的显微组织变化,测试了回火后的屈服强度。结果表明,试验钢轧制态的显微组织是板条贝氏体与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组织,有少量Mo_2C和NbC析出。随着回火时间延长,贝氏体板条的宽度不断增大,板条内部形成较多不同取向的胞状结构,有些板条逐步演化为多边形状,粒状贝氏体不断吞噬板条贝氏体,使显微组织中粒状贝氏体增多且粗化;Mo_2C和NbC析出物进一步增多,贝氏体铁素体中的位错密度不断降低;内耗-温度谱中Snoek峰值不断降低,表面处的SKK峰值先降低后升高,心部的SKK峰值先降低后变化不大;屈服强度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4.
回火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弛豫—析出控制相变(RPC)技术生产的超细化低碳贝氏体钢回火后组织与性能的变化,并与控轧后空冷(AC)以及传统的再加热淬火工艺(RQ)得到的钢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回火前RPC和RQ 2 种工艺得到的钢板组织均为板条状贝氏体和少量粒状贝氏体的复合组织。RPC工艺得到的钢板经500~700 ℃回火1 h后,组织变化不明显,随温度升高呈现软化—硬化—再软化的变化规律。RPC工艺得到的高强韧性钢板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对采用TMCP工艺轧制的800 MPa低碳贝氏体钢进行不同温度的回火试验,分析了不同回火温度对8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过程是板条贝氏体的熟化过程,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强度降低,而冲击韧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测试和研究了50 kg真空感应炉熔炼、控轧控冷16 mm超低碳贝氏体DB800(%:0.058C、0.29Mo、0.05Nb、0.08V、0.02Ti、0.001B)板材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组织转变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该试验钢种在冷却速率约为10℃/s的水冷条件下的组织为贝氏体(TEM下呈板条状行貌).试验钢种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885 MPa,屈服强度733 MPa,伸长率15.2%,-20℃纵向冲击韧性值46 J和极优的冷弯性能.  相似文献   

7.
易敏  王国栋  陈涛  王立峰  佟倩 《钢铁》2013,48(2):59-63
 采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研究了一种Si-Mn系低碳贝氏体钢的连续冷却转变组织,并在首钢棒材厂工业轧机进行了生产工艺试验的工业试制,研究了不同轧制工艺对金相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系列贝氏体钢在2℃/s的冷速条件下可得到全贝氏体组织,冷却速度对组织类型和性能有直接影响;通过合理地控制轧制工艺,可得到细小的贝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冲击性能,抗拉强度可达到1000MPa以上,冲击功达到80J以上。  相似文献   

8.
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辉  杨军  张涛 《鞍钢技术》2003,(3):30-31,34
研究了无碳化物贝氏体的组织与机械性能。结果表明,在低碳贝氏体钢基础上,通过加入一定量的硅元素,利用其在贝氏体组织转变过程中抑制碳化物析出作用,得到由非等轴铁素体加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M—A)岛或由板条状铁素体及其板条间残余奥氏体(Ar)膜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既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又具有较高的低温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彩色金相、扫描电镜及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IQPB热处理工艺下低碳硅锰钢在450℃时不同等温时间淬火碳配分工艺对其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时间等温碳配分工艺处理,实验钢显微组织基本由粒状贝氏体及粒状组织构成。当配分时间在200~600s时,晶界边缘大块状M/A岛数量逐渐减少,但细小颗粒状M/A岛数量逐渐增多并趋于有序化排列,导致抗拉强度升高,伸长率降低。随碳配分时间延长,细小颗粒状M/A岛又趋于弥散化排列,并且当碳配分时间大于1 200s时出现无碳化物板条贝氏体,其贝氏体板条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更加稳定,同时受弥散排列的细小颗粒状M/A岛影响,伸长率得到提高,抗拉强度减少。  相似文献   

10.
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600组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桂峰  文慕冰  王学敏 《钢铁》2000,35(12):47-49,75
研究了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600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ULCB600钢的基体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其上分布有细小的Nb(C,N)及ε-Cu粒子,板条间有少量M-A岛,以6501℃时效处理后,M-A岛发生回火转变分解成回火索氏体,并有较多的ε-Cu粒子析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网的强韧性匹配良好,其力学性能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1引言 联邦铁路管理局发起研究贝氏体钢断裂和疲劳损坏的科研项目。低碳贝氏体钢具有潜在的优势,特别在一些关键部位,例如,弯轨和道岔。本研究检查了贝氏体钢轨断裂和疲劳损坏的显微组织,并将其与珠光体钢轨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贝氏体钢轨的显微组织由回火马氏体和铁素体的混合物组成,并且伴随着条内碳化物。珠光体钢轨的显微组织由非常柔软和延性的铁素体以及非常坚硬的碳化物共同组成的细小片状聚合体。本文研究的J6贝氏体钢强度极限、屈服强度和延伸率极限大约分别为1500MPa、1100MPa和13%,这些值均高于珠光体钢的性能,具体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与珠光体钢相比较,贝氏体钢在第二阶段的裂纹速率明显减缓,疲劳裂纹延伸动力学曲线具有较低的斜率。这证明贝氏体钢轨具有较高的抗疲劳破坏性能,文献报道也为贝氏体钢轨具有较高的轧制抗疲劳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Cu—B系超低碳钢中贝氏体组织形态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美蔷  贺信莱 《钢铁》1997,32(6):46-50,60
讨论了低(超低)碳贝氏体钢中显微结构的特征及其与钢材力学性能的关系,研究发现影响力学性能的因素为:两种贝氏体形态aB(位错亚结构组织)及α°B(板条结构)各占的比例多少,位错密度,亚结构特征,板条结构的宽度,长度:M-A岛及沉淀析出的相的数量,尺寸大小和分布均影响钢的强韧性;控制轧制过程中的形变量,终轧温度和冷却速度直接影响上述各种微结构的形态,数量,从而影响钢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13.
王香彬  韦弦  孙斌  宋仁伯 《河南冶金》2011,19(2):16-18,47
在Gleeble-1500热力模拟试验机上,利用热膨胀法测定了两种含Mo低碳贝氏体钢在850℃变形30%后再以不同冷却速度冷却到室温的连续冷却相变曲线(CCT曲线),在Axiovert 200 MAT光学显微镜下检测冷却后的组织.结果表明,奥氏体化的低碳钢低速冷却后的组织主要由粗大的铁素体和少量颗粒状珠光体组成;提高连...  相似文献   

14.
用50kg真空感应炉冶炼的钢锭,经1150℃开轧,两阶段控制轧制,830℃终轧成12mm钢板,驰豫27s,720℃进水快冷(冷却速率30~35℃/s)后,超低碳贝氏体钢(成分%:0.023C、1.63Mn、0.52Cu、0.25Mo、0.055(Nb+Ti)、0.0011B)具有板条贝氏体+少量粒状贝氏体和不规则铁素体的复合组织,贝氏体束团尺寸为3~5μm,块状和不规则铁素体尺寸为1~2.5μm。650℃和700℃回火对贝氏体晶粒取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润泽 《宽厚板》2021,27(3):8-11
通过大量的试验检验数据,研究了回火热处理工艺对550 MPa级低碳贝氏体高强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经650℃高温回火热处理后,试验钢主要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准多边形铁素体的混合组织,准多边形铁素体组织占比有所增加;回火热处理后钢板屈服强度、延伸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抗拉强度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屈强比呈上升趋...  相似文献   

16.
采用RPC工艺轧制三种不同成分的超低碳贝氏体钢,用光学金相显微镜对轧态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轧态下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并对三种试样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对轧态试样进行扫描及能谱分析,评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目的在于开发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超低碳贝氏体钢。  相似文献   

17.
齐长发  杜野 《河北冶金》1993,(6):38-39,58
1 前言由于低碳贝氏体型非调质钢具有强度高、韧性和塑性好等特点,因此,它得到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重视。而进一步提高贝氏体钢的强度又保证其高的韧性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阐述的FG20贝氏体非调质钢是一种新型贝氏体非调质钢。它利用Mo、V等强碳化合物形成元素的交互作用取代B来增加钢的淬透性,从而克服了以往贝氏体非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热轧低碳贝氏体钢Q685不同温度的回火工艺处理,研究了强度、延伸率、冲击性能以及微观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回火温度对Q685钢的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当回火温度为650℃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758 MPa和835 MPa,延伸率达到30%,明显高于热轧后的试样;而随回火温度逐渐增加到720℃,性能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李梅广 《宽厚板》2013,19(4):1-4
通过研究回火热处理温度对JG620E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回火热处理温度区间,并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方法对在此温度区间处理的试样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G620E钢板基体组织含有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及多边形铁素体,在基体上分布有纳米尺度TiN、NbC析出相和Cr的碳化物,获得了最佳匹配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实验方法,研究不同回火温度下试验钢的组织性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控轧控冷获得了贝氏体/马氏体复相海洋用钢,其中贝氏体体积分数约占30%;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先上升后又略有下降,在600℃达到最大值,为983 MPa,抗拉强度明显下降,延伸率先降低后升高,在600℃回火温度达到最大值为19.6%,之后又开始降低,冲击功在400℃和600℃出现明显回火脆性;在550℃回火温度试验钢取得最佳力学性能,其中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1050MPa和981 MPa,延伸率为16.6%,-40℃低温冲击功为19.9 J.分析认为,回火过程中马氏体板条断裂消失,贝氏体相互合并形成准多边形铁素体,析出物逐渐回溶和重新析出,造成力学性能的变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