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使人们对APEC会议后的社会关注热点——宋锦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文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追溯宋锦的起源;以概念、类别(包括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4类)区分宋锦的差别;以组织结构变化叙述宋锦的演变;以织造技艺(起综和压综工艺、双经轴工艺、抛道活色工艺等)阐述宋锦的独具匠心;以主要特点和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与艺术价值、应用价值等)表明宋锦的独特性;最后以APEC会议领导人所着服装——卍字纹宋锦面料的设计为例说明了宋锦的传承与创新。以期宋锦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2.
正苏州宋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宋锦因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APEC会议后引发了"宋锦热",这为一些试图假冒、仿制宋锦来牟利的人带来了"商机"。  相似文献   

3.
<正>CHIC2015期间,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将织机搬到展馆,现场进行直观展示,引来众多参观者,鼎盛丝绸对宋锦的演绎不仅加强了大众对宋锦的了解与喜爱,更是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可行道路。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回顾说,宋锦满足了北京APEC会议组委会对服装的要求:面料材质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既低调、内敛、不奢华,又兼顾现代典型特征。由此,"新中装"应运而生。2014年11月10日,参加2014  相似文献   

4.
《江苏纺织》2015,(4):15
CHIC2015期间,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将织机搬到展馆,现场进行直观展示,引来众多参观者,鼎盛丝绸对宋锦的演绎不仅加强了大众对宋锦的了解与喜爱,更是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5.
苏州宋锦的演变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惠  朱艳 《四川丝绸》2006,(4):49-51
通过史记中记载的资料,分析苏州宋锦的起源与发展及宋锦品种的演变,根据宋锦的产品结构特征将宋锦分成重锦、钿棉、匣锦三类,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进产——苏州宋锦的历史、科学技术与艺术与应用价值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一场名为"陶花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作品联展在长沙万科紫台内举行。展览展出传统与创新、古老与现代浑然天成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融合多层剪纸、台湾陶艺、现代插花花艺、茶艺等多种艺术门类,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讨、讲座、展览等形式,尽情绽放,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织锦是中国丝绸产品中的精华,织锦文化是中国丝绸文化中的精髓,中国古代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已经被列入人类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中国丝绸发展史为背景,分析中国古代织锦的技术和艺术特征,对中国古代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产品特征进行梳理和明晰,进而从艺术美和技术美两个层面,造型美、纹饰美、色彩美、材质美、工艺美五个要素分析中国古代三大名锦的美学特征。该研究成果将为中国现代织锦的产品创新提供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丝绸》2016,(1)
宋锦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以明代传世精品——盘绦四季花卉纹宋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物分析研究,确定其上机规格与装造工艺,利用宋锦传统手工织机进行织造,挖掘盘绦四季花卉纹宋锦繁复的加工工艺和精湛的织造技术,实现科学仿制,以此达到弘扬和传承宋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新开"品鉴"栏目啦!品鉴栏目以"藏"为线,内容包括纺织类艺术品在内的,表现纺织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艺术品品鉴,也可以是企业家的收藏。旨在串起历史、人文、艺术等元素,涤荡身心,活跃企业文化。欢迎各藏家、护宝人士以及纺织服装博物馆踊跃晒宝。  相似文献   

10.
我们新开"品鉴"栏目啦!品鉴栏目以"藏"为线,内容包括纺织类艺术品在内的,表现纺织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艺术品品鉴,也可以是企业家的收藏。旨在串起历史、人文、艺术等元素,涤荡身心,活跃企业文化。欢迎各藏家、护宝人士以及纺织服装博物馆踊跃晒宝。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宋锦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宋锦在现代服装中应用方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总结出了应用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3个主要观点:1)在现代服装创新设计运用中实施对宋锦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是一个理想而有效的途径;2)在现代服装创新设计的运用中,尤其在国际交往,礼仪性服装设计中应注重发挥宋锦所蕴含着的中华服饰文化的标识性和象征性作用,充分挖掘并表现出宋锦的价值感;3)应以"宋锦为第一视觉的观察秩序"作为重要的准则贯穿于宋锦服装创新设计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正>宋锦历史悠久,其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称为中国"锦绣之冠"。宋锦较汉锦和唐锦,在组织结构和艺术风格上都有很大突破和创新,被誉为中国织锦的第二个里程碑,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文化及艺术价值。宋锦的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用几何网架构成的,有龟背、四达晕、六达晕、  相似文献   

13.
蜀绣“衣锦纹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别于其他绣种的稀有针法,而“拉花锦”针法又是“衣锦纹针”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针法。通过深入挖掘蜀绣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华,分析“拉花锦”刺绣纹样的美学特征,解析针法规律,实现“拉花锦”针法在刺绣图谱、技法操作等文化资源上的数字化再现。探索“拉花锦”针法在皮革制品设计中的应用途径,以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活态传承,为皮革制品设计的发展提供创新性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炜  林晓华 《服装设计师》2022,(12):107-113
宋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宋锦为研究对象,结合宋锦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探究宋锦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创造性转化策略。文章通过对宋锦的织造工艺、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及其在古今服饰中应用的分析,论述了宋锦作为国潮文化符号的形式要素与文化内涵,提出了宋锦作为国潮元素应用于服饰设计的实施路径及策略,实现宋锦的创新性转化及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不仅要在文化旅游中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而且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再是以保守、封闭的形式进行保护,而是努力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化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活态传承体系。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为例,通过分析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古歌在文化旅游中的传承现状和问题,从苗族古歌文化认同、保护性开发、完善活态传承体系三个方面,对苗族古歌在文化旅游中的活态传承进行了思考,最终达到苗族古歌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广西轻工业》2019,(5):75-76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增多,运用多种手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数字采集技术、存储技术、遥感技术和空间建模技术的发展,为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相应的现实基础与平台。本文主要探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以构建起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空间,并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正>苏州丝绸行业中的古丝绸织造企业圣龙公司,她的前身是江南网络丝织厂。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苏州特色丝绸"吴罗(纱罗)、宋锦、缎类、缂丝、剌绣等工艺丝绸织造为主业。近几年国家重振苏杭丝绸,实施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圣龙公司刚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所生产的五大类传统丝绸产品本身就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的  相似文献   

18.
《丝绸》2012,(10):81
9月20日下午,由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万事利集团联合主办的"文化,让丝绸飘起来——2012年度中华丝绸文化论坛"在丝绸之府——杭州隆重召开。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文光,商务部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副主任李朝胜,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中国丝绸协会名誉会长弋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任首席科学家向仲怀,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杭州市经信委副主任徐土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等政府领导及行业专家、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19.
"南溟吉贝——黎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织山绣水——苗族织染绣主题非遗服饰秀""锦衣御裳——宋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点染华章——影视剧主题非遗服饰秀"……随着模特的依次展示,由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巧妙融合的众多华服,令观众眼前一亮……3月14日至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联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锦绣中华——20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古城精彩呈现,传统非遗与现代时尚碰撞出了闪亮的火花。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而鲜活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做好非遗文化传承显得至关重要.以江苏省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主体,剖析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明确具体问题,从文化冲击、人才支撑、法律体系以及原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保护性开发"、"活态性"保护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