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对区内三十余条剖面及钻井资料的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震资料,认为石炭一二叠纪为一个完整的海进至海退旋回。在海进初期和海退末期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积时期,因此,本文首次使用“混积陆棚”的概念,将石炭一二叠系划分为下石炭统(个别地区的下二叠统下部)沉积陆棚沉积体系;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下部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下二叠统上部至上二叠统的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并从沉积相的角度探讨了有利的传集相带和生油相带。  相似文献   

2.
涪陵焦石坝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O3w-S1l)发育一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在沉积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的6口典型取心井进行单井沉积相划分,确立相标志,明确了研究区沉积微相的展布和变化规律。富有机质页岩段主要为深水陆棚和浅水陆棚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可划分出5种沉积微相类型,分别为深水硅泥质陆棚微相、深水泥质陆棚微相、深水砂泥质陆棚微相、深水混积陆棚微相以及浅水砂泥质陆棚微相。还原性较强的深水硅泥质陆棚和深水泥质陆棚微相有利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其次为深水混积陆棚微相,深水砂泥质陆棚微相和浅水砂泥质陆棚微相较差。  相似文献   

3.
H盆地L区块下白垩统地震相分析及沉积体系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H盆地L区块下白垩统常规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相单元的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划分出7种主要的地震相。依据陆相断陷盆地地震相模式、沉积体系分布摸式以及钻井资料,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预测了下白垩统沉积体系的分布,指出主力生储盖组合位于A层序上段。  相似文献   

4.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大量的露头和钻井资料,共识别出混积潮坪相、混积碎屑海岸相、混积台地相及混积陆棚相等4种混合沉积相类型。在对该区古生代沉积格架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不同时期沉积格局及演化规律的分析,总结出潮坪—碳酸盐岩台地—欠补偿盆地沉积组合和滨岸—台地—陆棚沉积组合2种平面沉积相组合发育模式。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和物源供给能力的强弱是影响沉积相组合模式的主要因素。其中潮坪—碳酸盐岩台地—欠补偿盆地沉积组合模式主要发育在早古生代,滨岸—台地—陆棚沉积组合模式主要发育在晚古生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田的发现揭示了下寒武统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不同于主要目的层龙王庙组的是沧浪铺组的石油地质基础研究,尤其是沉积相研究十分薄弱,因此,有必要对该区沧浪铺组沉积特征展开研究。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及薄片等多种资料,对高石梯-磨溪地区沧浪铺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沧浪铺组岩性自下而上呈碎屑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的变化规律;该组发育碎屑滨岸-陆棚、碳酸盐缓坡和风暴沉积等3种沉积模式,陆棚、内缓坡等2种沉积相以及混积浅水陆棚、浅水陆棚、混积潮坪、潟湖和浅滩等5种沉积亚相;沧浪铺组沉积期研究区以陆棚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呈浅水陆棚-混积浅水陆棚-浅滩-混积潮坪-浅水陆棚-混积浅水陆棚-混积潮坪的沉积亚相演替规律。该研究成果为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一步下古生界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及优质储层的分布和预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构造特征、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对川中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重建了古沉积环境,明确了各沉积相的横向展布特征并预测了有利储层发育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德阳—安岳裂陷槽内发育深水陆棚相,以碎屑岩沉积为主;裂陷槽以东高磨—龙女寺—北斜坡地区为浅水陆棚相,可细分为3种亚相,碳酸盐浅水陆棚亚相以细晶或颗粒灰岩、细晶或颗粒白云岩为主,见古杯、腕足类等生物,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均呈箱形;碎屑浅水陆棚亚相以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为主,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均呈钟形或漏斗形;混积浅水陆棚亚相表现为砂质白云岩、砂质灰岩和泥岩互层,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均呈齿状。②研究区整体上为西高东低的沉积古地貌格局,由西向东水体逐渐加深,地层厚度逐渐增大;高磨—龙女寺—北斜坡地区沧一下亚段主要为混积浅水陆棚,沧一上亚段主要为碳酸盐浅水陆棚;沧二段主要为碎屑浅水陆棚相。③研究区沉积相的展布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发育,沧一上亚段碳酸盐浅水陆棚中,颗粒滩白云岩储层最为有利、灰岩储层次之;平面上优质储层主要沿德阳—安岳裂陷槽边缘的构造高部位发育,呈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7.
对 H盆地 L 区块下白垩统常规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相分析 ,根据地震相单元的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 ,划分出 7种主要的地震相。依据陆相断陷盆地地震相模式、沉积体系分布模式以及钻井资料 ,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 ,预测了下白垩统沉积体系的分布 ,指出主力生储盖组合位于 A层序上段  相似文献   

8.
下刚果盆地A 区块下白垩统阿尔布阶为一套碳酸盐物质混杂陆源砂、泥沉积,具有典型的混合沉积特征。依据研究区地质背景、测井地质、地震资料和岩石薄片鉴定等资料,对阿尔布阶混合沉积作用进行了精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①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在剖面结构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物质交互沉积、陆源碎屑与混积物交互沉积、碳酸盐物质与混积物交互沉积和混积物本身的交互沉积等4 种类型;②提出了适合该区的“间断-交叉”型碳酸盐物质夹陆源碎屑混积机理,并建立了该区的混积模式;③ 随着该时期海水的进入、海侵的扩大,整体上阿尔布阶依次经历了混积缓坡、混积局限台地、混积开阔台地和混积陆棚的演化,发育了灰泥丘、砂质浅滩、鲕粒滩、生屑滩、藻屑滩、潮下静水泥、风暴流等众多微相。  相似文献   

9.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Napo组处于海陆交互沉积环境,碎屑岩和灰岩频繁互层.通过分析钻井、测井等相标志,识别出研究区存在海岸平原、潮坪、陆棚和局限台地4种沉积相.通过联井和平面相演化分析,认为研究区为缓坡型混积陆棚边缘沉积相模式,这一相模式以发育广阔的潮坪和混积陆棚为典型特征.潮坪砂岩主要出现在各段的下部,陆棚相的水下浅滩砂岩和灰岩滩出现在各段中部.潮汐水道砂体是最好的储层,灰岩滩为差储层.Wanke,Hormiguero,Horm_sur和Kupi地区为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0.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测井、钻井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沉积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雅克拉地区目的层段为水进背景下的水下冲积扇和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水下冲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3个亚相,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多种微相。沉积特征主要受古地貌、构造运动和物源区母岩性质等因素影响。古地貌对沉积相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活动东强西弱是沉积相分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物源区母岩性质控制着沉积相的物质组成,并最终影响其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临清坳陷西部侏罗纪—晚白垩世原型盆地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的侏罗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原型盆地的地层剥蚀厚度、原始沉积厚度、盆地边界、沉积相展布特征、盆地类型等进行了恢复和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剥蚀厚度一般在200~1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1500m,厚度稳定,以河湖交互沉积为主,是在印支期形成的向斜坳陷背景上发育的断陷盆地;下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2000~4500m,厚度变化较大,发育面积较大的湖泊.有较深湖相沉积.为一断陷型盆地;上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4000m,仅分布在南部的丘县凹陷,主要是河流相沉积,局部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在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发育的小型断陷盆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化验资料研究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临清坳陷西部中生界主要存在下白垩统和侏罗系两大套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丘县凹陷和南宫凹陷,有机质丰度较低,热演化程度较高,可能正处于生油高峰阶段,油气藏类型主要有自生自储型和潜山型。  相似文献   

12.
陈跃 《石油实验地质》1995,17(3):220-228
下白垩统沉积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层位,本文对早白垩世地层进行了较系统和详细的沉积相研究,从沉积相特征及储集岩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下白垩统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等岩矿测试分析手段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碳酸盐、方沸石、黄铁矿和黏土矿物胶结作用,以及局部少量的长石和石英的溶蚀作用。根据胶结物的占位关系确定了研究区清水河组储层成岩演化序列,即黄铁矿胶结—方沸石胶结—碳酸盐胶结—长石和石英溶蚀。根据自生碳酸盐矿物的氧同位素值确定了研究区碳酸盐胶结发生在早成岩阶段B期。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储层成岩相分为以下6种类型:①砾岩胶结相;②砾岩杂基充填相;③(粉)砂岩弱_中压实相;④(粉)砂岩强压实相;⑤(粉)砂岩胶结相;⑥杂(粉)砂岩杂基充填相。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储层物性直接受控于3个因素:杂基含量、压实作用以及胶结作用。杂基含量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展布,辫状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杂基含量较低,而漫滩沼泽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杂基含量较高。压实作用主要决定于地层的埋深,研究区东南部埋深较大,故压实作用更强。胶结作用的强度不易预测,但发生时的深度小于3 800m。最后提出了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储层物性主要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巴1井下白垩统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该原油来自于下白垩统烃源岩,为自生自储型油藏.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模拟结果分析,推测该原油经历了至少早(K1)、晚(N+Q)2期充注过程.油气成藏条件综合研究表明,谭庄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品质较好、盖层封闭能力强、局部圈闭发育、匹配关系良好,但由于下白垩统砂岩为低孔低渗储层,物性整体差,制约了油气勘探的突破.建议开展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和沉积相精细刻画,预测相对有利的储层砂体.   相似文献   

15.
通过乌什凹陷内5口钻井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实验室分析,认为乌什凹陷东部的下白垩统舒善河组是一套以红褐色砂砾沉积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粒度粗,分选和磨圆均差.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平原的泥石流沉积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湖泊宽广而浅,主要沉积滨浅湖泥滩和较少量的以薄层状夹于滨浅湖泥岩中的砂坝.储层主要分布于舒善河组中段,即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段,砂岩成分类型为中细粒岩屑砂岩,属低孔低渗储层;沉积微相、砂岩粒度以及填隙物含量对储层储集性能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主力烃源岩的诸多证据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对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相分析、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及生烃-成藏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表明,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是塔里木盆地海相主力烃源岩。主要依据有:1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是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奥陶系沉积水体最深的层位,沉积有机质相对平均含量最高;2北部坳陷区地震响应表明,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下部为一套弱反射或无反射区,具有以泥质岩为主的反射特征,推测为烃源岩,其地震反射特征与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反射特征相似;3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相分析表明,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烃源岩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的饥饿盆地—盆地边缘相环境,据推测分布于整个北部坳陷区;4生烃-成藏配置关系分析表明,塔中及塔北隆起的主要海相原生油藏的成藏期为晚海西-燕山期,与北部坳陷区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烃源岩的生油高峰期吻合,而与下寒武统源岩生油高峰期(晚奥陶世—石炭纪)及上奥陶统源岩生油高峰期(白垩纪以来)不配套;5目前在塔中及塔北隆起已发现的油气藏分布特点说明了油气主要来源于北部坳陷盆地相烃源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二段测井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已成为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要的勘探接替层系,其油气的分布受沉积相控制。测井相分析在研究沉积相和圈定砂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测井曲线的形状、幅度、接触关系等基本要素,识别出钟形、漏斗形、箱形、指形和线形等5种基础测井相类型,并通过岩心标定测井,建立了测井相与沉积相之间的函数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单井测井相分析-剖面测井相对比-区域研究3个层次勾画出了上三叠统须二段沉积相的展布。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二段发育冲积扇、三角洲、湖泊3类沉积相,其分布受分别位于川西北部、川东北部、川中和川西南部方向的6大物源控制;由于物源区构造活动强烈,沉积物供应充分,冲积扇和三角洲发育,故滨浅湖沉积分布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下白垩统主要发育于凹陷东部,以红褐色砂砾沉积为主,粒度粗,分选磨圆均差,为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平原的泥石流沉积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其中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主要的有利油气储集体。该时期的湖泊宽广而浅,其滨浅湖砂坝以薄层状夹于滨浅湖泥岩中,亦为有利的油气储集微相。储层主要为中细粒岩屑砂岩,位于舒善河组中段,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主要储集空间是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通过对有效储层控制因素的分析后认为,沉积作用以及填隙物含量对储层储集性能影响很大,而成岩作用尤其是溶蚀作用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结合波阻抗反演预测了三维工区内有利砂体分布,对储层分布预测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