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2.
数模技术在薄层边底水油藏开发的应用——以陆9井区K2h2^3油藏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陆梁油田陆9井区呼图壁河组K1h2^3。油藏进行了全油藏和井组模拟。在建模时对主要生产层位进行了细分层,以较准确的描述油气水分布和注采对应关系。通过对全区及各单井主要指标的生产历史拟合,修正了地质模型和生产动态模型。更好地反映了该油藏的非均质性,进一步认识该油藏水驱油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油藏工程研究成果,对薄层边底水油藏的开发方式、采油速度、合理产液量、合理压力保持程度、合理注采比等开采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油藏应立足于注水开发,平均单井合理产液量约为20m^3/d,合理采油速度应控制在1.6%,合理注采比为0.8左右,合理压力水平应在9.5Mpa以上。应用该数模研究成果,对油藏开发参数进行优化,油藏各项开发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并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油藏连续两年实现高产稳产,综合含水稳中有降,油田递减趋势明显减缓,区块地层能量得到恢复,预期采收率可提高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底水油藏注水开发水淹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底水油藏的开发过程中,常因底水锥进而造成油井大面积水淹,能否采用注水补充压力阻止底水锥进,一直是油藏工程师关心的问题。在对我国西北某底水油藏采油井的开采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后,根据工区的地质参数,分别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流线模拟技术和虚拟示踪剂模拟技术,对底水油藏注水不见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注入水的主要驱替路径是:大部分注入水优先流向底水区,然后驱动底水往生产井流动,生产井表现出明显的底水锥进特征。这种注入水的驱替路径表明:在底水油藏,注水保持油层压力的方法不能抑制底水锥进。 相似文献
4.
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动态和水淹模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不同水平井的水淹动态特征存在显着差异,而油藏类型、储层物性、流体性质、水平段长度、水平段位置和开发方式等因素都会对水平井水淹动态产生重要影响。以塔里木油田TZ402CⅢ油组水平井为例,根据其生产动态和历史拟合数值模拟,分析了水平井水淹动态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塔里木油田底水油藏水平井的3种水淹模式,即线状见水整体水淹模式、点状见水整体水淹模式和点状见水局部水淹模式。可为水平井新井设计、完井方式选择、后期措施工艺选井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番禺油田薄层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为例,将水平井含水率上升特征类型划分为开井水淹型、快速水淹型、阶梯上升型和爬坡型4类,根据油藏实际地质特征、流体特征和水平井生产动态,分析水平井含水率上升类型影响因素,并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水平井含水率上升特征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夹层范围、原油粘度、避水高度和水体厚比。夹层范围越大,原油粘度越小,单井含水率上升越缓;避水高度越小,水体厚比越大,单井含水率上升则越快。水平井含水率上升类型是驱替模式、原油粘度、水平井避水高度和油藏水体厚比等耦合影响而得到的结果,由此制作薄层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不同含水率上升类型影响因素定量组合表,该表可广泛应用于预测单井生产动态类型、水平井是否存在工程问题及历史拟合迭代建模等。 相似文献
6.
薄层底水油藏注入水易沿垂向高渗透部位进入底水层造成存水率偏低.结合陆梁油田薄层底水油藏注水开发的生产特征,给出了该类油藏注入水存水率的计算公式;在试验区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应用典型的一注一采非均质模型研究了注入水存水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非均质性、沉积韵律、水平与垂直渗透率比和注水速度等;提出了调整注水速度、建立层内及底水隔板提高注入水存水率的方法.隔板半径优化结果表明,其值为20m左右效果明显,试验区注入水存水率和采出程度可分别提高20.46%和4.14%. 相似文献
7.
透镜状薄层底水油藏水平井开采技术研究——以陆梁油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梁油田陆9井区呼图壁河组油藏为特殊的低幅度薄层边底水油藏.未动用储量,大多分布在透镜状薄层带边底水的小砂体中,油层平均厚度小于3 m,油水关系复杂,直井开采难度大,效益差.通过精细解剖含油单砂体、细分流动单元、准确识别纯油层和低阻油水同层等,开展了水平井开采先导试验,进行了精确的井眼轨迹控制、水平段合理长度、布井方式与注采井距等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这类油藏的水平井开采技术,对油层跨度800m范围内不同油水关系、不同地质特征的未动用储量,整体优化部署水平井104口,建产能40×104t,储量动用程度由51.8%提高到82.6%.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锦612块开发效果的基础上,采用三维地震技术对区块的构造和储层发育情况进行重新落实,同时采用分支井经济评价软件,对分支井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优选了锦612-12-新22井进行分支井试验.该井试验的成功,为今后开发同类型油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底水油藏往往表现为水体能量大,流体补给充足,开采原油所消耗的地层能量可由底水及时补充,在其开发过程中,水平井一旦见水,将严重影响产量。以油藏数值模拟为手段,研究了水平段长度、无因次水平段避水高度、生产压差与见水时间、无水期累积采油量及含水率的关系,并优化出合理的水平段长度、无因次水平段避水高度和生产压差,其值分别为375m,0.9和1.0MPa。应用正交设计试验极差分析法,研究了水平段长度、无因次水平段避水高度和生产压差对水淹规律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水平井参数对见水时间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 生产压差、无因次水平段避水高度、水平段长度; 对无水期累积采油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 无因次水平段避水高度、水平段长度、生产压差; 较大的无因次水平段避水高度、较小的生产压差和较长的水平段长度可以延长水平井的见水时间,提高无水期累积采油量,更有利于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 相似文献
10.
11.
对于有强边底水能量的油藏来说,油水关系复杂,一般情况下不具有统一油水界面,边底水的窜进将严重影响油井的产能以及生产的稳定性。油井开发初期,通过有限的钻井等资料全面认识油藏有一定的困难,而准确获得该类油藏的储层参数、水体体积、水侵指数及水侵量是合理开发此类油藏的关键。基于Blasingame现代产能递减分析方法,利用拟稳态水侵模型,推导油藏拟稳态水侵情况下储层参数评价方法,用于计算水侵量、水体体积、水侵指数、动态储量以及各储层参数。该方法首先将油井生产阶段划分为未水侵期、水侵初期及水侵中后期,然后通过未水侵期油井生产动态数据拟合Blasingame典型曲线进行动态储量、储层参数等评价,通过水侵初期油井生产动态数据拟合进行水体体积、水侵量和水侵指数的定量评价。对比数值模拟概念模型生产动态数据和运用所建方法拟合求解结果可知,动态储量误差为-3.31%,渗透率误差为2.60%,水体体积误差为-2.5%,新建方法拟合结果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会对开发方式的制定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辽河油田特高含水期油藏二元复合驱井网井距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国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结合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充分考虑油藏地质特点,从夹层控油因素、化学驱控制程度、中心井组完善程度、注入采出能力、注入速度、采收率提高值、经济效益等方面,对辽河油田锦16块二元复合驱井网模式、井排方位以及合理井距进行优化研究,对比分析技术经济效果,为开发方式的转换作必要的前期技术储备,以实现油田产量的有效接替。 相似文献
14.
双河油田核二段油层层数多、单层含油面积小、非均质性严重、边水活跃,属于典型的强边水小断块油藏,综合含水高,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为此,开展小断块油藏聚合物驱边水控制技术、井网调整技术、注采参数优化技术、前缘段塞优化技术以及合理配产配注技术等研究和初步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可有效提高强边水小断块油藏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针对边底水稠油油藏热采吞吐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的问题,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开展了热采吞吐后转弱凝胶驱提高采收率研究。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与水驱相比,通过对地层加热降低原油粘度,采收率由11.4%增加到17.7%;在热采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弱凝胶驱采收率仍可增加18.3%。建立数值模拟模型确定了注采井最优工艺参数,即周期注入量为4 000 m3,周期注入温度为280 ℃,注入弱凝胶段塞尺寸为0.06倍孔隙体积。在此基础上,结合南堡35-2油田的地质特征和开采现状,提出了海上油藏热采吞吐后转弱凝胶驱先导试验方案。截至2014年6月,共实施3个先导试验井组,已累积注入弱凝胶11.2×104 m3,累积产油量为10.4×104 m3,预测阶段增加采出程度为2.6%,开采效果良好。弱凝胶驱将成为海上边底水稠油油藏热采吞吐后期有效的接替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多层系油田开发层系划分和井网井距研究——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白垩系、侏罗系油藏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梁油田陆9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侏罗系西山窑组油藏属于低幅度构造油藏,具有油层数量多、纵向跨度大、砂泥岩薄互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低电阻油、水层识别难度大等特点。为加快开发节奏,加速探明储量向商业储量转化,应用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和评价方法,通过微幅度背斜与主要含油砂体配置关系的研究和现代油藏工程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多含油层系油田开发经验基础上,结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科学、合理地划分该油藏的开发层系,确定了油藏井网形式和井距,为陆梁油田的开发建设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吉林油田某区块的油藏条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储层类型CO2驱油效果。数模结果显示,注水开发时,正复合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好,均质储层次之,反复合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差。气水交替驱时,均质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好,正复合储层次之,反复合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差。因此,注水开发时,要优先选择正复合储层,注入井应在低渗透区,生产井应在高渗透区;储层改造时,应尽量提高生产井附近的渗透率。交替驱开发时,要优先选择均质储层,或渗透率差异较小的储层,其次是选择正复合储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