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高校美育主要存在美育意识薄弱,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研究不充分,管理体制缺失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应结合自身现有条件与特点,着力将美术教育与美育有机融合,通过树立大美育观,合理的课程设置,美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美育研究的深入,管理机制的完善,将美术教育作为基点、依托于平台,以此促进高校美育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炜  郝继旭 《湖南包装》2020,(1):116-118,122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美育教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民族传统技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地方高校应利用地域优势,促进高校美育发展。文章以广西侗绣技艺为例,借鉴国外手工艺教育模式,并结合中国高校教育现状,探索民族传统技艺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通过技艺活化、符号活化及数字活化,开发与创建相应的美育体验活动、公共课程以及美育网络共享课程,使民族传统技艺以新的姿态走进高校,实现传统文化的校园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当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AIGC)已步入全方位商业化阶段,AIGC正在成为智能设计的核心支持手段。为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顺应人工智能时代不断变化的复杂设计需求,对AIGC支持下的智能设计方法进行综述。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对AIGC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出基于数据挖掘与分析、知识推理与学习、算法演化与模拟的智能设计方法,并得出数据预处理、语境感知调谐、跨模态交互设计、模型构建与评估、动态化学习与反馈优化等AIGC支持下智能设计的关键步骤。结果 AIGC在工业设计流程迭代、传媒创作人机深度融合和娱乐交互方式研发等领域对智能设计方法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结论 对AIGC技术支持下的智能设计方法进行展望,得出虚实结合下的智能化数字孪生设计、全球协同下的智能设计社会变革、隐私安全需求下的交互反馈模式设计3个方面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叶靖宇 《中国标准化》2023,(18):204-206
“双高建设”为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指明了方向,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推动落实五育并举是落实建设规划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采用标准化课程思路,客观审视“美育理念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标度不清晰”“美育课程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不全面”“美育课程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导向不明确”等关键问题。实施“强化认知标准——把美育理念融入教学顶层设计”“优化课程标准——把审美能力提升立为核心指向”“促成协同标准——构建审美趣味培养‘大美育’环境”等改进方略。以美促学、以美助教、融美入专,践行“大工至美”的育人旨归。  相似文献   

5.
唐乐尧 《上海包装》2024,(2):217-219
美育不仅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更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实践中,要将美育贯穿始终,推进“立美育人”。基于美育范式,剖析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美育缺失的问题,从立德育美、特长美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改进策略,旨在全面提升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仇珺  黄亚鹰 《中国包装》2023,(6):139-142
面向智能时代的动画产业对3D动画的制作方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本研究适时对高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进行创新,将图形引擎引入3D动画的制作中,设计“图形引擎动画课程”,以图形引擎的实时渲染技术为核心,“游戏化”的思维模式为叙事视角,探索跨学科融合的动画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深度学习是使得人工智能具备人类学习能力的重要技术,随着数字时代的进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取得巨大突破,多模态AIGC引起了艺术从业者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态的转换与融合技术应用于AIGC对动画生产方式的影响。本文运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跨学科思维将AIGC引入动画创作分析,归纳多模态AIGC的技术模型,分析多模态AIGC动画生成的模式类型,以模型模拟结果总结归纳其存在的局限性,并对多模态AIGC用于动画内容生产的技术、内容、市场、伦理各层面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李夕雯  赵建府  曾俊华 《包装工程》2023,44(10):444-450
目的 数字技术是连接科学技术、美学教育的重要纽带,运用数字技术融合儿童美育教育工作,提出科技与美育相融合的创新发展思路。在科普中注重美育,在美育中探索科学,为前沿数字技术与儿童科普美育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 分析目前儿童科普美育教育的路径研究;以科普美育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数字技术的沉浸式、交互性、构想性出发进行分析;探索其对儿童科普美育教育中科学认知、趣味互动、审美素养等的有效影响。结果 数字技术运用在儿童科普美育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儿童建立美学思维和科学意识,提高儿童在科普体验中的兴趣度与参与度,提升科普教育成效。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化,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儿童科普美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感官地促进儿童美育教育工作,是对当代儿童科普美育教育工作方式的有效补充,有着长远的意义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何爽 《湖南包装》2023,(3):181-183
以项目化的方式将传统技艺类非遗融入高校美育教学实践中,是创新高校美育教学体系的重要路径。文章从传统技艺类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教学入手,通过对书画装裱技艺美学特征的分析,将其融入高校美育传承的个案中,提出高校美育4种教学方式:应注重完善课程教学,在理论中认知美;加强实践体验,在守正中表现美;创建书画装裱社,在创新中感悟美;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活动中传播美。  相似文献   

10.
程思佳  王雁 《包装工程》2024,45(2):46-57, 77
目的 基于高校废纸产生及回收利用情况,结合当下生态美育的发展课题,旨在探索以废纸浆为材料的实践型生态美育路径。方法 在理论层面建立起高校生态教育、审美教育与纸浆艺术、手工实践之间的关联。通过问卷调查和文化探针洞悉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对废纸回收并艺术化利用的期望感知。建立用户旅程图,从而进一步明确废纸回收投放站点、线上小程序,以及纸浆手作材料包三大主要体验接触点。通过头脑风暴和Kano模型对功能设计点进行发散和筛选,并产出设计原则和策略。结论 通过“废止计划”体验系统建立起以废纸浆材料为联结的高校废纸回收及纸浆手作艺术实践的循环,从而实现高校废纸材料的趣味性再利用。构建以废纸浆为材料的生态美育实践模式,推动高校生态美育的特色化、普及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从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与应用入手,讨论设计教育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首先剖析AIGC给设计行业与设计教育带来的危机冲击和潜在的变革机遇;其次探究AIGC如何在设计教育的全过程中应用,从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学生个人能力升级、学校教育体系、企业合作平台五个层面来重构AIGC赋能高校设计教育的理念、体系与范式;最后立足于设计教育的发展前景与变革趋势,积极探索AIGC赋能设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对与风险防范措施,为各高校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严重缺失已经成为理工科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大“瓶颈”。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需要在教育观念和认识上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应有的地位,在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上强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力度,在教学管理和制度上保障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实施,在课程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要营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氛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中式美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审美观念、艺术风格、价值观。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AIGC)技术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关注中式美学的文创设计。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典型作品——水墨画进行分析处理,利用AIGC技术实现文创产品的高效转化生成。方法 基于水墨画大画幅及大师画作稀少的特点,借助显著性检测技术进行图像分割,实现画作信息的有效提取;运用基于扩散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算法,训练一个能实现传统水墨画作特征重绘的AIGC文创模型,引导其生成中式美学图像,并将生成结果应用于文化产品及创意衍生品的设计中。结果 以中国国宝级画家齐白石先生的经典名画系列“蟹”为例,将其进行特征提取及图像分割,得到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素材库,而后借助扩散生成模型进行训练,挖掘中国传统画作的绘画特点,并设计实验以验证其可行性。结论 建立中国传统美学AIGC分析转化的定制路径,解决中国传统美学和AIGC大模型间的美学边界问题,从现代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美学理念出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创新的艺术和设计作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数字孪生技术在内容创造、传播渠道、消费模式、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文化产业,通过数字孪生构建醒狮数字虚拟文化IP,在配合系统感官交互沉浸式体验设计的基础上,探索传统文化可持续设计与传播的策略与方法。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数字孪生的技术与文化三层次理论结合,提取醒狮文化基因,打造醒狮数字虚拟文化IP,突破醒狮文化的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传统文化的保存、继承与发展创新;最后运用李克特量表评价其效果并优化迭代。结论 数字孪生技术为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对醒狮数字虚拟文化IP的开发、设计与传播的研究,构建基于数字孪生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播体系,实现运用数字虚拟技术等手段链接传统文化与大众,使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发展中重新焕发新生。  相似文献   

15.
李静雅  王卓尔  易晓 《包装工程》2023,44(22):1-10, 16
目的 从非遗数字化游戏的概念及问题入手进行阐述,以非遗数字游戏化策略为研究载体,探究将数字化游戏以及虚实结合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设计策略,助力非遗数字化创新。方法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方法,从游戏故事、机制、美学设计等方面入手,融合非遗文化的实体内容与虚拟游戏内容,探索游戏设计流程与方法模型,提出虚实融合的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新路径。结果 构建了非遗数字游戏化体验设计策略,并对傩面具文化开展虚实结合的游戏设计与开发,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首先,通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展示傩文化内涵,可以更加广泛地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游戏化的设计策略可以有效助力文化传播,使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蕴藏为游戏要素的点点滴滴,显现在游戏体验的全部过程,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最后,创新技术应用为非遗游戏特别是文化传播类型游戏的开发创造了更多可能性,通过实物与虚拟内容的融合,更有利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游戏运行机制,提升游戏体验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16.
冯玉泉 《包装工程》2024,(8):337-345
目的 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发展、进化和应用进行梳理,通过实际案例找到AIGC技术在工业设计上的应用方法,验证目前AIGC技术应用于工业设计流程的程度。方法 使用AIGC技术优化后的工业设计流程对“礼堂椅”家具设计项目进行的设计开发,通过该项目设计落地制造的全流程运作,分析案例中AIGC技术在工业设计流程上的应用。结果 通过实际案例验证AIGC技术应用在工业设计流程上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分析探索AIGC优化后工业设计流程的特点。结论 提出AIGC技术在工业设计应用上的优点与不足;验证了AIGC技术能优化工业设计流程;证实了AIGC技术能够有效节省设计的时间成本、提高设计效率、节省经费;提出目前工业设计流程中AIGC技术无法解决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