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鼠李糖乳酪杆菌Glory LG12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60只BALB/c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其中对照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模型组灌胃克林霉素和同体积生理盐水,受试组分别按照1.5×106、1.5×107、1.5×108CFU/只灌胃鼠李糖乳酪杆菌Glory LG12。灌胃14 d后,测定小鼠体质量、肠道菌群结构、组织病理变化、肠道屏障功能、肠道通透性和短链脂肪酸浓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鼠李糖乳酪杆菌Glory LG12使小鼠粪便中乳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显著提高,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显著下降,并且短链脂肪酸的浓度明显提高。鼠李糖乳酪杆菌Glory LG12对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副干酪乳酪杆菌Glory LP16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该实验3组小鼠分别灌胃1.6×106、1.6×107、1.6×108CFU副干酪乳酪杆菌Glory LP16,测定干预14 d后小鼠体质量、肠道菌群、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肠道屏障、肠道通透性及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干预14 d后,各组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产气荚膜梭菌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高剂量组副干酪乳酪杆菌Glory LP16显著降低血清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含量和D-乳酸含量(P<0.05),显著上调黏蛋白1、黏蛋白2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基因的表达水平,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增加,且小鼠肠道无明显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对小鼠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克林霉素诱导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模型,探究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缓解小鼠AAD的作用。方法:将48只6周龄C57BL/6N雄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小鼠连续14 d灌胃克林霉素(250 mg/(kg mb·d))诱导AAD模型,然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灌胃不同剂量(0.2 mL,5×106、1×107 CFU)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测定小鼠体质量增长量、盲肠质量、粪便含水量和粪便稠度,测定结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IL-1β、IL-10水平,血清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D-乳酸质量浓度,测定肠道菌群组成及短链脂肪酸含量,以及肠道屏障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高剂量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显著提高AAD模型小鼠的体质量增长量和...  相似文献   

4.
朱韶娟 《现代食品科技》2011,27(12):1451-1453,1483
研究复合乳酸菌粉(嗜酸乳杆菌+乳双歧杆菌)及低聚未糖的益生菌冲剂在调节儿童肠道菌群方面的作用,研究方法依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之“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检验方法”.结果表明,该复合益生菌产品,在14 d动物实验和15d人体实验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均有极显著增加,摄入该复合益生菌产品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灌胃乳铁蛋白对小鼠肠道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进一步了解乳铁蛋白对肠道菌群结构的作用,为开发具有肠道健康维护的功能性食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小鼠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安慰剂组,低、中、高乳铁蛋白组,对照组正常饮食,安慰剂组灌胃生理盐水0.2mL,实验组灌胃不同剂量(1、10、100mg/(kg·d))的乳铁蛋白溶液,连续喂养14d.利用传统培养技术分别对小鼠肠道粪便菌群进行测定,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喂食乳铁蛋白(10mg/(kg·d))后小鼠肠道中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而肠道中的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明显降低(p<0.05).说明一定剂量的乳铁蛋白(10mg/(kg·d))对肠道中的益生菌和常驻共生菌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肠杆菌,肠球菌等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副干酪乳杆菌L9对健康小鼠肠道内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周龄BALB/c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副干酪乳杆菌L9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商业菌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共5组,以0.2 m L/d的剂量连续灌胃小鼠21 d并收集第0、21天小鼠粪便。第21天处死小鼠后搜集收集盲肠内容物,利用气相色谱仪观察内容物中SCFAs的变化,并且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析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与第0天相比,第21天小鼠粪便中SCFAs中乙酸、丙酸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Bifidobaceterium spp.、Lactobacillus属数量和丁酰辅酶A转移酶(butyryl-Co A:acetate Co A-transferase,CoAT)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盲肠内容物中,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的Bifidobaceterium spp.数量和CoAT基因表达量分别与第0天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L9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健康小鼠肠道中SCFAs的产生,并且与商业菌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相比,副干酪乳杆菌L9对肠道内丙酸、丁酸的含量和肠道中Bifidobaceterium spp.的数量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乳双歧杆菌V9对头孢曲松钠作用的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头孢曲松钠连续灌胃5 d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及低、中和高剂量组。低、中和高剂量组灌胃不同剂量乳双歧杆菌V9溶液,另设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23 d。灌胃结束后,采集小鼠的粪便进行活菌计数和16S rDNA测序,检测粪便中微生物组成及分布,测定血清中IL-1β、IL-6、TNF-α以及IL-2的含量,测定小肠及肝脏组织中SOD、MDA、GSH、GSH-Px的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灌胃乳双歧杆菌V9溶液后,中、高剂量组IL-1β、IL-6、TNF-α及IL-2的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1.73、17.04、12.57及31.71 pg/mL;高剂量组小肠及肝脏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中、高剂量组SOD、GSH及GSH-Px均极显著升高(p<0.01)。同时,乳双歧杆菌V9使得头孢曲松钠导致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得到明显改善,粪便活菌计数显示高剂量组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0.34 lg cfu/g,乳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0.40 lg cfu/g和0.26 lg cfu/g。拟普雷沃菌属和魏斯氏菌丰度显著降低(p<0.01)。说明乳双歧杆菌V9对由头孢曲松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衡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调节菌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益生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C01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将32 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 组,分别作为对照组、灌胃LC01灭活菌组、灌胃LC01活菌组和活菌定殖组。干预2 周后,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和灌胃灭活菌组,灌胃LC01活菌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肠道内Lactobacillus属、Ruminococcaceae_UCG014属、Alistpes属的相对含量。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群落聚类分析发现,灌胃LC01活菌不但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肠道内乳酸菌LC01的相对含量,同时可以促进小鼠肠道中格氏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的增殖。在活菌定殖组中,停止灌胃2 周后,小鼠粪便中不能检测到菌株LC01,说明菌株LC01不能在小鼠肠道内长期定殖。以上结果表明菌株LC01对肠道小鼠菌群结构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复合益生菌剂量与动物肠道菌群及生理代谢之间的关系,选取6周龄BALB/C小鼠,每天按108(低)、109(中)、1010 CFU/mL(高)分别灌胃,持续6周,测定小鼠体重增加量、血清生化指标、脏器结构以及肠道菌群。结果表明,中、低剂量组小鼠的体重增加量和饲料利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能够增强小鼠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功能,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指标、肠道和肝肾脏器官结构发生变化。其中,高剂量组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分别为69.8±5.2和52.7±3.1,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中、低剂量组;肝脏组织周围有轻微纤维化,肾小球有轻微萎缩,表明高剂量组小鼠肝肾细胞受损;肠道菌群结构分析表明,高剂量组的厚壁菌门减少,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增加,且代谢功能丰度降低。研究表明,适量补充益生菌对机体健康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剂量过高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小鼠适应性培养一周后,分别用低(1.6×106CFU/只)、中(1.6×107CFU/只)、高(1.6×108CFU/只)剂量的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灌胃,干预14 d。分别检测干预前后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变化情况,并测定组织病理、肠道屏障、肠道通透性、短链脂肪酸相关指标,评价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对肠道微生物及肠道屏障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可增加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含量并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的增殖;同时,喂食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可明显改变小鼠的肠道通透性、降低肠道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D-乳酸的含量、增强肠道屏障、提高肠道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综上,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对肠道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Scope

Changes in composition of intestinal microbes may disrupt the balance of their interaction with a susceptible host, resulting in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Methods and results

The study applied in combination two Lactobacillus strains (L. rhamnosus BY-02, L. plantarum BY-05) (“LS treatment”), previously isolates from feces of healthy human infants, in a mouse model of 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induced colitis, and evaluates their ameliorative effect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 LS treatment suppresses weight loss and colon shortening, and reduce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in the mice. It also has several additional beneficial effects: i) maintains goblet cell numbers and ameliorates intestinal barrier damage in colonic tissue; ii) alters intestinal microbial composition close to normal by increasing abundances of Muribaculaceae, Akkermansia, Clostridia, Oscillospiraceae, and Lachnospiraceae, and decreasing abundance of Escherichia-Shigella; iii) increases content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iv) reduces content of pro-inflammatory lipopolysaccharides; v) suppresses overactivation of TLR4/NF-κB inflammatory signaling pathway.

Conclusion

Combination treatment with two Lactobacillus strains strongly ameliorates colitis symptoms in the mouse model by favorably altering intestinal microbial composition and suppress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  相似文献   

13.
食药同源理念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现代研究发现从食药同源植物里提取的多糖成分能够影响肠道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组成,从而发挥调控肠道稳态并改善机体病症的作用。随着植物多糖活性研究的深入,食药同源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理论研究利用食药同源植物多糖研发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及医药产品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基于机体中肠道免疫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重点分析了食药同源植物多糖可通过保护肠道黏膜、抑制肠道内炎症因子、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发挥修复肠道黏膜、改善肠道炎症、预防肠道肿瘤等多种作用;论述了食药同源植物多糖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展望了食药同源植物多糖在食品行业、医药行业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该类多糖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真菌毒素是一些病原真菌在侵染作物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许多食品和饲料在生产、加工、贮存和流通过程中都有可能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人和动物摄入真菌毒素后, 体内能够引发多种生理毒性反应, 如肝肾毒性、致癌性、肠道损伤及炎症、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生殖紊乱等。肠上皮细胞是分隔机体内部环境与外界的屏障, 在真菌毒素的毒性评价中, 对真菌毒素引起肠上皮细胞损伤的评价是一个重要方面。人结肠癌Caco-2细胞系常用于建立体外肠道屏障模型, 该模型可应用于体外评价药物或毒素在小肠粘膜或上皮的吸收转运效率, 以及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本文综述了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和评价指标, 应用该模型评价几种常见真菌毒素对肠上皮细胞的运输、屏障功能的影响, 以及肠上皮细胞毒性等研究进展, 为进一步研究多种真菌毒素对肠上皮损伤的机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便秘作为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常伴有肠道动力及肠道菌群的异常。本研究通过测定45 株乳杆菌的体外生理特性,并筛选出3 株进行体内功能性评价,探讨乳杆菌对肠道动力以及肠道菌群的调节能力。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LC9、发酵乳杆菌LF37和鼠李糖乳杆菌LR45的耐酸耐胆盐存活率高于10%,均能利用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且短链脂肪酸产量高于1.2 mmol/L。此外,3 株乳杆菌均能促进小鼠的小肠推进率,缩短首粒排黑便时间,增加粪便水分质量分数,加快肠道运动,同时能提高小鼠粪便菌群中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改善菌群结构。综上,这3 株菌对小鼠肠道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绿原酸缓解镉暴露致大鼠肠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芳  刘文惠  吴轶  鄢雅丽  阮征 《食品科学》2018,39(17):187-191
目的:探讨绿原酸缓解镉暴露致大鼠肠道损伤。方法:将32 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 CON)、镉损伤模型组(CdCl2,Cd)、镉损伤模型+绿原酸治疗组(CdCl2+chlorogenic acid,Cd+CGA)、 镉损伤模型+葵花仁提取物治疗组(CdCl2+sunflower seed extract,Cd+SSE)。每日灌胃氯化镉6 mg/kg、绿原 酸50 mg/kg、葵花仁提取物中按绿原酸的量计50 mg/kg,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连续14 d,定期称量体 质量和采食量。处死后取血液、肝脏、肾脏和肠道。观察肠道黏膜形态,统计黏膜损伤评分,计算绒毛高度, 隐窝深度并测定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活力和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水平。结果:绿原酸和葵花仁提取物显著增加镉损伤大鼠体质量,绿 原酸显著增加采食量(P<0.05);绿原酸和葵花仁提取物显著缓解由于镉损伤造成的肝脏指数和回肠指数的失 常(P<0.05),绿原酸显著降低肾脏指数和空肠指数(P<0.05);绿原酸和葵花仁提取物显著抑制AST和ALT的 活力(P<0.05),同时增加镉损伤大鼠肠道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P<0.05),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绿原酸能有效 地抑制镉造成的黏膜细胞死亡。结论:绿原酸可有效缓解镉造成的肠道损伤。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平阳黄汤’对高脂饮食大鼠的肥胖调控作用及其与肠道屏障和菌群的关系,将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以及平阳黄汤低、中、高剂量组(75、150、300 mg/kg mb),建立预防肥胖模型。通过分析大鼠体质量变化、摄食量、脂肪指数、血清指标、肝脏指标和肝脏、结肠组织切片评估‘平阳黄汤’对高脂饮食大鼠的肥胖调控作用;通过分析肠道的病理形态、杯状细胞数量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评估肠道屏障作用;通过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结构评估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高剂量‘平阳黄汤’能极显著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的体质量增长量、附睾和肾周脂肪质量(P<0.01),降低血清血脂、脂肪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P<0.01),降低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P<0.01),有效调节肝脏的脂质堆积和炎症损伤。同时,高剂量平阳黄汤还显著改善了高脂饮食大鼠结肠的形态,减少绒毛脱落和炎症浸润现象,显著恢复肠道杯状细胞数量,提高闭锁小带蛋白和闭锁蛋白的表达(P<0.01),有效降低了血清中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P<0.01),有效预防代谢性内毒素和全身慢性炎症,提高了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促进了与肥胖发生相关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结论:‘平阳黄汤’能通过维护肠道屏障和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有效调控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  相似文献   

18.
三氯蔗糖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代糖产品,但其安全性评估仍停留在毒理学评估阶段,无法确定该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实验以BALB/c小鼠为对象,探究其摄入三氯蔗糖后可能造成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物种构成等的影响,继而推断由肠道微生物结构变化导致机体免疫屏障受损而引发慢性疾病的可能。本实验将4 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4 组,分别包括空白对照以及低、中、高剂量三氯蔗糖(0、15、25、50 mg/(kg mb·d))饲喂组,饲养6 周后眼球取血处死,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16S rDNA高通量测序)变化、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质量浓度和肠道组织病理变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摄入三氯蔗糖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门水平上,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丰度显著增加(P<0.05);科水平上,梭菌科、理研科丰度显著减少(P<0.05);属水平上,拟杆菌属丰度显著升高(P<0.05);小鼠免疫器官指数、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的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0.05),肠道上皮组织出现病变。综上,三氯蔗糖会导致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多样性降低、肠稳态失衡,从而使机体局部免疫反应和全身免疫应答均受抑制,引发各种疾病的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复合菌-荔枝多酚对肠道形态结构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蓖麻油灌胃的方法,制造小鼠腹泻模型,造模成功后灌服不同药物治疗4 d后,取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固定到福尔马林中,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各段小肠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计算绒腺比。无菌采集粪便用于肠道菌群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检测,对DGGE图谱上的优势条带回收、克隆并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和复合菌能提高十二指肠、空肠的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复合菌-荔枝多酚能增加空肠和回肠的V/C值。整个DGGE图谱和测序结果可见,嗜酸乳杆菌、复合菌和复合菌-荔枝多酚能增加小鼠菌群的数量,增强肠道菌群的微生态稳定性,而且复合菌还能增加群落的复杂程度。各给药组条带与正常组和模型组相比,增加了优势条带,复合菌组和复合菌-荔枝多酚组还出现了新的条带,复合菌体现了最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