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信息化》2006,(15):16-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信息化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推动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才能使农业信息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捷径之一。积极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是今后一个时期信息产业部门必须认真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不仅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手段和条件,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国电信于2006年7月启动了“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暨“千乡万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着力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国电信旗下的浙江省电信有限公司.在集团公司战略指导下,紧紧围绕农村信息服务需求,提出了“家家通电话、村村通宽带、信息进万家”的目标,确定2006年为浙江电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推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和谐社会贡献年”、“春风e农手拉手”活动,为加快推进浙江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刊刊发这篇章。目的在于通过介绍浙江电信开展“春风e农手拉手”等活动.让广大社会读借一斑可观全豹,了解中国电信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贡献;同时.也希望浙江电信的经验对中国电信的其他基层企业在服务社会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李伟克参与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研究发表了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信息服务组织建设、产销信息系统等一系列理论观点,为我国制定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和信息服务政策,推进《农业部“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建立覆盖农村的信息服务组织、产销信息系统等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国民信息能力是我国信息化顺利推进的智力支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的6大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到了要提高国民信息能力。新农村建设中,让农民充分享用信息化带来的实惠才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根本所在.任何华而不实的信息化都背离了农业信息化的本源。  相似文献   

5.
《数码世界》2008,7(2):16-17
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在进入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叠加时期”,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表明,今后中国农业发展可能出现的大趋势是: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从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农业。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叠加效应”和“倍增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的主要环节。农村信息化就是以信息媒体技术装备农村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逐步由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7.
《中国信息化》2006,(14):26-26
河北省信息产业厅作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起步较早。2004年,河北省就提出了信息化为县域经济服务的思路。2005年,完成了《河北农业信息化发展重点与策略研究》和《河北省县域特色经济信息化发展方向研究》;2006年5月组织编制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提供了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8.
微软来了。 2007年4月23日.由微软公司捐赠的“河南省漯河市信息化培训基地”正式揭幕。信息产业部、河南省政府与微软公司共同打造的“信息大篷车体验之旅“也同时启动,其用意是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王钰  王宁 《中国信息化》2005,(17):32-32
作为广东佛山市的一个区,南海市关于信息化试点就有诸如“全国城市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建设试点市.广东省信息化建设综合试验区、国家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试验区、南海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等等。教育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山区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齐头并进,各项试点花样繁多.南海区信息办统计之后,发现共承担了国家、有关部委及广东省的试点项目达惊人的26个.其中国家级试点14个,省级试点12个。  相似文献   

10.
白丽 《中国信息化》2006,(10):47-49
辽宁省是工业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强省,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近年来,以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为标志的辽宁农业信息化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业信息化起到了哪些作用?辽宁是如何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今后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如何发展?就以上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主任万福民。  相似文献   

11.
张斌 《数码世界》2006,5(9A):6-6
中国联通农业信息化(农业新时空)项目是中国联通结合自身移动通信网络优势,创新性地建设基层农村信息站点,因地制宜地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截至目前,中国联通农业信息化项目已经发展了约120万农村用户,已建成农业信息站1764个,预计到今年底将建设5000个信息站,用户将达到500万农户,惠及上千万人。  相似文献   

12.
“我们将继续加强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并对我县镇村信息员进行系统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充分利用镇村信息员在收集农业、农产品信息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镇村信息员向信息经纪人转变,逐步建立起一套长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来实现大足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信息化浪潮中.我国农业应随着时代步伐.加快建设信息化。加入WTO后,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考验.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农业既要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又要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新阶段.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服务落实,成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农业信息化工作贯彻从实际出发的方针.今年10月,正式启动了”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4.
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在进入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叠加时期”,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表明,今后中国农业发展可能出现的大趋势是: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从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农业。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叠加效应”和“倍增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94年.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了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正如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一样.农业信息化目前依然面临着农业信息技术产品少。商品化的应用软件较少.而且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另据农业部一项对10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信息使用情况的调查,目前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的比率只有0.8%,先进的网络远程教育方式离农民就更远了,但当我们走近农业信息化,您会发现,不乐观的数字后面其实有着一幅幅农业信息化的优美画卷——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天地》2009,(9):6-6
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农业部信息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互联网协会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和农博网共同承办.以“拐点·起点·亮点”为主题的“2009中国农村信息化年度峰会暨第六届中国农业网站百强颁奖盛典”将于2009年12月18日召开。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之一。今年中央发布的第8个关于农村的“一号文件”再次引发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新农村建设的浪潮。在这一浪接着一浪的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农业信息化也受到空前重视。  相似文献   

18.
白丽 《中国信息化》2007,(10):64-65
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有了更明确的部署,为新农村建设创建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承担着缩小数字鸿沟,推动农村生产效率提高的全新角色。“村村通电话”工程的推进,农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丁言鸣 《计算机》2001,(14):5-5
看到两则有关信息化的消息,感到很有意思,也很受启发.一是上海农业信息化迈开大步,构筑“一三五二”工程.即建设一张覆盖郊区.服务全国的“上海农业网”;建立中心城区、新城区、中心镇的三级网络平台;建立农业技术综合服务、农资农贸、农业标准化咨询、农业生产经营预测以及保健饮食等五个信息服务系统,从而使农民和市民、市内和市外、国内和国外双双得益,特别可喜的是有关市领导指出,  相似文献   

20.
“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的新农村话题在两会之后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针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师资薄弱,规划纲要还提出,要为中西部地区3.75万所农村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为38.4万所农村小学配备卫星教学接收设备。政策的转变必将引导市场的走向,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也引发了众多PC厂商的下乡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