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fluent软件对油气散热器管内流动的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管内努赛尔数Nu和阻力与雷诺数Re的关系曲线,然后进一步对管内外的流动与换热进行试验研究,并根据试验数据将管内外的换热系数分离出来,得到了管外换热的关系准则式.将管内的传热和阻力特性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过去对斯特林发动机进行传热分析和模拟计算时,均采用稳定流动状况下的准则公式,因而带来较大的误差。为此,本文对斯特林发动机的非稳定传热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并整理出在低雷诺数下的准则公式。  相似文献   

3.
变负荷热力计算是增压锅炉研制的关键.在增压锅炉变负荷热力计算时对关键性能参数的选定是非常关键的,它决定计算精确度,本研究将从增压锅炉炉内空气和烟气特性入手,分析不同负荷下过量空气系数的选取、烟气的流动特性及对流受热面传热特性的分析.通过这些研究,将对增压锅炉负荷变化时热力性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为变负荷热力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功率集成LED单位热流密度高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的翅片式重力热管散热器,并对其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了加热功率和充液率对散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加热功率为150W、散热热流密度为37.5W/cm2时,翅片式重力热管散热器的系统热阻在0.08~0.33K/W,此时加热表面温度低于80℃,冷凝段管壁温度相差不超过3℃。该散热器不仅具有良好的均温性,且在工况变化时能快速重新达到稳定,满足大功率LED的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5.
6.
井下换热器周围对流型地热储传热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Darcy自然对流传换模型分析了同轴管式井下换热器(DCHE)在对流型地热储中的换热物性,在假设井下换热器外壁温度变化与其高度成幂函数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得出了相似妥,为其进一步工程应用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表面式间接空冷散热器为例,建立了间接空冷散热器冷却单元的一维传热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计算并分析了冷却水流量、温度及空气进口温度(环境温度)、流速等对空冷散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随着冷却水流量、温度和空气流速、温度的增大,散热器总传热系数逐渐增大;散热器总传热系数更接近于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其中空气流速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尤为明显;积灰对散热器传热性能的负面影响较大,积灰越厚,散热器总传热系数越小。另外,利用本文模型,得到了一定条件下间接空冷系统冷却水最佳流量,为间接空冷机组的运行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9.
朱玉琴 《节能技术》2000,18(3):3-4,22
在研究分离式热管蒸发段流动特性的基础上,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首先分析了核态沸腾传热区及飞溅降膜传热区的换热原理;根据数据回归整理了核态沸腾传热区和飞溅降膜传热区的换热系数无量纲准则关系式,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并将它们与其它关系式进行了比较,得出了有用的结论,其结果为分离式热管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间接蒸发传热过程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珂  郭新川 《新能源》1999,21(5):10-14
本文在考虑壁面两侧流体温度实际变化的前提下,对间接蒸发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流体温度、流体速度、流体相对湿度、壁面湿润率以及流道宽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间歇式热处理炉传热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台车式热处理炉炉膛传热数学模型和辐射换热器工作模型,分析了换热器的传热特性(空气预热温度、壁温、传热系数)随炉况的变化。结果表明,辐射换热器的传热特性随炉子的升温及保温过程变化而波动很大,因而对炉子的热工性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假设板壳式换热器为特殊板式换热器,介绍了板壳式换热器传热准则关系式的研究方法.分析比较了壁面温度测定法、等雷诺数法、威尔逊法和等流速法等的适用性,确定了利用等流速法来进行实验研究,并分别进行了测定实验和验证实验,测定实验控制进出口流速相同,验证实验控制热侧流速不变,改变冷侧流速,采用实验获得的数据拟合传热准则关系式,计算出传热系数的相对误差.结果表明:传热系数的相对误差小于5%,所得传热准则关系式是合理的,表明板式换热器的研究方法适用于板壳式换热器.  相似文献   

13.
自激振荡脉冲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Helmhotz共振腔应用于换热器来增强换热是一种新的强化换热方法。设计了一种换热效果较好的Helmhotz共振腔,并通过实验研究了Helmhotz共振腔对换热器的换热强化效果,分析了水力参数和结构参数对换热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一定结构的共振腔,配以适当的水力参数,就可以产生自激振荡;对于同一结构的共振腔,水力参数不同,产生自激振荡的强弱也不同,随着压力的增加,自激振荡的强度也增加;将共振腔产生的自激振荡流引入换热器后,当自激振荡达到一定的强度时,能够破坏层流底层,从而可以强化换热;Helmhotz共振腔在绝大多数工况下能将管内换热系数提高10%-30%。  相似文献   

14.
文中运用推导逆流换热器对数平均温度的方法,得到了板式换热器中冷热流体及板上的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运用火用传递理论,推导出了热流体至板、板至冷流体的局部火用传递系数.以某板式换热器为例进行了算例分析,从火用传递角度分析了该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此结果可以作为对板式换热器进行优化和改进的一种可行有效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一种复杂的数学模型用于预测套管式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及传热特性。数学模型包括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和计算传热学模型。其中,计算传热学模型中的湍流扩散系数是利用温度方差t2和温度方差耗散率εt来求解,而不是利用通常采用的Pr数假设值或实验测定值来求解。为验证新建立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散热器经常处于变化的工作条件中,研究散热器的动态特性有助于改善间接空冷系统的安全和经济运行,而散热器的结构参数会影响其动态特性。根据能量守恒建立了散热器空气、管壁和循环水的热平衡偏微分方程,采用改进欧拉法对偏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以迎面风速阶跃变化为典型工况,研究了换热面积、换热系数和工质体积对散热器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当空气侧换热面积增加时,散热器换热量增大,两个稳态之间的空气出口温度差值不变,循环水出口温度差值增加,空气侧响应时间增加,循环水侧响应时间不变。当循环水侧换热面积增加时,散热器换热量增大,两个稳态之间的空气和循环水出口温度差值不变,空气侧和循环水侧的响应时间也不变。换热系数变化时,散热器动态过程的变化规律与换热面积变化时类似。空气侧工质体积变化对散热器动态特性没有影响。循环水侧工质体积增大会使得动态响应时间变长。  相似文献   

17.
脉动流体能够使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系数得到提高,而自激振荡腔在一定的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下能够使流体产生脉动。在管壳式换热器前安装自激振荡腔,使流体流经自激振荡腔产生脉动流动,从而实现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分析了将自激振荡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对13个不同翅片间距、翅片高度、横向管间距、纵向管间距的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器在不同雷诺数条件下的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翅片间距、翅片高度、横向管间距、纵向管间距及雷诺数与换热特性Nu和阻力特性Eu的准则关系式,并对准则关系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横向管间距和翅片间距的增大,螺旋翅片管的传热得到强化,但随着纵向管间距和翅片高度的增加,螺旋翅片管的传热有所减弱;随着横向管间距、纵向管间距和翅片间距的增大,螺旋翅片管的阻力减少,但随着翅片高度的增加,螺旋翅片管的阻力增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双管程热交换器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利用经典对流换热理论,采用定性判断和定量比较的方法,分析双管程热交换器与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对双管程热交换器而言,换热能力上,竞争优势明显;流动阻力上,无明显优势。在低品位能源余热利用方面,对深化双管程热交换器的研究,优化设备结构、降低成本有一定意义,值得工程技术人员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用于电子元件散热的集成热管换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友  王文 《节能技术》2005,23(6):497-501
本文对应用于电子元件散热的热管换热器在不同的加热功率、不同风量情况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从而得出换热量、总热阻、翅片表面阻力系数、换热系数、总热阻与加热功率及风道内空气肫数的关系,并与市场上的SP-94型热管散热器及传统纯铜散热器进行了比较,发现该热管换热器无论是散热量、平均换热系数还是总热阻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这种散热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必将有着广泛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