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5)
本文从故事的简洁之美、永恒的人性之美、让人追忆的风俗之美、独特的语言之美四个方面阐述了阅读著名作家汪曾祺作品的感受。其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时代天衣无缝地衔接在一起,作品像老酒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有味道。汪曾祺当之无愧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2)
汪曾祺的作品给人最初的印象是平淡和自然,然而,在这平淡与自然中却蕴含着作家对自然、人生以及生命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8)
<正>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写得相当漂亮,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汪曾祺全集,对随处可见的"括号幽默"印象十分深刻。比如,汪曾祺写道:……是一句苏曼殊的诗(是哪一句我忘了)。这个括号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作者仿佛偏偏不愿去掩盖自己没有记住的事实,反而大肆渲染,唯恐天下不知。这是善意地告知读者无需在文中寻找,尽早抛弃文章会告知一切的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
汪曾祺向以恬淡的性情文字著称,但世人较少注意其性情成因及其嬗变历程。以他的作品、子女回忆及传记为基本材料,借助精神分析方法,可以对其精神发展历程有所理解。运用"理想男性"及"理想女性"概念,可以分析出童年创伤对他的影响;运用"心理防御"概念,可以发掘出他强调和谐的精神起源;分析他晚年的性观念,可以勾画出他叛逆与谨慎交织之性格特征。经过上述分析,对汪曾祺及其文学作品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4)
汪曾祺小说中不仅有冲淡与和谐,也有淡淡的悲哀,这一悲哀在汪曾祺小说中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身上,它来自汪曾祺的经历以及他悲天悯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2)
<正>写诗的人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十二岁的汪曾祺和马原、张炜等年轻人有过对谈,在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写作,他坦言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比较大"。汪曾祺当时的小说就体现得很明显,但汪先生却拿他的诗歌来举例,"年轻的时候一开始写诗",写的是"别人不懂自己也不懂的诗"。二〇一九年初,新版《汪曾祺全集》出版,其中第十一卷《诗歌、杂著》中收入了迄今发现的汪先生四十年代初的诗歌,真是"别人不懂自己也不懂"。只有其中写于一九四一年的《消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建筑创作》2004,(9):20-20
对“中国建筑100”的几点观感 很高兴收到你们编辑的《中国美术学院》一书,据说这是中国建筑100丛书中的第一本,谨致祝贺。 李承德先生倾心营造的中国美院新校园是一组有地方文脉和文人气质的优秀建筑。我曾游历其中,颇多感慨。今日丛书中又得以仔细阅读那些精美的图纸,照片和诗意的文字,收益匪浅。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探讨文学与建筑的关系入手,试图分析提炼汪曾祺文学作品与人物性格中的场所与精神特征,引导出汪曾祺纪念馆在场所(置椟藏珠)、建构(量凿正枘)、融入(开放共享)、文脉(情境漫游)等方面的设计生成。  相似文献   

9.
古曲新唱     
陈刚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优秀室内设计大师,他所创作的室内作品,总是于实用中透出美感。他对艺术的把握也总是那么准确有度,各种装饰元素合理运用,使他的作品既典型端庄,又富于时尚气息。每次编辑陈刚先生的作品时,心头总有一种别样的韵致!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汪曾祺为线索,分析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区的设计——以自语和对话的方式,对古城、场地、街巷、汪曾祺、建筑、在地性等展开个体叙事与城市记忆,开启纪念性与日常性的思考,将集体记忆与乡愁投射到街巷、院落的生活空间中,唤醒一座历史城市的记忆和大众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