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套自动气象站的应用提高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两套站气温数据之差超过最大允许范围的情况,而仅凭人工观察和直接分析无法判断哪一套站的温度传感器出现了问题。以国家级台站双套自动气象站及其周边区域自动站全年整点气温数据为基础,利用传感器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规律,设计了一种分析和判断双套站错误数据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历史数据,分析温度变化规律,从而判断数据出错时传感器的运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分析双套站错误气温数据,能够为判断、修正和研究观测数据提供参考依据,并有助于掌握传感器性能变化情况,及时对问题仪器进行更换。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宝坻双套自动气象站2015年1~6月逐小时气温、相对湿度、气压等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估,阐述了双套站运行的优势,双套站的运行能够有效的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降低缺测率。在对数据一致率、粗差率和超差率的分析中发现,气温、相对湿度、气压的观测数据的一致率较高,粗差率和超差率较低,2min平均风速和0cm地温的观测数据差异性较大,粗差率和超差率较高。通过对两套站观测数据差值滑动平均的变化特征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数据的异常变化,可得到更为准确可靠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全面实行双套自动气象站同时运行,双套站虽然保证了观测数据的完整性,但二者数据的差异性成了制约观测数据质量的瓶颈。文章通过缺测率、差值的标准偏差、超差率、一致率、存疑率等指标对西峰和民乐两站的双套站数据进行评估,分析了双套站数据差异性的原因;研究发现,对仪器测量数据校准修正能降低仪器测量误差,对双套站数据差异性的影响提升了观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双套站数据差异性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安徽省双套自动站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降水量、浅层地温、深层地温等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差值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双套站在差异性分析、检验中大多都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分析了个别气象要素差不一致的可能产生原因,同时提供了进一步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南京站风廓线雷达与探空站同址的地理因素,详细分析了2014年全年的南京站风廓线资料与探空观测资料的对比误差特征。分别利用探空观测数据和模式再分析的风场数据与其进行对比分析,实现对南京风廓线雷达数据质量的系统定量评估。从误差分布特征来看,与探空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所得到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5个自动气象站的小时雨量数据与吴忠新一代天气雷达对应时段的反射率数据以及OHP产品数据,形成雷达估测小时雨量-自动站雨量数据对,并对所得数据样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利用雷达反射率获取自动站雨量数据,选择最优化方法得到Z-I关系中的A、b系数,由评估结果可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吴忠雷达的定量估测降水能力。  相似文献   

7.
SL3-1型双翻斗式自动雨量站因其结构简单、分辨率高等优点在气象、水文等行业得到广泛的业务应用,但也因其结构特性易产生多种数据失真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蜘蛛网粘连、异物阻碍以及传感器至数据采集器之间的接触不良导致的特殊隐性故障。给出了通过临近站资料对比、增加维护校准频次等措施,及时发现故障并加以排除。还可通过双套仪器进行互校,或人工观测仪器定期比对等方法,避免产生严重失真的记录。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整理近10a的区域自动站维修记录,按区域站主要要素和设备进行分类,查找发生故障前和期间的数据,通过分析与归纳,总结出错误数据的表现规律。引入气候学界限值和地方历史30a资料值,分析重要天气过程中要素的最大容错区间。最后,在Visual Basic开发语言的基础上,将气候学界限值、最大容错区间作为常数进行对比,以及和故障数据规律匹配两种方式逐一检查最新获取的气象资料,设计出各要素故障的检查告警算法。  相似文献   

9.
自动气象站是地基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套运行的自动气象站在出现气象要素观测值异常时,由于缺少同要素正常数据对比,因而无法及时发现观测数据异常。为提高自动观测稳定性和观测质量,针对双套自动气象站运行效能评估需求,本文研究建立了效能评估指标,结合实测数据开展评估应用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应用在双套站的业务试行工作中,为双套自动气象站可靠运行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克拉玛依大农业区2016年紫花苜蓿生长期蒸散变化进行了监测。基于监测数据并结合同步气象、灌溉等监测信息,分析研究苜蓿全年不同生长期的ET变化特征及原因。苜蓿日ET存在很大的随机性,由苜蓿自然生长过程、气象干扰过程、灌溉干扰过程以及收割干扰过程等控制,准确预测很困难,但可以估计其波动区间和均值。结合实测数据给出紫花苜蓿全年不同茬苜蓿的不同生长期的蒸散波动区间和均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现有自动站质量控制系统中未考虑观测要素相关性的问题,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重点分析相对湿度小时变率与其他观测要素的关联关系,提出了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的改进方案。利用上述规则,对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江苏省自动站小时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案后有效降低了质量控制系统的误检率。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气温多传感器与单一铂电阻气温传感器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气温多传感器与单一铂电阻气温传感器观测数据差异较小,可以互相替代,单一铂电阻气温传感器观测数据可作为备份数据使用。分析结果为提高气温观测效率和观测数据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船载自动气象站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陆上数据中心数据到报率不高的原因。通过采用双模冗余通信、向不同地址传输数据等技术,解决了陆上数据中心船载站观测数据到报率不高问题,为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基于曲面拟合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力矩特性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布 《中国机械工程》2004,15(22):1990-1993
建立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力矩特性数学模型是分析和计算机械系统动态响应的关键。提出了建立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力矩特性数学模型的原理并构建了包括工作机构在内的整个系统的原理图。根据已知的力矩特性曲线,分析了利用双三次曲面拟合来创建传动系统所有工况点数据的原理和方法。利用Matlab软件构造了YOTGC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力矩系数的三维数据面,拟合结果与原数据相一致。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根据有限数据或曲线求解相同范围内的所有工况点数据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温度检测装置测试了不同时刻下轴承的工作温度信息,获得2套轴承温度时间序列,每套包含50个数据。基于灰自助法对每组数据序列进行区间预测,利用前6个温度数据进行预报分析,后44个数据进行模型验证。预测结果表明,温度预测区间几乎包含所有试验值,误报率小,精度高。然后基于模糊集合理论进行轴承温度稳定性评估,挖掘出轴承温度变化趋势的本质特征及其性能退化迹象。  相似文献   

16.
把温度影响下的COD实验数据,用灰色理论中的累加方法,进行二次累加可以使一组没有规律的数据,成为一条光滑的曲线。然后利用回归理论中的多项式模拟曲线进行低温试验数据的预测。再根据模糊和随机理论给出一个实验数据区间系数,用于确定预测试验数据的估计区间。算例的结果表明其预测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7~2008年大理边界层通量观测系统(PBL)、两套地面基准气候观测系统与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观测得到的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和评估。通过分析几套系统地温、辐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等要素的变化一致性、对比差值、粗差率和风向相符率,探讨几套观测系统数据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几套系统数据变化一致性较好,地温、气温和相对湿度差值较小,其准确度能够满足日常业务使用;风速和风向有待进一步校准验证,原观测数据仍可使用;辐射、气压观测值差别较大,在使用数据时还需商榷和订正。因下垫面探测环境不同、观测仪器原理不同、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采集方式不同、观测仪器安装不标准、观测系统运行不稳定、故障率高、缺失数据多是造成对比观测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轴承温度是影响主轴系统刚度和运转精度的主要因素,若能实时预测轴承温度区间波动及其稳定性信息,可及时发现轴承工作性能失效隐患。本文所做试验通过轴承温度检测装置,测试了不同时刻下轴承的温度服役信息,获得两套轴承温度时间序列,每套包含50个数据。基于灰自助法对每组数据序列进行区间预测,利用前6个温度数据进行预报分析,以后44个数据进行模型验证,预测结果表明温度预测区间几乎包含所有实验值,误报率小,精度高。然后基于模糊集合理论进行轴承温度稳定性评估,有效挖掘出轴承温度变化趋势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乐平站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资料等,对乐平3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详细介绍了寒潮的划分标准,并对实况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阐述了3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冷风路径,同时分析了最高最低气温、850hPa与地面最低气温对比、数值预报与实况对比以及极端气温的变化曲线等气温变化特征;最后对冷空气大风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为乐平寒潮天气过程的预警预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安徽省寿县国家基准气候站2003-01-01~2012-12-31自动站与人工站的气象要素(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和降水量)平行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自动与人工观测差值、差值平均值、差值标准差、偏度、峰度、风向相符率、线性回归等对气象要素数据进行对比,并简要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方式的观测数据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在允许的精度范围内。除仪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数据采集时间及数据采集方法造成的差异外,观测环境的变化(如,2006年11月人工站气压表、风速仪和平台高度的调整)也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