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析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关联性,对2001—2019年我国物流与外贸及内贸的年度数据进行了灰关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沿海规模以上港口主要货物吞吐量、总货运周转量以及航空、水路、公路、管道货运周转量与外贸及内贸指标的灰关联值都处于0.65~0.85区间,表明上述指标对外贸及内贸的胁迫作用强度较高; 铁路货运周转量与外贸及内贸指标的灰关联值处于0.35~0.65区间,表明上述指标对外贸及内贸的胁迫作用强度中等; ②外贸及内贸指标对物流的耦合作用强度都较高; ③航空货运在所有的运输方式中对外贸的胁迫作用最强; ④外贸比内贸更容易受物流的影响,其中进口较容易受国内物流影响,而出口则较容易受国际物流影响.上述结果可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外贸和物流规划提供良好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联性,采用灰关联分析法对2008—2018年的电子商务行业和物流行业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快递业务量与网络零售额的关联系数接近1,与电商总交易额、B2B交易额、跨境电商交易额的关联系数介于0.65~0.85; 民航、公路、水路和铁路的货物周转量与各电商交易额的关联系数介于0.35~0.65.上述结果说明,快递业务量与网络零售额几乎完全相关,耦合作用非常明显; 快递业务量与电商总交易额、B2B交易额、跨境电商交易额的关联程度较高,耦合作用较明显; 民航、公路、水路和铁路的货物周转量与各电商交易额的关联程度一般,耦合作用中等.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省2011—2018年的货运数据为基础,利用灰色预测法分别对公路、铁路、水路、航空4种运输方式建立了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的预测模型,并采用相对误差、均方差比值及小误差频率对模型进行了精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精度较高,可应用于货运指标的预测.利用该模型对福建省未来11年4种运输方式的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进行预测显示: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的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均维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而铁路运输处于降低趋势; 未来11年,福建省的运输方式仍以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为主,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为辅.  相似文献   

4.
为使高铁隐物流的效度能更好发挥,需构建出高铁隐物流的显适应模式。利用线性回归模型(LRM)分析出桂林高铁隐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以及桂林高铁乘客周转量与铁路、公路、水运3种货运方式的货物周转量间的关联性,从结果得知关联性最强的桂林高铁隐物流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出公路运输方式满足当前桂林高铁隐物流需求其绩效的影响要素,并对当前桂林公路货运模式满足高铁隐物流需求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在服务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三方面提取出满足桂林高铁隐物流需求绩效的影响要素。最后,根据所提取的影响要素构建出桂林公路物流中心运营模式,并将其作为桂林高铁隐物流的显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系统协同理论为基础,以2008—2013年重庆保税港区港口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相关数据为依托,构建协同度模型研究了两系统协同发展的情况。研究表明:重庆保税港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是协同发展的,但协同发展程度整体偏低,重庆保税港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据此,重庆保税港区应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拓展港口物流功能,促进两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区域物流规模预测的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基础上,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陕西省1997~2006年货物周转量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其2007~2011年的物流规模进行预测.与灰色GM(1,1)方法相比,灰色马尔可夫链模型对区域物流规模的预测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区域城市轴辐式货运网络构建思路及方法,基于轴辐理论,从社会经济、运输能力、运输人才三大方面确定反映区域城市货运能力的17个技术经济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降维量化单体城市货运综合竞争力,明确区域范围内枢纽城市备选集. 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引入速度指数和运费指数以改进引力模型和隶属度模型,从而更有效地量化区域城市间货运吸引力关系,明确枢纽城市辐射范围,确定分支城市隶属关系,构建区域城市运输通道体系,最终确定区域城市轴辐式货运网络空间布局.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进行货运网络构建,结果表明:依据本模型建立的以郑州为中心、呈现“一环六枢纽七通道”空间特征的河南省轴辐式货运网络结构符合客观实际. 所建模型客观合理,能有效指导区域城市轴辐式货运网络的构建及运营.  相似文献   

8.
灰色理论对处理"小样本"、"贫信息"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地解决包括物流货运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预测在内的不确定性问题。由于广西近年来水路货运量增加缓慢,与发展水路运输的其他省区之间的差距正在加大,应用灰色理论预测广西水路货运量及影响因素对掌握水路货运的发展趋势及促进水路货运能力、物流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作者利用2009—2014年货运序列数据,应用灰色理论的Verhulst模型及新陈代谢模型对广西2015—2017年的水路货运量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通过建立广西水路货运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使用灰色关联法定量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文中应用的预测模型和分析方法能够比较精确地预测广西水路货运量并合理地提取出相关影响因素,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江苏沿海核心城市南通地区为例,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江苏沿海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之间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首先确定了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数学模型,并应用此方法从系统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目前福建省区域经济存在的系统协调发展主要问题,指出各地市区域经济的空间协调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成共识。为定量研究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以浙江省为例,根据2004—2011年的统计数据,通过计算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拉动度及文化产业增长弹性系数,实证分析了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运用灰关联分析法,探讨了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浙江省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达到4.22%,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平均达到0.66%,文化产业增长弹性系数持续大于1,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增强;但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文化服务业对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作用不够明显,为此,在探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在多方位、多层次存在着互动作用,两系统互动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构建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各地区公路交通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全省的交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河南省多数地区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状态。应加大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投资力度促进河南省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交通建设的意义进行阐述,在回顾了诸学者的文献后,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了铁路、公路与民航的里程与货运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里程对于货运量具有正向的影响,其中铁路里程的增加对货运量增加的影响最大,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强铁路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将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现代物流有机结合,建立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并采用安徽省2003~2012年的经济和物流相关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对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检验。根据模型仿真的结果,探讨促进区域物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带来新的希望。由于东北亚各国物流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各国的物流发展战略规划也不同。但是,东北亚各国已认识到物流合作的重要性,所以各国在积极发展本国物流业的同时积极加强合作,双边物流合作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物流合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增进各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增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加强各行业标准化合作。  相似文献   

16.
以区域经济地理学为指导,结合山西多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提出对山西煤炭基地采取"煤旅结合"策略,对曾经的革命遗址采取红色景区策略;结合山西的经济地理环境,重新构建山西景区的开发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支柱,特殊的产业环境和经济结构决定了黑龙江省在发展过程中需选择主导产业,以部分产业的发展带动全省经济的进步.该文以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基准为依据,选取主导产业选择的15项指标.应用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将多种产业按照确定权数的各项指标归入几类,最终按照指标特性优化的一类即为主导产业.将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聚类模型应用到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一项新的尝试,可以得出能够反映各产业部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指标,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以此来评价产业的优劣.通过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对黑龙江省的产业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筛选结果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及可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