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氨基酸分析仪对十六种国外明胶(大部分为IAG明胶)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重点进行了蛋氨酸及其氧化产物含量的测定.测试结果表明:明胶中蛋氨酸含量随不同样品变化较大,亚砜含量一般较少,所有照相胶都含有砜,绝大多数胶样含有亚砜.  相似文献   

2.
明胶的还原性与蛋氨酸含量之间的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一系列明胶样品的还原性,用日立835—5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明胶样品中蛋氨酸含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明胶不同生产工艺过程,不同原材料的搭配所生产的明胶的还原性和蛋氨酸的结果不大相同,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惰胶或同一种明胶,不同抽提次数的结果也表现出了很大差异。这是因为工艺条件的不同造成了明胶中还原组分的组成和化学本性的较大差别。文中考查了还原性与蛋氨酸含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氯化银T-颗粒乳剂制备专用的氧化明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往的研究表明:低蛋氨酸含量的明胶能制得晶体形态比较高的高氯T-颗粒乳剂.本文用氧化方法进一步降低明胶中的蛋氨酸含量、明胶经氧化剂(H2O2)氧化能得到不同的氧化明胶.用电位法测定氧化明胶的还原性;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它们的蛋氨酸含量;用SDS PAGE电泳法测定它们不同结构的组份含量.结果表明,还原性及蛋氨酸含量随氧化剂加入量的多少而变化;但氧化明胶的分子量分布与原胶相比变化甚小.  相似文献   

4.
照相明胶中硫存在形态的XPS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研究了国内外典型的两种照相明胶的空白样品、掺杂铁(Ⅲ)的样品中硫元素的存在形态.硫在明胶中主要以三种化学形态存在:蛋氨酸砜中的SOO基团,蛋氨酸亚砜中的SO基团,蛋氨酸中的-S-基团.三种化学形态间的相对含量基本上反应出蛋氨酸及其两种氧化产物之间的相对比例.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外来三价铁,引发部分蛋氨酸砜被还原为蛋氨酸亚砜,与此同时,明胶中的-CH2-基团部分氧化为CHOH基团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氧化明胶的还原性、还原性与氧化剂加入量,以及氧化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明胶的还原性是不同的,在氧化剂存在下,明胶的还原性随着氧化剂加入量的增加、氧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弱。  相似文献   

6.
明胶组分含量与交联剂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照相明胶中α、β、γ不同组分含量对交联反应的影响,以及从SLK酸性胶原中提取出来的纯α组分含量对甲苯交联反应的影响等。这些研究工作对加深了解明胶组分结构(构象)与甲醛反应的机理提供了依据。通过实验得到:组分的交联反应活性顺序为α>β>γ,纯品的反应活性是α_1>α_2,表明明胶组分中α组分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与甲醛的交联反应。本文用改性后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测明胶与甲醛交联反应及分子量分布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首次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研究了照相明胶中硫元素在掺杂铁(Ⅲ)离子前后的存在形态及其相关性。发现硫在明胶中主要以三种化学形态存在:蛋氨酸砜中的基团,蛋氨酸亚砜中的基团以及蛋氨酸中的—S—基团。三种化学形态间的相对含量,基本上反映出蛋氨酸及其两种氧化产物之间的相对比例。外来铁(Ⅲ)引发明胶中部分蛋氨酸砜被还原为蛋氨酸亚砜,与此同时,明胶中的—CH_2—基团部分氧化为基团。  相似文献   

8.
明胶大分子的照相性质研究进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4.明胶大分子的还原性与蛋氨酸残基的化学形态 还原性是明胶大分子的最重要的技术性能参数之一。 对明胶还原性的研究,是攀登明胶大分子感光性能之巅的桥梁和阶梯。  相似文献   

9.
<正> 明胶生产工艺的不同,制得明胶的还原性(金值)亦有所不同,在明胶溶液中加入氧化剂,在浸灰或中和过程中加入氧化剂,都会使所制得的明胶的还原性(金值)变小,氧化剂浓度越高,所制得的明胶的还原性越小。若使用氧化剂不当,则会使明胶的物理力学性能恶化,同时还会影响明胶的照相性能,亦有可能导致明胶的应用性能变差,甚至会给用户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直接双注法,利用较低分子量的鱼明胶作为保护性胶体介质制备了平均粒径14.3um的卤化银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与热稳定性。利用透射电镜(TEM)观测,研究了该纳米粒子乳剂的显影过程;探讨了显影剂组份、显影时间以及明胶含硫氨基酸组份──蛋氨酸(Met)等对显影银形成与生长的影响;特别揭示了明胶多肽链中具有还原性与卤素受体双重功能的Met组份对显影银丝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表明明胶大分子在纳米卤化银粒子还原形成纳米银丝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 在照相明胶中,有微量的还原性物质存在,它对乳剂制备过程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国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报导。照相明胶中还原物组份的分析测定、还原物的特性及其在乳剂制备过程中的影响,至今仍为国际明胶协会(I.A.G.)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某些国外照相明胶还把还原物列为质量指标之一来控制。照相明胶中具有还原能力的微量组份是很复杂的。重要的还原性物质是以硫代硫酸盐为代表的含硫化合物,例如亚硫酸盐,连多硫酸盐等;而能消耗碘的还原性物质则更复杂,例如其他还原性的亚硝酸盐、小分子的有机物如胱氨酸和含胱氨酸的肽、碳水化  相似文献   

12.
明胶大分子的照相性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目录 1.导言 2.明胶对卤化银乳剂微晶体颗粒性质的影响 3.明胶大分子对卤化银乳剂微晶体晶体习性的影响 4.明胶大分子的还原性与蛋氨酸残基的化学形态 5.明胶大分子作为曝光时的卤素受体 6.明胶大分子的感光性能与还原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照相明胶中铁的化学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凝胶层析-电热石墨管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照相明胶中铁的化学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明胶中的铁主要与蛋白结合为大分子,同时也有少量小分子量蛋白铁和游离铁。当向明胶样品申加入微量无机铁盐后,铁仍以游离态存在,未与蛋白结合,因而随着明胶中铁含量明显降低,外界铁的污染必须加以特别注意。在照相乳剂制备中必须同时考虑明胶中铁总量及其存在的化学形态。  相似文献   

14.
以猪皮胶原为原料,研究了明胶凝胶化的机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胶凝过程中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反应温度对交联反应的影响,探究胶原明胶化过程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研究物理凝胶、化学凝胶、混合凝胶的方式,观察在凝胶状态化学网络的储能剪切模量与三螺旋构象中明胶残基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明胶凝胶过程中的光学、力学、交联密度影响等因素,对三种不同的凝胶方式进行总结,从反应动力学、凝胶影响因素等角度分析其三螺旋结构的变化异同。  相似文献   

15.
<正> 明胶在感光乳剂中的功能可以大致粗略地划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作可分散介质的功能:如明胶在卤化银上的吸附及定向基团;明胶的保护功能;明胶电性对分散度的影响,以及明胶对卤化银乳剂微晶的作用等。 2.沉降性能:盐析,随介质pH变化而沉降或复溶,微区的亲憎(水)功能等。 3.感光性能:如明胶的还原性,它与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序言由于二氧化硫是一种较强的还原性物质,在明胶中含量太高时,明胶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在胶囊、食品的加工生产和贮存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使染料和色素退色,影响质量;另外,二氧化硫又作为照相明胶生产胶片的活性微量杂质的添加物之一,经常用来调整明胶的照相性能。因此,随着明胶作为一种加工助剂日益广泛地应用于许多工业领域,对明胶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各行业也都制定了各自不同的行业标准.这样就要求明胶生产厂家在明胶的半成品生产和明胶成品的配胶过程中,对二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溶液共混法制备明胶XNBR复合膜。对该膜制备条件的研究表明:在明胶、XNBR质量分数比为10: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90min的条件下所得膜的力学性能较好。对明胶/XNBR复合膜和明胶/壳聚糖复合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明胶/XNBR复合膜较明胶/壳聚糖复合膜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铜掺杂 Zr0 .4 Ce0 .6O2 复合氧化物的还原性和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铜掺杂能显著提高该复合氧化物中氧化铈的还原性 ,降低氧化铜的还原温度 ,也能提高对 CO氧化的催化活性 ,这说明在铜与锆铈复合氧化物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焙烧处理对催化剂样品的性能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 十、参考书一、引言明胶是现代照相乳剂重要成分之一。它对照相乳剂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明胶在乳剂制备过程中明显地影响着乳剂的最终性能。明胶在卤化银上的吸附使颗粒悬浮,特别是沉淀阶段可以防止聚集而不使颗粒沉淀析出;明胶大分子的特性影响着卤化银的结晶休成长速度;明胶中含有某些增感杂质有利于进行化学增感;明胶的还原性与乳剂的敏度密切相关;明胶可逆的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导言蛋氨酸是一种硫醚氨基酸,在明胶中的含量少于1%(按重量计)。它有络合Ag~+、Au~+和还原Au~(3+)的能力,并将影响到卤化化的的溶解性和化学增感。在本研究中分析了23个IAG明胶样品的蛋氨酸含量,并探讨了蛋氨酸含量与Au~(3+)还原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