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不同的平整工艺对连续退火780 MPa级别的冷轧双相钢进行平整试验,研究了平整伸长率对连续退火780 MPa级别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平整伸长率与780 MPa级别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函数关系模型。研究表明:随着平整伸长率的提高,780 MPa级别双相钢的屈服强度提高,抗拉强度保持不变,同时均匀伸长率和总伸长率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实验室试制了高强度冷轧热镀锌用双相钢,探讨了不同的退火温度和平整工艺对双相钢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退火温度在800℃以上时,试制的低硅C-Mn-Cr系双相钢才能得到由铁素体和马氏体组成的性能优良的双相钢.平整工艺显著提高双相钢的屈服强度和屈强比,降低双相钢的延伸率,平整率小于1%时,有利于工业上得到综合性能良好的双相钢.  相似文献   

3.
<正>专利号:201210200751.9专利权人: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分公司本发明不添加任何合金元素,改良了C-Si-Mn系列双相钢的成分,降低了Si含量,增加了Al含量,通过改进炼钢、热轧工艺、冷轧连退工艺,生产出屈强比低、延伸率高的冷轧双相钢;成本低,生产连续性较好,产品质量稳定。本发明成品力学性能指标:屈服强度360~430 MPa,抗拉强度≥600 MPa,延伸率≥  相似文献   

4.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冷轧超高强度双相钢的连续退火工艺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拉伸试验研究了连续退火过程中各个参数对1000MPa级冷轧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钢在退火温度800℃下保温80s,可以得到抗拉强度为1030MPa、延伸率为14%超高强双相钢;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降低.当退火温度为830℃时,显微组织中粒状的非马氏体组织明显增多.过时效温度低于300℃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变化不大;当过时效温度超过300℃时,抗拉强度急剧下降,屈服强度先降低后升高,在过时效温度为360℃时开始出现屈服平台.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冷轧深冲用钢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要求及关键工艺参数控制,通过采用"三低一高"热轧温度控制、冷轧总压下率控制、高温退火及平整延伸率控制技术,成功开发了深冲性能和成形性能优良的冷轧深冲用钢LHG2。带钢屈服强度达130~160 MPa,抗拉强度为270~300 MPa,延伸率为44%~51%;组织为尺寸均匀、粒度6~8级的铁素体;γ纤维织构强度最多达12.2级,各项强度均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低碳Si-Mn系冷轧双相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过时效和平整工艺对双相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过时效温度高于350℃左右时屈服强度和屈强比大幅度提高并出现屈服平台;平整对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也与过时效温度有关。平整和过时效均对双相钢的BH值有较大影响。过时效温度过高或者双相钢的BH值很低,不施加任何平整和预拉伸的情况下,双相钢的BH值很小。300℃以下温度过时效后进行平整和预拉伸有利于获得较高的BH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室轧制DP590热轧双相钢,研究了卷取温度、快冷温度对热轧双相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快冷温度提高,马氏体含量显著增加,同时抗拉强度升高,延伸率下降;试验钢在550℃、600℃卷取时,随着卷取温度的升高热轧双相钢中马氏体含量下降,抗拉强度下降明显,延伸率提高。在600℃时得到的铁素体和马氏体比例合适,实现了抗拉强度600 MPa,屈强比0.5左右,延伸率22%以上的热轧双相钢,综合性能满足DP590热轧双相钢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平整机组延伸率对SUS430冷轧带钢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实际生产经验,优化平整工艺,对SUS430带钢采用在线平整后离线继续平整1~2道次的生产工艺,即累计平整延伸率为1.0%~1.6%,使带钢的延伸率达到29.4%,既消除了屈服平台,又得到了较为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成型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800 MPa级冷轧双相钢的成分体系、冷却处理工艺、组织及性能;研究了退火温度、冷却速率对双相钢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双相钢的强化机理,并且优化了退火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冶炼过程采用C-Si-Mn-Cr-V成分体系,轧制过程采用650℃±20℃的中温卷取,连续退火过程中快冷段投入高氢(H2含量20%)冷却,冷速达到42~50℃/s,能够得到由铁素体和马氏体组成的冷轧双相钢DP800,综合力学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0.
通过DIL805-A测定了C-Si-Mn系60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CCT曲线,并在Gleeble 3500上模拟了双相钢的冷轧连退工艺。得出以下结论:双相钢的连退均热温度控制在800~820℃,保温时间不小于2min,缓冷温度控制在650~700℃,快冷结束温度不高于330℃,冷速大于15℃/s。通过EBSD检测、透射电镜检测、力学性能检测,结果显示邯钢生产的C-Si-Mn成分体系600MPa级冷轧双相钢马氏体的体积分数约为18%,{111}面织构强度为5.3,双相钢中马氏体类型为低碳马氏体,通卷屈服强度为344~365MPa,抗拉强度为605~645MPa,伸长率为24.5%~27%。其性能完全能满足汽车厂冲压安全防撞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江鑫  张兴楠 《包钢科技》2019,45(2):88-91
通过修订焦化产品检测基础性和纲领性的技术标准—《焦化产品测定方法通则》的研究工作实践,对标准主要修订内容及其解释说明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焦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使之更有利于整个行业对该修订标准的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助推焦化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原燃料质量整体下行、中心喉管漏料、气流紊乱、炉况严重失常的情况下,高炉作业区通过缩料批、减轻焦炭负荷、提炉温、降碱度、加强出铁管理、更换中心喉管及布料溜槽、调整布料制度、缩小风口进风面积、增加冷却壁进水量、降低进水温度、精心操作等手段,使得炉况恶化的趋势得到明显缓解,保证炉况顺行。  相似文献   

13.
曹晓明  班华  高明星 《包钢科技》2019,45(2):30-32,49
通过对包钢生产的U76CrRE钢轨进行生命周期评价(LCA)研究,计算得到该产品的LCA结果,分析了该产品环境影响因素在各阶段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各生产工序的能耗情况和外购产品碳排放的构成情况,研究结果为U76CrRE钢轨的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安然  王文才 《包钢科技》2019,45(2):84-87
针对高抽巷抽采瓦斯条件下诱发采空区自燃发火问题,以某矿综放工作面实际开采的技术条件构建采空区气体渗流模型,结合实际高抽巷布置要求,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分析高抽巷不同平距和垂距条件下的采空区氧化带宽度,结果表明:当高抽巷垂距为35 m、平距为25 m时,采空区氧化带宽度最小。高抽巷合理位置的确定,在提高瓦斯抽采效率、减小煤自燃发火的危险性、保证综放工作面的绿色、安全、高效等方面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球团生产中皂土用量是影响球团矿品位、高炉利用系数、焦比的重要因素,结合稀土钢炼铁厂皂土用量剧增的生产实际,探讨了球团生产过程中影响皂土用量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有效降低了造球中皂土的使用量,对提高球团矿品位,改善其冶金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恩泽  包喜荣  王皓  王铭哲 《包钢科技》2019,45(2):37-39,67
针对稀土钢板材厂供某汽车厂使用的BT510L钢在冷弯过程中出现开裂的问题,利用扫描电镜和金相显微镜对BT510L开裂的断口、夹杂物和组织形貌进行了分析,同时调查供货批次钢中P、S等杂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裂断口处的硫化锰夹杂是导致开裂的主要原因,通过优化精炼过程控制工艺,降低了钢水硫含量,避免了此类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冶炼硅钢时,残余的Ti元素会对硅钢最终的磁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冶炼硅钢时要对Ti含量进行严格控制,尽可能降低Ti含量。文章共统计了60炉分为不同渣层厚度的硅钢中,在加入硅铁及铝铁后Ti含量数据,分析了有害元素Ti含量来源和增量。随着硅钢牌号的提高,硅钢中硅含量随之增加,导致硅铁合金加入量增加,Ti含量因此随之升高;同时减少渣层厚度,对于钢水终点Ti含量的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齐鑫  张帅  刘淑鹏 《包钢科技》2019,45(2):68-70
文章基于热轧打包机的部分事故案例,通过现场实践、分析、总结、归纳出可操作的技术方案,方便同行业的维护人员能够借鉴的案例,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出故障问题的发生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惠儒  赵玮 《包钢科技》2019,45(2):76-79
包钢炼铁厂对烧结一部3~#烧结机脱硫系统进行"钢渣"替代石灰石脱硫剂的实验改造,对其脱硫性能及其在烧结烟气脱硫系统中的稳定性进行考察;通过实验改造找到运行调节过程中脱硫效率与制浆槽密度、循环槽密度、pH值,排浆密度等相关参数之间的最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卢艳蓉  董珍 《包钢科技》2019,45(2):92-95
采用高频感应-红外吸收法对各类铁合金中碳、硫含量的测定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补偿比较水平和最短分析时间、助熔剂用量、称样量等参数的选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得到了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铁合金中碳、硫的检测,方法的检出限为碳0.000 3%、硫0.000 2%,对锰铁、钼铁样品进行11次测定,碳、硫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这次试验方法测定的各类铁合金标准样品,测定值与认定值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