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水是最重要的条件.她不仅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理需求,更是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重要元素.从用水、治水到观水、听水、亲水、戏水,从临水而居到引水入院,从生理需要到精神需求.水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她动的喧器、静的和平、形的灵动、韵致无穷的倒影,无不让人感受到她的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仅从这些古人留下的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水的热爱,对水景的需求.特别近几年来,许多地产项目的景观设计都在加大水体、水景在环境中的应用,涌现出了大批以水为主景的景观.但是,我们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是否要加入水的元素、水景能带来什么样的作用、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这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建筑外环境中对水的利用,根据人对水的心理情感把水作为景观性设计元素.从水的本身以及水的不同形态、不同状态等因素来分析水对人的心理作用,使水景设计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3.
以宾馆水景为研究对象,从动植物、水体、水岸的生态设计方面,结合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宾馆实例,考察了宾馆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其中动植物的生态设计应注重选择合适的乡土植物并加以科学合理地配置,保护生物多样性,营造平衡的生态系统;水体的生态设计应注重形成良好的水循环系统;水岸的生态设计应有助于密切水景与人之间的关系,满足人类亲水的天性.分析了宾馆水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针对生态方面的水体循环系统设计和搬质治理方面的问题,主张建立水体生态平衡系统并保持水体清洁;针对因水体的水质污染而造成的安全问题,提出宾馆水景应加强防护等措施,保证顾客的安全;对于可观性欠佳的水体景观应着重于从各种渠道提升其观赏性,发挥出最大的艺术效果;在水景的运行与维护方面则应加强整体规划,节约水资源,节省水体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4.
楼盘的开发,成功与否涉及很多方面,而景观设计是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海口市的日月城楼盘的景观予以评价,从景观的概念到布局、功能、交通及水景设计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楼盘的分析总结,对景观的优点及不足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观点。水景在景观设计中一直是画龙点睛之处,而水景在楼盘销售中也逐渐成为最大卖点。此楼盘位于海口市,属于也热带气候,水源丰富,水景自然成为主体性设计元素。文章对水景的设计进行了分析介绍,对其在楼盘开发中的作用及在注意事项,做了总结性的概述。  相似文献   

5.
环境是我们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学校正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文章从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目标和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  相似文献   

6.
环境污染长期困扰着人类,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不断的被破坏,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人类对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位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7.
设计的文明萌发于人类的起源,想要彻底的了解设计,必须从透彻地了解设计的缘起和意义开始.从设计的起源可以看出其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设计品本身是具有时代性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不同的时代会催生出不同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解读设计要从时代观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了解设计的思想与内涵.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人类起源于海洋,所以对水的依恋悠远而深沉。人类从远古及今,无不对水有着难以名状的眷恋,且不说文人墨客对水写下多少千古佳颂,但凡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者,必选上居。上居,无不临水而筑。水是吉祥的,珍贵的,灵性的,象征着充沛的生命,高贵的生活总是因为水的濡染。水是透明的,水体是流动的,因而流水带来的园艺精神是灵动的。人们有着天然的亲水性,古今中外的园艺学家们也一致认为:可以触摸的水景才是水景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欲望随之膨胀.工业文明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一种对立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法观点正是今天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类自原始的穴居生活形态逐渐发展进入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设计的内容及意义不断的因科技对环境认知的新知而得到扩展,同时更在增益人类生活品质的功能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今的时代,是设计的时代,设计艺术已渗透到了现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环境设计艺术,有已成功实施的休闲娱乐场所,餐馆,家居的设计,尤其是居住环境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仿生设计学作为人类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与自然界所产生的锲合点,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高度的统一,正逐渐成为设计发展过程中新的亮点.仿生设计在工业产品中的应用,能够强化所设计和生产的产品的形态美,突出产品的个性,增加人与产品之间的情感和精神的互动,创造人、机、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从而使产品具有更可解读的意象美和意蕴美的语意.  相似文献   

12.
山地公园的道路建设不仅要满足人类交通需求,更要融合生态与景观环境.从生态角度探讨了山地公园道路建设时景观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山地公园道路建设生态选线的原则.笔者认为合理地进行道路选线及设计以满足环境保护、美观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简述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环境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佛迎高 《包钢科技》2002,28(1):84-85
本文从人类环境的地球化学性质、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关系等三个方面简述了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设计中时自然元素的采用古已有之.自然界中充满了神奇的物种,其色彩、形态、结构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从而汲取到有利于设计的营养元素.本文通过对设计中自然元素的采用的研究,试图寻找出拓展人类设计思维的一种方式,促使自然形态向设计符号的转化.从而探索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5.
借助日趋电脑化的力量,我们的居家环境越来越智能化,居住环境中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嵌入式传感器及网络连接很可能会让使用者感到茫然.用户交互从一开始操作单一的设备转变为了一系列生态事件组成的庞大系统.人们变成了现实世界与不可见的数码世界之间的调解员.本文主要通过展示部分正在进行中的研究调查,该调研是关于如何利用简洁的设计语义来传达明智居家环境中设备连接的抽象概念.使使用者理解并且构建有意义的智能环境,与之进行相应的互动.我们将通过示范来让用户在一个居家娱乐案例中掌握这种不可见的无线仪器连接.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套用了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用人类活动、建筑环境、建筑文化分别替换了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人类社会、外部环境、文化,从而组建了建筑文化的结构模式,它是依托于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存在的.该模式中,建筑工程技术位于建筑文化结构的最外层,设计方法及著述位于中间层,价值观位于最内层.将这一结构模式应用于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发展过程,按照朝代更替的时间跨度,从社会意识、文化心理和审美风尚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囿到山水园,从城市宅园到江南私家园林的变更过程,指出园林发展过程是从外部形态到实用功能的改变,这一改变是由当时的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指导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正义是人类自古以来永恒不舍的追求,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需要新的正义价值理念引领,环境正义应运而生.环境正义就是要求人类在处理环境危机时做到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公平合理的分配与承担,以求整个人类共存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立足于分析当前国际环境正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在国际环境正义建设中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地球表面环境不受污染是人类能够健康、快乐生活的重要前提。地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矿物资源,促进了人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但是由于当前人类过度采伐矿物资源、排放污水,使得地球的地质环境已遭到破坏。因此,我们逐渐开始注重矿山地质环境检测与其管理工作。在环境面前,我们面临着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在管理工作方面,我们缺少技术支持、法律维护、健全的体系等问题。为了使我们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我们需要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检测体系以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相似文献   

19.
翻开人类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装饰雕塑艺术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开阔新的发展空间。在现代社会,装饰雕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而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它不再仅仅依附于建筑,对建筑进行装饰和美化,而是更加注重配合环境的设计应用在室内环境中,起着装饰、美化室内环境和提高艺术品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艺术家从理论角度探讨环境艺术设计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人类社会的严峻形势,促使人们开始思考环境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环境艺术系统介于实用艺术与纯粹艺术系统之间,是最为实用的艺术中间层.不同的环境氛围决定了环境艺术的表现层次,本文从环境的艺术气氛、艺术意境和艺术中界,探讨了环境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