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微型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油层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相似文献   

2.
储层微型构造形成剩余油的水动力原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储层微型构造是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储层顶底面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小构造,应用水动力学方法分析了油田注水开发时在储层微型构造中形成剩余油的原因,指出了储层微型构造存留剩余油是一种水动力圈闭,完全可以引用哈伯特势能理论来解释和判断,分析认为,在储层微型构造中油、水相势的方向和大小不同,当油相势梯度指向储层微型构造的内部时,便形成了剩余油,同时也给出了如何动用这些剩余油的一些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3.
应用微型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油层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微型构造与储层沉积微相相结合的方法,对胜坨、孤岛、梁家楼、广利和孤东油田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构造和沉积微相对油层剩余油分布有密切关系。正向微型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型构造为高含水区;斜面微型构造区油井的产能界于正向和负向微型构造之间。文中并对微型构造图的制作、沉积微相的判别与划分、微型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影响剩余油分布与油井生产的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非均质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胡状集油田胡七南沙三下多油层油藏的特点 ,以流动单元为基本研究单元 ,应用室内多层水驱油试验结果、密闭取心井水淹状况分析、动态监测资料、水淹层测井资料等定性描述剩余油分布 ,结合密网格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技术综合评价剩余油分布 ,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对油田开发调整部署及同类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储层精细描述的角度,对储层、沉积微相进行精度研究,根据砂体在纵向上的沉积韵律变化特征和平面上的展布特点以及位于构造的具体位置,结合文南油田和马厂油田的生产实例分析,对中高含水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和挖潜。这时增加老油田的可采储量,提高老油的最终采收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胡状集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提高水驱开发效果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胡状集油田储层严重非均质的特点,将剩余油研究与储层微相研究紧密结合,总结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水淹层电测特征,通过地质工艺结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工艺配套技术,以提高水驱波及体积,合理调整注水、产液结构,有效地遏制了油田的两大递减,实现了连续5a稳产,对严重非均质油藏的开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大庆油田储层微型构造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以实例分析了储层微型构造对高含水阶段的剩余油分布,油水运动及油井生产动态的影响,并指出储层微型构造研究在预测厚油层高效井和挖掘油层潜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文中阐述了当前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开发地质学方法、测井方法、地震方法、生产动态预测方法等,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由于地下油藏的复杂性和储层的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的空间分布十分复杂,因此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 ;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 ,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0.
钟市油田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开发后期油水运动规律复杂,制约了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预测的准确性,油田开发调整难度增大。运用国内外油藏描述、油藏工程最新理论与成果,开展精细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预测、三维定量地质建模等系列研究,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高含水期开发综合研究方法,指导了油田开发综合调整,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微型构造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建伟  杨少春  杨兆林 《断块油气田》2005,12(1):11-13,i001
根据钻井、测井资料,直接采用精细解剖法对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储层进行了微型构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小鼻状构造以及与之伴生的小凹槽构造和小高点构造,且大部分具继承性,靠近断层的微型构造的形成与断层及其发展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微型构造影响着储层的含油饱和度、综合含水率,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在宏观构造背景控制下,微型构造高部位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大量现场资料,立足于生产实际,针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典型的稠油油藏克拉玛依油田九区齐古组,并重点解剖了九5试验区,运用密闭取心、生产测试、动态分析、开发地震、数值模拟、随机模拟、开发地质分析等方法,总结了稠油水淹层特征,建立了一种稠油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分析了各种剩余油研究方法的评价效果.由点到面,由定性到定量,进一步认识了井间、平面、纵向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该项研究成果有助于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油藏的调整、加密及改善注蒸汽热采效果,为同类油藏注蒸汽热采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东沙三中油藏是典型的深层高压低渗复杂断块油藏,储层具有启动压力梯度,渗流规律不同于中高渗储层,通过岩心观测、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压汞资料,分析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真实储层模型进行微观水驱油实验,研究微观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的关系及其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双河油田Ⅴ下层系油藏特征建立非均质模型,得到不同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式;分析不同地质、开发条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注采井组生产井综合含水率达到95%时,采出程度、剩余油非均质程度与不同因素(提液速度、井距、平面渗透率级差、地层倾角、油层厚度)的关系式。分别应用回归公式和数值模拟对双河油田五点井网的采出程度、剩余油非均质程度进行计算,二者结果误差均小于10%。综合运用回归公式定量描述剩余油及井组剩余油分布模式对今后实际油田注采井组单元后期开发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岔39断块剩余油分布及开采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岔河集油田是非常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岔39断块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力断块,经过二十余年的开发后,地下情况更加复杂、开发难度更大,为了提高油田开发效果,需对断块进行重新认识,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调整挖潜方向。根据现阶段对油藏的认识,利用硼中子测井、动态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剩余油分布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井网不完善区以及河道砂体变差部位等,提出了调整注采井网、提高排液量等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该研究对开发同类油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韵律层内的剩余油已成为油田开发后期调整挖潜的主要目标,根据精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认识层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可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后期的开发调整。以胜坨油田胜二区8砂组的地质条件为基础建立概念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同一个韵律层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计算至高含水期后,在同一个韵律层内,垂向上上部小层剩余油饱和度高,下部小层剩余油饱和度低,接近于残余油饱和度;小层厚度越小,油、水的地下密度差越大,原油黏度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而注水井射孔位置对韵律层内垂向上剩余油的分布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对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的胜坨油田,后期调整挖潜的目标是韵律层内的上部层段。   相似文献   

17.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卫58块油藏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在分析该区的沉积、构造和非均质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资料,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8.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6  
油田经过聚驱开发后,油层动用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聚驱后仍存在一部分剩余油。为了寻求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切实可行的有效挖潜方法,利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明确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对不同类型剩余油采取行之有效的挖潜措施,应用与之配套的工艺技术,形成一套注聚后葡一组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这些配套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较好效果。这样使葡一组聚驱后剩余油成为可动用的开发潜力,探索出了一条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