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动床模型试验为手段,结合理论分析,就东溪口整治河段的卵石推移质输移运动规律、推移质输沙带的底流特性、挖槽区的输沙能力进行研究,通过河床的自动塑造来预测挖槽区的冲淤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上游来沙基本淤积在航槽进口段,航槽中、下段基本稳定,无明显淤积。建议在航槽进口段预留足够的备淤深度。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弯曲型河道挖河减淤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概化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挖槽尺寸及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弯曲河段的疏滩挖槽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一般情况下,挖槽尺度越大,挖槽上游流速增幅、控槽段流速减幅、溯源冲刷量、挖槽回淤量越大,但挖槽回淤率及挖槽效率却不是随着挖槽尺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的,对于本次试验条件而言,当挖槽河相关系处于5-8之间时,挖槽效率相对较高。在挖槽尺寸一定的情况下,流量的增加或含沙量的减小将导致挖槽上游段溯源冲刷量的增加和挖槽回淤量的减小,而泥沙粒径的减小有利于促进溯源冲刷的产生,并抑制回淤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影响下北槽河床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前后(1998年1月与2008年2月)的地形测图,定量分析工程影响下的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内泥沙淤积总量高达3.37亿方,平均淤积厚度1.03m,其中入口段、上段、中段及下段的淤积量分别占淤积总量的16.5%、32.1%、29.6%与21.8%,淤积厚度分别为1.23m、1.12m、1.39m与0.65m;2)坝田泥沙淤积总量3.50亿方,其中航道北侧淤积量占58.3%,淤积分布特征为上段淤积厚度最大,下段次之,中段最小,分别为3.94m、2.44m和0.92m,航道南侧从上游向下淤积厚度逐渐减小,分别为3.32m、3.10m与1.87m;3)主槽整体净冲刷,泥沙冲刷总量0.68亿方,其中航道北侧冲刷量占87.9%,主槽上段冲刷深度最大,平均1.40m,下段次之(南侧0.10m北侧0.79m),中段淤积(南侧1.28m北侧0.59m).此外,还发现北槽河床冲淤分布,主要受整治工程影响,疏浚抛泥仅影响贮泥坑和抛泥区附近的局部区域,流域来沙量变化对北槽淤积量变化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长江口北槽涉水工程对该区域水沙条件的影响,利用2009年8月北槽4个同步走航断面的水文泥沙资料,根据通量守恒原理,采用横向均匀、垂向时变的网格,经过时间插值、空间插值和投影的方法,将数据统一到计划断面,对北槽坡槽的水流结构分布特征及泥沙输运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槽南、北边坡和深槽的涨落潮流速具有不同步的特征,南、北边坡先涨先落、深槽后涨后落,平流项输运和潮泵效应是北槽泥沙输运机制的主要影响项;北槽悬沙在深槽和南边坡向海输运,而在北边坡则是向岸输运,这种局部差异可能是北槽拐弯段北边坡淤积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东溪口新开航槽即弯又长,且整治河段上下游卵石运动剧烈,将对新开航槽的稳定产生影响。以动床模型试验为手段,结合理论分析,就东溪口整治河段的卵石推移质输移运动规律、推移质输沙带的底流特性、以及挖槽区的输沙能力进行研究,通过河床的自动塑造来预测挖槽区的冲淤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上游来沙基本淤积在航槽进口段,航槽中、下部无明显淤积现象,航槽中、下段基本稳定。建议在航槽进口段预留足够的备淤深度。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北槽悬沙来源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长江口12.5m深水航道北槽段回淤的泥沙来源,2011-2012年采用固定观测站和ADCP与动船取沙结合的方法,对北槽四侧边界进行了3次水文观测,并收集了同期的北槽水文测验数据。基于上述资料,对北槽四侧边界的泥沙输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槽四侧边界均存在明显的水沙交换,水沙交换量呈大潮强于小潮,洪季强于枯季的特点;跨越南导堤进入北槽的泥沙最多,是北槽主要的泥沙来源;南导堤越堤输沙主要集中在南导堤的中下段,其来源应为含沙浓度相对较高的南槽和九段沙滩面水域。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现场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和数值模拟计算成果,对长江口北槽航道抛泥区疏浚泥沙的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抛泥区的疏浚泥沙随水流输移、它们的扩散方向和速度及其对挖槽回淤的影响等研究,以确定三个抛泥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数值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上段淤积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上段淤积较为严重,对航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利用Delft3D-FLOW建立了长江口二维潮流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实测潮位、流速及流向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符合较好,该模型较好地反应了深水航道工程后长江口的水动力情况.根据模型计算结果,特别是南、北槽上河段主河道流速沿程变化过程、横沙通道涨落潮流量、南北槽分流比,对北槽深水航道上段淤积原因进行了分析,北槽沿程流速远小于南槽沿程流速,尤其横沙通道以上北槽河段流速更小,而且横沙通道涨、落潮量均较大,削弱了北槽和南港之间的水体交换,从而加强了泥沙在北槽深水航道上段进口段的落淤.  相似文献   

9.
在浙东开敞海区的淤泥质浅滩上开辟深水航道具有一定的风险。试挖槽试验表明,浅滩上泥沙粒径变化较大,台风作用下试挖槽内泥沙聚集,快速密实,淤积量较大,发生骤淤,仅存在少量的浮泥。骤淤现象主要由于浅滩处于破波带,泥沙属于极细沙,试挖槽内流动弱,槽底泥沙群体沉速大。  相似文献   

10.
开敞水域斜跨挖槽内的流速折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水槽试验,并通过连云港外海航道模型试验及国外资料验证,求得在海区、河口开挖航槽后在潮汐、椭圆流作用下,水流跨过挖槽后引起的流速、流向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挖槽轴线、上边坡等处垂线平均流速公式,表明了槽内流速的折减与挖槽深度、来流交角和挖槽边坡等主要因素的关系。由此,可指导挖槽定线,并根据流速折减值预测挖槽的泥沙回淤强度,判断挖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现场调研、实体模型、数学模型和资料分析等手段,对官厅水库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效果、水沙配置与利用、水库挖泥疏浚治理措施与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流域水沙配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拦沙、水库拦沙、引水用沙和河道淤积等,在基本摸清了流域泥沙配置现状及其对官厅水库减淤效果的基础上,指出改善和提高流域引水用沙、滩地滞沙和水土保持拦沙等方面的泥沙配置能力是减轻官厅水库泥沙淤积的重要目标;论证了挖泥疏浚是解决官厅水库泥沙淤积(包括拦门沙淤堵和坝前淤积)的重要措施,小底宽挖泥槽疏浚方案(15m方案)可作为枯水年连通两库的应急供水工程措施,宽挖槽疏浚方案(宽300m或500m)和防淤堤方案为近期拦门沙整治方案,其中S型防淤堤方案具有局部导沙入妫的作用,挖泥疏浚可以有效地缓解坝前泥沙淤积严重所造成的危险局面;清淤应急供水工程方案实施后的连通渠回淤监测成果表明,连通渠回淤少,不存在淤堵问题,与实体模型试验成果一致,起到了连通永库和妫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官厅妫水河口清淤疏浚措施及其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实体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官厅水库的泥沙淤积发展和妫水河口拦门沙的清淤疏浚措施进行了研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疏浚挖槽的回淤量,必须依靠控制上游来沙量,调整入水口门位置,加设防淤堤及提高库水位等手段,而不能通过调整挖泥槽宽度,位置及数量等措施来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前后泥沙运动特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长江口徐六泾、横沙和佘山三站三年逐日表层含沙量、盐度和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北槽河段沿线含沙量洪、枯季准同步观测资料,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前后北槽河段含沙量沿程分布规律和垂向变化特征,以及滩槽泥沙交换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槽河段高含沙区分布位置在一期工程后适量下移;风浪对浅滩泥沙的掀动作用和滩槽问泥沙交换是造成工程区河段含沙量增加的主要动力因素;滩槽泥沙交换及输移途径取决于滩槽间流场变化,南北导堤在二期工程继续下延后,将进一步削弱滩槽泥沙交换量,有利于对深水航道的维护。  相似文献   

14.
白石水库泥沙淤积严重,牤牛河与大凌河交汇区的淤积尤其严重,将形成"拦门沙坎"把库区分成上下两部分,影响白石水库正常运行。文章分析认为水库初设时的异重流排沙和泄空排沙的减淤方法,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无法实施,并对牤牛河交汇区挖槽减淤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证明挖槽减淤对减缓库区淤积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弯曲河道挖河疏浚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针对黄河利津至渔洼河段,就不同挖河方案的回淤过程和挖河效果,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进行了模拟研究,河道挖槽疏浚回淤过程一般规律的模拟结果与河工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挖槽后上游有较大冲刷,挖槽段回淤较快。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挖槽疏浚增加了河道输沙能力,降低了洪水位。挖槽横断面面积一定时,存在一个使挖槽淤积比最小的最佳挖槽形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河口边滩上开挖的拟建电厂引水槽在分层和非分层流动作用下的水流泥沙特性,建立了主槽向输沙扩散的数学模型,预报了挖槽内的淤积率,计算结果用原理数据作了验证。此外,根据附近引水渠原型实测资料,确定了沙粒平均沉速,从而对与外段挖槽相连的引水渠中的淤积作了估算。  相似文献   

17.
港口航道的泥沙骤淤特征对海港建设及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台州市头门港区进港航道试挖槽回淤监测的基础数据,研究开敞海域航道开挖后的回淤过程特征。结果表明:台风期间试挖槽被浮泥淤平;台风后5个月,试挖槽内浮泥逐渐压实、槽内高程逐渐下降。台风作用下高含沙量水体是港区航道淤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耿庄水库泥沙沉积分析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庄水库是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北干线末端的调节水库,由于黄河水泥沙含量高,因此研究水库的泥沙沉积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变态模型是解决动床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变态模型研究了水库在三年内的泥沙淤积问题,得出这段时间内耿庄水库的泥沙淤积形态、死库容所在区域淤积很少及进水口附近淤积严重的结论,为耿庄水库的安全运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位于白石水库库区的大凌河与牛亡牛河汇流段,三角洲淤积体逐渐形成拦门沙坎。本文依据库区多年水文泥沙资料和泥沙淤积测量成果,在分析了泥沙淤积总量、幅度、速率和沿程分布的基础上,提出汇流段泥沙淤积的成因和特点,找出其淤积机理,并由此预测了牛亡牛河汇流段泥沙淤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1引言由于粘性泥沙不仅大量存在于淤泥质海岸、河口,对那里的河床演变起决定性作用,而且在内陆河流泥沙中也占相当的比重,因此,粘性泥沙水流挟沙力的研究,是泥沙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它可以为解决港口回淤、海岸河口演变及挖槽淤积、水库淤积等工程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河流泥沙数学模型提供必要的参数,粘性泥沙水流挟沙力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由于细颗粒泥沙水流挟沙力往往很大,一般河流中的冲泻质处于次饱和状态,给人造成一种错误印象:即粘性细颗粒泥沙没有水流挟沙力。但是,在考虑水库淤积,尤其是库容曲线的变化及水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