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在1996年南方勘探会议上的发言作者用其沉积分地论的观点分析南方地区的含油气远景,强调指出,必须重视200多万km^2的南方地区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盆地沉积历史与油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东海陆架盆地自晚白垩纪到第四纪的盆地沉积演变,及其相应发育的四套油气组合。根据钻井及地质,地化资料得出以上白垩至始新统油气组合含油气性能最佳。并已发现了平湖油气田及一些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3.
为了估计沉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使用地质统计方法结合地质目标分类理论(亦称为区域化方法),可以获得一个区域内每一位置远景区的定量评价,不过,在使用该方法确定盆地内含油气地层时,尚需与过程模拟和已知油气产量(目标)间关系的概率方法配合,本文通过堪萨斯州西部宾夕法尼亚系陆棚沉积产油区和德国盆地东北部赤底统含天然气沉积的两个实例分析对该方法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油气盆地分类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到目前为止.商业性油气藏均发现于沉积盆地中。不同娄型的沉积盆地具有不同的含油气性.因此.盆地分类对资源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是基础地质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盆地分类纷繁复杂.但每钟分类的适应面较窄,按大地均造体制把盆地分为三大类.即克拉通内部、克拉通边缘和克拉通内部和边缘活动带盆地.然后再按成因机制和动力学特点进行次级分类。图1表1参16  相似文献   

5.
沉积盆地异常低压的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异常低压的形成机制归纳为4大类:1)构造抬升和地层剥蚀、孔隙水化学作用引起的孔隙体积增大;2)封闭层压力的释放、物性差异引起的非均匀流、渗析作用和轻烃扩散作用等流体排出造成的压力降低;3)饱和天然气藏的深埋;4)承压面低于地表。分析了每一类成因机制对形成异常低压的贡献大小。其中,构造抬升引起一定程度的孔隙回弹和温度降低,从而导致地层压力下降,是构造抬升强烈的沉积盆地中形成异常低压的主要原因。而在抬升幅度较小的地区,低压的形成则常与轻烃扩散和饱和天然气藏的深埋有关。孔隙水的化学作用和渗析作用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对异常低压贡献不大。除物性差异引起的非均匀流外,其它的低压形成机制都需要以好的封闭条件为前提,否则地层压力将衰减至常压。在中国西部盆地,因地形起伏较大,承压面低于地表,使得地层压力偏低,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低压,只是由于表达方式(起算深度是否等于地表)的原因而造成。  相似文献   

6.
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与赋存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本文主要从我国各含油气况积盆地的勘探实践出发,总结了对沉积盆地中控制油气赋存的各种因素的认识: 1.在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盆地,若长期持续下沉,则有利于油气的形成; 2.地壳运动的多旋回性导致盆地构造演化与形变的多旋回,并形成多期的生油(气)建造与多种类型的油气藏;3.古气候条件时含油气盆地有较大影响;4.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及其成岩作用控制油气藏的富集程度;5.沉积建造的多旋回形成生、储、盖的多期组合;6.有机质的烃源岩是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生油凹陷控制油气藏的分布;7.古地温场对油气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8.古隆起是油气运移的指向,水动力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有重要影响;9.区域构造控制油气藏圈闭的构造样式;10.在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中,生、储、盖,运、圈、保诸条件的有机匹配是油气聚集成为油气藏的关键.文章强调要树立完整的盆地概念,采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技术,按照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剖析一个含油气盆地,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7.
从威尔逊旋回原理出发,通过解剖全球483个沉积盆地前寒武纪以来成盆演化历史,并基于拉张、挤压及剪切3种应力环境,探讨了原型盆地的类型划分、叠加演化及沉积充填模式,总结出板块构造演化在3个方面控制着原型盆地的叠加演化过程及含油气条件。研究认为:(1)全球85%以上的沉积盆地是由两类以上原型盆地叠加演化而成;(2)原型盆地的叠加演化过程以威尔逊旋回为周期且按着固定轨迹循环往复进行,在一个周期的每个阶段都能够形成特定的原型盆地;(3)每个原型盆地都能够形成独特的构造-沉积体系,从而决定其独有的生、储、盖等含油气条件,后期叠加的原型盆地不但能够改变早期原型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而且可能形成新的含油气系统。将全球每个盆地最新一期板块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原型盆地界定为现今的盆地类型,并划分出陆内生长裂谷、陆内夭折裂谷、陆间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内克拉通、海沟、弧前、弧后裂谷、弧后坳陷、弧后小洋盆、周缘前陆、弧后前陆、走滑拉分和走滑挠曲共14类。该分类方案不仅能够确保每个沉积盆地类型的唯一性,便于推广应用,而且可以通过盆地类比,以科学预测现今各类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图6表1参64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简化的盆地分类方案,将地质历史分为4个阶段,讨论盆地类型与其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根据全世界517盆地,311个大型油田和127个大型气田(油气总可采储量大于5亿桶油当量)的统计,73个盆地已发现大型油气田,137个盆地已发现中小型油 气气田,48个盆地仅见得要油气流,其余259个盆地至今未见重要油气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世界主要沉积盆地含煤油气性问题探讨分析,得出含煤建造和含油气建造彼此的关系特征及存在的差异,即它们在部面上可交替出现,在平面上互相过渡,含煤地层常常隐伏于含油气地层之下。阐述了世界各国及地区煤层含油气现状,最后说明了正在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剖析及其油气赋存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复杂性,表现为:1)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2)盆地类型丰富,地球动力学环境多变;3)多期盆地叠合和盆地复合现象普遍;4)陆相沉积盆地占主体;5)断层数量众多,活动强烈;6)后期改造强烈;7)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8)充填速率较快,沉积中心多有迁移;9)地热场空间不均。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指出中国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活动带规模大、活动性强,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是造成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并简要分析了中国沉积盆地特殊的油气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地区沉积盆地的热状况、热历史和生烃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Introduction The thermal regime or thermal background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revealing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nd establishing the onset of the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source rocks in sedimentary basins (Chapm…  相似文献   

12.
蒸发岩与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上许多大型含油气盆地都有蒸发岩分布,蒸发岩与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论述蒸发岩与生油岩、油气盖层、油气圈闭和油气运聚的关系认为,蒸发岩对盆地中有机质具有保护作用,部分可以作为优质生油岩; 蒸发岩是非常有效的盖层,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和流动性,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提供良好的通道网络与丰富多样的圈闭类型; 蒸发岩层底部的超高压为含烃流体的二次运移提供驱动力。因此,蒸发岩对沉积盆地中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13.
构造变换带是裂陷盆地中的重要构造变形。讨论了构造变换带的含义、类型及对油气聚集的意义。裂陷盆地主干正断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分为同向倾斜、背向倾斜和相向倾斜共3种组合方式:正断层之间的构造变换方式可以分为缓冲式、接力式、消长式、传递式和消减式等5种形式,构成15种类型的构造变换带。不同方式的断裂组合所形成的不同构造变换带类型会随着主干正断层位移的渐进增大发生相应的转变。构造变换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1)它常常是主边界断裂带上地形高差变化较小的部位,是主要碎屑物源注入裂陷盆地的入口处,有利于发育储集层;(2)长期处于盆地内部相对高的构造部位,而且近邻生油凹陷,是油气运移指向区带;(3)它是裂陷盆地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有利于发育多种样式的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14.
关于准噶尔盆地百口泉地区上三叠统白碱滩组的砂、砾岩,前人普遍认为是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依据是与砂砾岩互层的泥岩为还原色,认为还原色代表水下还原环境沉积。但大量的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表明,白碱滩组的砂、砾岩储集层主要为辫状河沉积,仅少数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大部分与砂、砾岩互层的泥岩虽为暗色,但含有大量植物根、杆、茎、叶等化石,甚至夹煤层,白碱滩组自下而上是一个逐渐变浅的沉积旋回,其下段为湖泊沉积,中段为三角洲沉积,上段为辫状河沉积。研究区辫状河沉积的砂体呈条带状,粒度较粗,泥质含量较低,储集物性较好,形成重要的含油层;而三角洲前缘砂体呈席状,粒度较细,泥质含量较高,储集层物性较差,目前尚未发现油层。  相似文献   

15.
沉积盆地活动热流体类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流体是沉积盆地物质和能量传输的重要载体 ,其活动可使盆地内的物质和能量发生调整或再分配。根据热流体活动通道 ,将沉积盆地活动热流体类型划分为侧向对流型、垂向对流型和侧向 -垂向对流复合型。活动热流体改变了盆地的温、压场 ;对有机质演化和油气生成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使在单一传导背景下不可能成熟的地层进入生烃门限 ,扩大了有效烃源岩的层位和体积 ;改变了成岩 -孔隙演化 ,形成大量次生孔隙 ,改善了储层 ;热流体底辟不但形成了大量断裂和微裂缝 ,而且可形成背斜构造 ,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与成藏 ;能量强的活动热流体底辟可破坏油气藏。因此 ,活动热流体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西克尔地区中奥陶统鹰山组生物礁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里木盆地中奥陶统鹰山组上段中发现生物礁(丘),造礁生物主要为Calathium,其次为钙藻、苔藓虫、海绵等。生物礁发育于开阔台地内隆起部位,属于台内点礁,形成于海退的大背景下,但未见暴露痕迹。礁体无礁前、礁后和礁翼之分,但自下而上可划分出礁基、礁核和礁盖3 个亚相,礁基以棘屑灰岩为主,礁核以Calathium 障积岩、藻-托盘粘结障积岩、缝洞及沟道充填物为主,礁盖以亮晶砂屑灰岩为主。生物礁演化经历了5 个阶段,发育2 个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调节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构造调节带的有关问题在我国东部伸展盆地中研究较多,而在西部挤压盆地中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研究,把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调节带分为3种类型:同向接近型、同向叠覆型和同向共线型。同向接近型调节带主要分布在夏子街地区,同向叠覆型调节带分布在乌尔禾地区,同向共线型调节带分布在乌尔禾、乌夏及夏红3个区块的过渡带。由于调节带控制砂体展布,而紧邻的断层又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因此调节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场所。研究指出,百乌断裂和乌南断裂之间、夏59井断裂和夏红南断裂之间以及乌尔禾断裂带和乌夏断裂带、乌夏断裂带和夏红断裂带之间的调节带,是该区形成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风城组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变位,针对该区风城组沉积体系的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系统分析哈山地区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资料,对哈山地区不同区域风城组进行构造演化分析,恢复其原始地层位置,开展沉积相类型分析与对比研究,恢复该区风城组原始沉积体系。结果表明,哈山地区由西向东构造挤压强度逐渐减弱,西部、中部和东部下二叠统从早二叠世至现今的挤压缩短距离分别为33.0~40.0 km、25.0~30.0 km和15.0~20.0 km;风城组发育扇三角洲、滩坝和湖泊3种沉积相,发育一定规模的火山岩。风一段沉积时期,哈山地区北部发育大规模扇三角洲和滨浅湖,中—西部发育小范围分布的半深湖—深湖与滩坝,中—东部有火山岩发育;风二段沉积时期,半深湖—深湖沉积范围明显扩大,发育厚层白云质泥岩,扇三角洲砂砾岩和火山岩分布范围减小;风三段沉积时期,物源供给能力增强,北部和西部发育大规模连片分布的扇三角洲砂砾岩,局部发育半深湖—深湖和滩坝沉积。  相似文献   

19.
海安凹陷安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建筑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受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影响,苏北盆地拉张断陷沉积基准面上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安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平原亚相中的分流河道具有高度沟道化特征,具有辫状河道3个沉积单元结构的特点,前缘亚相中反韵律的河口坝、前三角洲亚相中水下滑塌重力流和浊流发育,纵向上与半深湖相伴生,总体表现为向上变细、逐渐萎缩的垂向序列。在沉积体系内,细分出11种建筑结构单元,平面上有2种拼合形式,剖面上有3种拼合形式。  相似文献   

20.
根据沉积背景和沉积环境标志的研究,发现阿南地区存在多个煤层、发育直立的植物根茎化石和泥裂构造,地震相中前积结构发育,前缘相中反韵律的分流河口砂坝发育,在半深湖泥岩中浊积岩发育,属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依据对岩石、测井和地震等微相标志的研究,在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中,划分出了9种微相,其中,滩砂和分流河口砂坝微相油气最为富集,其次为席状砂、浊积岩、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和水下溢岸微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