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性,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关联性,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在全球、国家、地区三个空间层面上,揭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级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地区作为区域性城市群的主要异同所在,解析两个城市群在全球和国家体系中的网络关联格局、以及城市群内部的网络关联格局。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长三角区域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城市体系演化表现出新的特征.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采用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揭示了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3个主要特征:①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门户城市",发挥向外连接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②长三角区域内部的城市之间关联网络具有层级和地域的双重属性,企业是城市之间关联网络的"作用者":③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劳动分工导致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正在从以"行业类型"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转变成为以"价值区段"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全行业的资本支配视角,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总部—分支法,识别和解析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的基本特征,包括层级、格局、方向和腹地维度。验证了城市关联网络是城市体系研究的重要方法,而企业关联网络则是城市关联网络的有效表征。城市体系研究不仅要关注地理上的邻近性,更要强调功能上的关联性;不仅要关注城市作为场所空间的邻近性,更要强调城市在流通空间中的关联性。城市关联网络的本质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众多企业的区位策略界定了城市之间的关联网络。  相似文献   

4.
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科学评估与优化长三角一体化格局,对于探索新时代区域发展范式、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其它区域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研究应用人群活动、企业关联等新数据与区域空间组织规律分析等新技术,系统搭建从理论研究到关键网络解析技术的评估体系,构建应用导向的空间优化关键技术框架,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科学评估与空间优化的研究集成。一方面,重点聚焦区域一体化研究的科学范式和量化方法,提炼形成基于长三角又超越长三角、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区域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聚焦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规律与空间优化方法,使经济、社会、环境与空间发展相匹配、相适应。最终形成长三角“城市群—都市圈—城市”三个层次的系列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与研究,积极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6)
文章以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经济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搜集了2010—2013年四年的数据,利用GDP等指标分析了三大经济区对全国的贡献,并从无形资产结构、知识产权指数、专利申请授予量以及专利有效量的角度对三大经济区无形资产的质量情况作对比。研究发现,三大经济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且无形资产整体质量领先全国。但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无形资产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为例,构建了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效益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效益系数"的概念,并建立一种动态的检测体系,作为评判开发区相对于城市发展水平的标杆.通过对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比较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还有近半数的国家级开发区空间效益水平低于城市,违背其设立的初衷,最后从城市和开发区两个层面探讨了影响开发区相对于城市效益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借助于时空行为大数据,以城市间的“人口流动”为切入路径,以“等级+网络”双维度的叠加分析为研究思路,在对“等级—网络”双维度下城市关联的认知方法、城市关联性评价标准及其适用范围展开理论辨析后,确定并建立了从“等级—网络”视角下认知城市关联性的关注点和测度城市关联性的指标体系。同时在优化现有分析手段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样本,定量测度其在2015—2020年间的城市关联性指标变化,并进一步通过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提炼得到了长三角城市关联性的6类演变模式及其对应城市。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呈现出“等级结构弱化”和“网络关联维稳”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已经形成了相对均衡的等级结构,同时在全国人口流动网络之中,长三角城市群内对于人口输送、转运发挥较明显作用的城市依然还是少数的几个省会级城市;在“等级—网络”双维度叠加的视角下,长三角城市根据其关联性演变模式的差异可被划分为“关联性最高且稳定,等级—网络双维均衡”的上海和苏州,“关联性高且稳定,网络维度主导”的杭州和南京;“关联性较高但波动明显,网络维度主导”的合肥、无锡、金华和宁波等共计6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首届世界城市日的主题是“城市的转型与发展”,我们应当从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世界的转型与发展,来思考城市的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浮现中的网络城市的网络--互联网对全球城市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汪明峰 《城市规划》2004,28(8):26-32
基于互联网地理学的两种分析手段(互联网注册域名和骨干网络带宽),分别研究了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城市分布格局和互联网城市网络的结构体系。研究发现,从全球范围来讲,原有的城市体系仍然在互联网产业的区位中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全球性城市不再支配互联网的全球地理结构,而只是充当其中重要的节点。结果表明,在新的互联网技术影响作用下,一个由网络城市组成的全球城市网络已在浮现之中。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催生城市形态和竞争格局的变化,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在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全球性特大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撑,其所在的大区域也都是世界级的大都市经济圈和政治、文化、创新中心.从国际经验来看,当前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分别汇聚并组织了美国东北城镇群、英国东南部、日本东海带的所有空间资源和产业经济要素,成为主导全球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并支撑其核心城市成为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12.
多中心巨型城市区研究:京津冀地区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涛方  邵军  周学江 《规划师》2007,23(12):15-23
在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地区出现了一个全新现象--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对此,国外已有一定的研究,而我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比欧洲8个典型巨型城市区的多中心结构特征,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从京津冀地区和京津复合产业走廊等不同的空间层面,通过就业结构、人口变化、功能格局和转型等角度探讨该地区的多中心结构特征、演变,以及与之对应的功能格局和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张艺帅  赵民  程遥 《城市规划》2021,45(5):9-20
对我国城市体系的正确认识是新时代科学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之一.在对城市体系相关研究概述的基础上,阐释"网络关联"与"地域邻近"在城市体系发育过程中的双重机理和依存关系;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关联、结构洞、邻近加权网络关联等指标算法,构建起"网络关联"与"地域邻近"两种视角下的城市网络模型.然后以新的网络模型对我国城市体系演进趋势及发育特征做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市体系的多等级、多层级以及网络化共存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日趋成熟,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不断强化;同时,城市—区域的地域差异化特征也已较为凸显.最后探讨本研究发现对新时代规划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15.
以福布斯2000强中国企业和GaWC175高端生产者服务业跨国企业数据为基础,运用指令和控制指数以及网络互锁模型,分析和比较中国城市体系中资本支配城市和资本服务城市在2006-2014年的演化情况,然后通过残差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识别主要城市的职能差异和类型划分。研究发现,中国主要城市的资本支配能力和资本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尽管两个维度城市体系的多中心度有所提升,但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全国主要城市可以聚类为四种类型,不同城市在两个维度上的能力存在差异。上海、深圳、广州的资本支配能力有明显提升,成都、天津、杭州、南京的资本服务能力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6.
17.
根据2002—2016年长三角城市之间风险投资事件,探究长三角风险投资的空间特征和演变,以及风险投资活动在不同行业的差别。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间已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杭州、苏州和南京为次核心的风险投资网络结构,且行政区划对网络结构有较强塑造作用;不同产业的风险投资网络化程度和演化进程存在差异,传统行业的网络化程度更高,而新兴产业对所在城市的经济基础要求更高;风险投资网络化程度逐渐增强,跨省联系也随之增加,但核心城市地位较为稳固;核心城市的风险投资活动本地倾向较为明显,核心城市有强极化现象,与此同时,溢出效应也已经显现。最后,本文从集聚与扩散、竞争与合作以及主次与均衡3个方面提出了规划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体系中航空网络与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大陆地区55个城市航空运输的结节性与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的空间集聚程度进行了比较:首先分别描述中国城市体系中航空网络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的空间格局:其次,通过回归方程分析两类网络结节性的相关性,并以回归方程的残差来考察城市航空枢纽的结节性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之间的关系,将各城市的残差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捕捉残差中的奇异值,研究解读了部分城市航空流偏离预期值的原因:以旅游、休闲为主导职能的城市成为偏离回归方程的主要类型,而城市的区域腹地大小也影响了两者之间的拟合程度.最后,结合其他相关的研究提出:随着流动空间效应的日益凸现,在作用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因素中,城市自身的资源条件将让位于城市外部的区域网络,从网络节点(机场、港口、因特网等设施条件)获取资源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城市竞争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9.
机动化时代,桥梁及两岸慢行驻留空间的体系建构十分必要,它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通过调研和分析上海市苏州河河口地区的交通量、驻留活动和步行过河路径,发现存在着跨河慢行驻留空间的顺畅性与吸引力不足、沿河慢行驻留空间的连续性与延伸性不佳、桥梁慢行驻留空间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不高等问题。因此,从建构连续的跨河慢行网络,建立“以河为中心”的两岸驻留空间体系,以及建设具有慢行驻留功能的桥梁等3个方面提出桥梁及两岸城市慢行驻留空间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扎克瑞·尼尔无方向、无加权的城市网络计算模型改进为有向、加权的计算模型,创新性地提出递归集聚中心性、递归扩散中心性、递归集聚作用力和递归扩散作用力四个评价指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百度指数数据对各城市节点地位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广州市的网络作用力相对于中心性优势明显,在城市群中发挥了更多结构性作用,而深圳市则在网络中心性方面更具优势;从方向性特征来看,广州市、佛山市、江门市和中山市属于外向型城市,深圳市、东莞市、珠海市、茂名市和惠州市属内向型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