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鄯科 1井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首次钻穿三叠系的一口科学探索井 ,并在三叠系发现了轻质油流。依据鄯科 1井的钻后评价成果 ,从油源对比与烃源岩演化、储层发育特征与次生孔隙形成机理、盖层特征、圈闭演化历史、油气运移方向及通道等多方面分析了鄯深构造三叠系油藏的成藏条件 ,并指出鄯善弧形带和葡北构造带是台北凹陷深层下一步油气勘探的较有利的区带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鄯深构造三叠系油藏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鄯科1井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首次钻穿三叠系的一口科学探索井,并首次在三叠系发现了轻质油流,通过对鄯科1井三叠系油藏进行成藏条件的分析,更主要根据当前在油气成藏期研究中较领先的有机包裹体鉴定和测温技术,确定了鄯科1井三叠系油藏的成藏期次.研究结果,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末期为鄯深构造三叠系油藏的第一个成藏期,为小规模的低熟油成藏;中侏罗世三间房组末期为鄯深构造三叠系油藏的第二个成藏期,也是主要成藏期,该期注入的原油被氧化稠化为沥青;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鄯深构造三叠系油藏的第三个成藏期,现在鄯科1井所产轻质油就是该期注入.通过成藏期次的研究,认为应在台北凹陷其它构造带寻找三间房组沉积末期成藏而没有被破坏稠化的油藏,其原油产量应远高于鄯科1井三叠系油层,并强调吐哈深层油气勘探在研究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同时,要加强油气保存条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鄯科1井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首次钻穿三叠系的一口科学探索井,并首次在三叠系发现了轻质油流,通过对鄯科1井三叠系油藏进行成藏条件的分析,更主要根据当前在油气成藏期研究中较领先的有机包裹体鉴定和测温技术,确定了鄯科1井三叠系油藏的成藏期次.研究结果,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末期为鄯深构造三叠系油藏的第一个成藏期,为小规模的低熟油成藏;中侏罗世三间房组末期为鄯深构造三叠系油藏的第二个成藏期,也是主要成藏期,该期注入的原油被氧化稠化为沥青;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鄯深构造三叠系油藏的第三个成藏期,现在鄯科1井所产轻质油就是该期注入.通过成藏期次的研究,认为应在台北凹陷其它构造带寻找三间房组沉积末期成藏而没有被破坏稠化的油藏,其原油产量应远高于鄯科1井三叠系油层,并强调吐哈深层油气勘探在研究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同时,要加强油气保存条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台北与台南凹陷三叠系成藏差异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台北凹陷鄯深构造和台南凹陷鲁克沁构造带之间三叠系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及成藏机理的差异性,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是它们在晚印支运动期到晚燕山运动期乃至晚喜马拉雅运动期所处的构造环境不同。尽管台北凹陷的古隆起构造带(如鄯善弧形带)紧邻烃源岩,但由于受成岩作用和构造变化两方面的影响,存在储集物性较差、圈闭形成相对滞后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的风险;而台南凹陷在侏罗纪早期埋藏较浅,成岩压实作用较弱,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同时从晚印支运动期开始,台南凹陷东南方向构造开始稳定持续抬升,为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因此,台南凹陷相对于台北凹陷具有更好的成藏条件,吐哈盆地三叠系的勘探应该关注构造相对稳定,并有油气供给的盆地南带。  相似文献   

5.
库车前陆盆地乌什凹陷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什凹陷位于库车前陆盆地的最西端,区内所钻的乌参1井和神木1井先后在白垩系获重大突破,展现出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试采效果却不理想。对此,在油气源分析、油气成因类型划分、地层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历史分析对该凹陷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乌什凹陷油气主要来源于地质历史中北缘露头三叠系黄山街组烃源岩。进而从成藏的角度论证了原生岩性或构造-岩性油气藏应是该凹陷主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生油岩热演化,构造发育,地层沉积等特征,从油气运移和聚集角度分析台北凹陷已发现的油气藏。指出台北凹陷的油气藏以侏罗系统为油源,油气运移的最主要通道为断层,其次为裂缝和渗透性砂岩。由于其构造圈闭在燕山运动中期具雏型,只有在此以后的油气运移才有效。提出了台北凹陷的运聚模式有巴喀式,丘东一七克台式,胜金口式,鄯勒式。运聚模式不同的油气藏,其油气聚集特点和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生油岩热演化、构造发育、地层沉积等特征,从油气运移和聚集角度分析台北凹陷已发现的油气藏。指出台北凹陷的油气藏以诛罗系为油源,油气运移的最主要通道为断层,其次为裂缝和渗透性砂岩。由于其构造圈闭在燕山运动中期具雏型,只有在此以后的油气运移才有效。提出台北凹陷的运聚模式有巴喀式、丘东-七克台式、胜金口式、鄯勒式。运聚模式不同的油气藏,其油气聚集特点和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集的领域,该构造带构造地层格架复杂,油藏类型多。围绕古凸起的地层上超、断陷回返褶皱、不整合、断陷扇体等有利于形成多种复合圈闭,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鲁克沁大型鼻状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成藏特征。通过梳理明确了紧邻台北凹陷桃东沟群主力生烃中心是其规模成藏的基础,古隆起为燕山早期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构造背景,早期控制构造的深大断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区带差异成藏的关键因素;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主要受扇三角洲前缘相有利砂体展布控制,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主要受断块等控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路井凹陷(又称麻木鸟苏凹陷)开始成为油气勘探的目标。1995年,在额1井首次获得工业油气流,证实该凹陷具备油气生成聚集条件。随后钻探额2井、额3井,均遭失败。为了探索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本文从凹陷的构造和沉积演化着手,重点研究了该区的生油层、储层的沉积相带特征和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中下侏罗统大山口群和白垩系麻木鸟苏组为该区主要生油岩系;下白垩统额济纳组为良好储层;燕山运动早期和中期形成的各类局部构造圈闭,均可能成为油气聚集场所;桃西低凸起、麻二号和麻三号构造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本文认为该区展示了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0.
勒平1井是吐哈油田鄯勒构造带一口水平井,该井所在区块属于山前构造带,是吐哈油田钻井最困难的区块之一,地层岩性复杂。在定向段J2x地层发育多套煤层。应用聚合物和乳化原油聚醚多元醇钻井液体系比较顺利穿过煤层钻至2907m,下入177.8mm的套管。水平段采用乳化原油无固相钻井液,有利地保护了油气层,顺利的钻完了进尺。该井的顺利完钻为该区块钻水平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