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营凹陷深陷期构造坡折带与低位扇序列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以钻井剖面相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岩性、测井、地震响应特征及层序类型分析,研究东营凹陷深陷期层序的构成,着重探讨其中低位扇的沉积相类型、发育的控制因素及沉积序列。认为低位扇与构造坡折带有密切的成生关系,坡折带类型、规模和发育部位控制了低位扇的类型、规模和分布,形成了典型的陡坡型和缓坡型低位扇沉积序列,陡坡型低位扇体在“有限后退或持续下陷型”边界断裂控制下,从盆缘到中心依次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深水浊积扇序列;缓坡型低位扇体在断裂坡折带控制下,发育了盆缘陆上下切谷充填及低位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及缓坡深水浊积扇序列。图5表1参26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洼陷斜坡带钻遇的牛119、牛100(侧)、丰14等井的岩性圈闭获得较高的工业油流,该类型砂体与浊积岩存在明显不同,推测为与三角洲主体脱离但尚未被完全液化的岩性体,将其称为"坡移扇"。针对目前坡移扇的认识和研究程度很低的现状,在系统岩心观察及野外露头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坡移扇的沉积特征及沉积序列模式,结合实际解剖,明确了三角洲前缘—坡移扇—浊积岩的展布模式。坡移扇是在断陷湖盆宽缓的斜坡背景下,物源充沛快速进积的三角洲,其前缘朵叶体在压实沉陷、地震、湖水动力及洪水作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断裂,在重力作用下向前滑动、滑塌、碎屑流化,在转化为浊流之前在合适的古地形背景下堆积形成的岩性体,具有单层厚度较大、多期叠置、叠合连片等特点。坡移扇砂体在垂向上具有典型的序列模式,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暗色泥岩段、滑移变形层段、拉伸变形层段、前缘残留层段和块状碎屑流段,受滑移距离的影响,依次发育砂质滑动、砂质滑塌和砂质碎屑流3种类型砂体,表现出横向分带的特征,各类型砂体在垂向上具有不同的序列组合模式。从斜坡带到洼陷带依次发育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积岩重力流沉积体系;不同期次的重力流砂体在垂向上叠置发育,自下而上依次为浊积岩—碎屑流—滑动/滑塌。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沉降史分析与构造充填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沉降史分析目前已成为盆地分析中的重要技术。本文以东营凹陷为例,从层序分析入手,建立了该凹陷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利用EBM盆地模拟系统,对凹陷的沉降史进行分析。通过典型剖面的回剥,对剖面上不同部位的沉降作出比较,进而反映该凹陷的沉降特征,总结了该凹陷的构造发育怀充填演化及其对油气生成、运移的控制关系,从而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及其周缘地区发育的永安镇三角洲沉积,依据地震层序划分原理,结合测井和录井等资料,建立了永安镇三角洲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展布规律,并对层序控砂模式进行了探讨。将永安镇三角洲目的层位沙三段中、下亚段各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其中沙三段中亚段内部划分出3 个四级层序(MSC1—MSC3)、8个五级层序(Z1—Z8),沙三段下亚段内部划分出2个四级层序(MSC4—MSC5)、2个五级层序(X1—X2)。在MSC5—MSC3层序发育时期,永安镇三角洲沉积规模较小;在MSC2层序发育时期,永安镇三角洲物源大量供给、强烈进积,并可推进到胜坨断层下降盘;在MSC1层序发育时期,永安镇三角洲物源持续供给,强度较大,但受到东营三角洲影响,逐渐向北发生迁移。对永安镇三角洲平面和剖面沉积体系演化规律的研究表明,各级旋回内部沉积趋势发生迁移,永安镇三角洲具有层序控砂的自相似性特点,三角洲进积砂体主要发育于各级旋回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且下降半旋回含砂率高于上升半旋回。 相似文献
5.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构成样式及砂体预测模式——以南堡凹陷东营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东营组为例,通过不同构造带的层序构成样式分析,阐明了陆相断陷湖盆的层序构成样式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为陆相断陷湖盆砂体分布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充填时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层序样式及其对储集砂体控制作用的分析,归纳出两种构造背景下的4种层序构成样式,即在北部断坡带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多断坡带型、单断坡带型和转换带型以及在南部滩海地区斜坡带构造背景下发育的缓坡坡折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砂体预测模式指导储层预测,对确定优质储集体的分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东营凹陷梁家楼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分辨率层地层学理论,对东营凹陷梁家楼地区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下亚段三级层序低位体系域砂体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体系域的主要沉积体系是由早期西部(纯47),晚期东部(史123)水道分别形成的扇体组成。首次在梁家楼地区实现了准层序划分,将沙三段上亚段低位体系域划分为两个准层序组,将下部准层序组剂分为四个准层序。建立了该低位体系域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为输导体系及其含油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陡坡带盐18地区重力流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断陷湖盆陡坡带构造活动性强、沉积规模小、储层非均质性的特征,利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带盐18地区丰富的地质、3D地震资料,从砂体成因入手,开展了砂体的成因识别、发育规模、沉积相类型及发育规律研究。通过研究,识别出液化流、浊流、颗粒流、泥质碎屑流和砂质碎屑流等5种重力流沉积;其中砂质碎屑流钻遇程度最高,浊流次之,液化流较低,颗粒流更低,每10m钻遇层数分别为2.9、2.6、0.75、0.3层。单期沉积厚度统计结果表明,泥质碎屑流最大、砂质碎屑流次之、浊流较小,其最大厚度分别为4.0m、3.5m、1.4m,平均厚度分别为1.2m、0.45m和0.2m;颗粒流和液化流规模最小。可见,砂质碎屑流是陡坡带重力流沉积中最为有利的砂体成因类型,其次为规模较大的浊流。识别出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湖底扇、洪水湖底扇等4种重力流相关沉积相;沉积环境自下而上经过了浅水扇三角洲沉积、深水近岸水下扇—洪水湖底扇—滑塌湖底扇沉积、深水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沉积3个阶段;其中洪水湖底扇和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最有利于油气成藏,其次为滑塌湖底扇。 相似文献
9.
江陵凹陷含盐层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江陵凹陷白垩系-下第三系地层等时格架。其中渔洋组、沙市组、新沟咀组构成盐湖层序(二级层序).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是构造运动,主要的沉积体系为河流-三角洲、浅水湖泊、盐湖沉积。次级层序的演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表现为河流-三角洲的进退与盐湖的交替发育。储集体主要为高位域的三角洲砂体,分布在物源区前端.位于盆地边缘。在高位期的沉积背景下.次级低位域发育的低位三角洲、低位盐湖。二者呈相互消长关系。低位三角洲位于盐湖岸线附近的物源区前端,有可能分布在盆地中央。沿盐湖岸线可能找到新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低位域沉积及非构造圈闭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低位域是一个层序地层学概念,即发育在I型层序界面之上、初次水泛面之下的,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组成的体系域。由于控制低位域发育的坡折带类型不同,低位域的沉积体构成也就有所不同。北部陡坡断裂坡折带发育以冲积扇、小型低位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为特征的低位域;东部东营三角洲沉积坡折带,发育以斜坡扇、低位三角洲和水下扇为特征的低位域;南部缓坡带,低位域以低位三角洲和低位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在这些低位域中,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非构造圈闭,北部和南部坡折带为超覆型地层圈闭,东部沉积坡折带发育岩性圈闭。经过对这些圈闭的精细描述和初步评价,认为含油气前景比较乐观,有望为东营凹陷非构造圈闭勘探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箕状凹陷斜坡带按构造,储集层及油藏等特征分为单斜带与断裂带,单斜带位于斜坡带的中上部,距物源近,储集层物性差,油藏类型以地层一岩性稠油藏为主,油藏描 重点是储集层的分布与变化特征,断裂带位于斜坡带的中下部,多由原始坡度继承发育而来,其上倾边界一般为洼陷的外边界,物源经单斜带运移至此成为主要的沉积带,其物性较单斜带有所改善,储集层较厚,沉积构造发育,以构造油藏为主,油藏描述的重点是构造肽微的选的确定,断裂带是斜坡带勘探与开发的主要构造单元,该文总结了东营凹陷南斜坡西南部油藏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以断裂带的金31块油藏为例,对斜坡断裂带油藏进行了系统分析解剖,给出了该类油藏描述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2.
综合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分析 ,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下二级层序由四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 )组成。主要研究层段跨两个中期基准面旋回 ,由沙三中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 (SA)和沙三上~沙二下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 (SB)构成 ,并识别出三个界面 ,即地震标志层T4(湖泛面 )和T6(最大湖泛面 ) ,以及此两界面之间的一个层序界面 (SB)。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晚期发育了一些三角洲前缘砂体 ,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发育了一些盆底扇、斜坡扇 ,这些砂体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 ,极易形成岩性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沙三段沉积体系分析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岩性油藏在新增储量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与东营凹陷中带相比,南坡东段沙三段岩性油藏勘探和研究程度较低。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对该区沙三段层序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建立了与牛庄洼陷相对应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沙三段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变,认为该区存在远岸浊积扇、三角洲坡移浊积扇两类浊积岩,并指出其主要发育期次及分布范围;同时对该区岩性体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明确勘探部署方向。 相似文献
14.
车西洼陷缓坡带下第三系低位扇勘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车西洼陷缓坡带下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缓坡带层序地层模式,并着重对沙四段上亚段低位扇进行了分析。该低位扇为扇三角洲沉积,其展布受控于车西缓坡发育的断裂坡折带。成藏控制因素的分析表明,低位扇的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路径(同沉积断层和不整合面)及同沉积断层、储层展布控制,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藏。利用该分析成果指导该区低位扇油藏的勘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东营凹陷深部异常高压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东营凹陷深洼陷内超高压与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深洼陷内砂体的油气充注程度与超高压呈正相关,超高压为其油气向深洼陷内岩性圈闭充注的主要动力;超高压降低了储集层含油藏物性下限,因此,在深洼陷强超压带内,储集层物性条件不是制约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强超高压的发育有利于超高压裂缝的形成,为油气运移提供有利输导条件;随超高压裂缝的间歇性开启和闭合,油气流体呈混相涌流方式间歇向岩性圈闭充注,圈闭内水则持续缓慢渗出。据此认为,由于强成藏动力的存在,东营凹陷深洼陷内岩性油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页岩油储集地质特征与有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偏光显微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分析以及高压压汞、小角X射线散射等实验,表征泥页岩不同尺度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连通方式,结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数据,明确其储油的孔径及孔隙度下限。综合热演化程度(Ro)、岩相发育特征、地层压力特征和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孔隙度和孔径)等因素,建立东营凹陷泥页岩储集空间发育分布模式,预测页岩有利储集相带。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泥页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有机质和粘土矿物收缩孔及碳酸盐晶间孔,且具有三级孔缝网络的连通形式;②粘土片间孔和碳酸盐晶间孔对总孔隙度的贡献率最高,平均可达50%~70%,其次为粘土收缩缝和构造张裂缝;③页岩油赋存的孔径下限、游离油赋存孔径下限以及游离油大量富集的孔径门槛值,分别为5、10和30 nm;④富有机质和富碳酸盐矿物的纹层状页岩在总孔隙度、孔隙连通率和有利于游离油赋存的孔隙所贡献的孔隙度等方面最好,可作为优势岩相类型;⑤泥页岩岩相类型、成岩阶段、地层压力与裂缝发育程度控制了储集空间的发育分布特征,也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因素;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就是在储集分级评价方案的指导下,寻找富有机质纹层状页岩分布区、相对较高的热演化程度页岩发育区、裂缝发育区、高地层压力发育区等叠合区。 相似文献
18.
坡移扇是指在地震等因素触发下,三角洲或扇三角洲前缘斜坡带砂体以滑动、滑塌或碎屑流的形式在斜坡带内发生再搬运形成的一种事件性沉积体。经钻井岩心描述、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结合野外考察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坡移扇储集体以细、粉砂岩为主,发育块状层理、重荷模、滑塌构造等,测井曲线为中等至高幅的齿化箱型、指形,地震相呈丘形、楔形,中强振幅,岩心和野外地质特征上,坡移扇表现为滑动型砂体、滑塌型砂体以及碎屑流型砂体;根据沉积模拟实验结果,按成因划分出7种坡移扇砂体,并结合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地质条件对坡移扇的分布进行预测,划分出2个有利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滑塌浊积岩沉积特征及油气藏勘探技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东营凹陷滑塌浊积岩是前缘席状砂或河口坝砂体在重力、地震等作用下,外部剪切力克服其内部的粘结力而发生崩塌、滑移后再沉积的产物,具有分异性好、结构和成份成熟度较低特征的粉、细砂岩。据浊积体的平面发育特征,可分为非沟道化的浊积岩和沟道化的浊积岩两种类型。基于滑塌浊积岩的成因,滑塌浊积岩发育地区不能采用常规的旋回对比法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对比技术,应采用井震结合确定大的地层界限及标志层逐级控制的对比方法。滑塌浊积岩储层以微孔隙组合为主,单层平均孔隙度一般小于23%,平均渗透率小于50×10-3μm2,属中低孔低渗储层。浊积岩储层评价, 重点考虑砂体平面分布的连续性、连通性、砂体的厚度及含油性。滑塌浊积岩形成于深湖区,近油源,油源充足,油气垂向或侧向或沿断层短距离运移成藏,多为岩性和岩性-断层遮挡油气藏。滑塌浊积岩勘探主要是应用沉积微相分析和地震反演两项技术进行储层预测。依据储层预测结果,提供了11个可供滑塌浊积岩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