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子稷 《西部皮革》2022,(19):74-80
以服饰的左右衽来区分“华夷”的观念是特定历史的产物,而在实际运用中,无论是北方民族服饰还是汉民族服饰体系里,左右衣衽都同时存在,服饰衣衽的方向并不能成为区分“华夷”的标准。随着大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服饰左右衽来区分“华夷”的观念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基于此,文章主要根据历史文献中关于左衽服饰的记载,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左衽意义的演变,认为在汉服体系下“左衽”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也认为以“左衽”代指汉族殓服的说法不够严谨。  相似文献   

2.
韩国“打歌舞台”作为韩国唱跳组合型艺人打歌最常见的方式,是“韩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歌舞台”的放送,全球观众可以接收到不同韩国艺人组合的表演、服饰造型等视觉信息。艺人的打歌服饰造型也成了韩国流行时装文化的符号之一。近年来,在这些“打歌舞台”的服饰造型中,出现了“衣重构”现象。以运用了较多“衣重构”服饰改造手法的韩国新生代女子唱跳组合为例,在服饰设计、韩国流行音乐文化、流行服饰文化等研究视角下,将“衣重构”现象分成衣加、衣减、衣变3类。对这些“衣重构”现象和新型穿戴方式进行举例和分析,观察其在艺人造型、舞台表演中的作用,从而探讨这些服饰造型产生的否定、批判、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明代布甲是甲叶位于甲衣内部,以甲钉连接布面和甲叶的铠甲,其广泛运用于明代中后期的战场中。明代布甲特殊的连接和制作工艺与前代铠甲以绳串联、密集叠压的方式有极大不同。笔者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展明布甲为例,探究明代布甲的制作工艺,并对其进行复原研究,从中总结并讨论了布甲工艺的优越性以及明代铠甲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方凌云  梁惠娥  邢乐 《丝绸》2023,(10):139-147
近年来以宋朝为时代背景的古装剧涌现出大量着青绿色婚服的场景,与以往影视作品形成巨大差异,引发热议。本文以古籍典章和壁画图像为研究资料,通过文献分析、图文互证等方法,对女性婚服“尚青”现象的由来、发展及转变原因展开探讨。研究表明:一是女性“青”色婚服在文字上的明确记载可追溯至古籍典章《隋书》;二是唐宋时期女性婚服形成的“尚青”现象,是基于周汉时期青色婚俗氛围的铺垫,并根据唐代敦煌壁画《婚礼图》与宋代《皇后坐像图》的描绘得以证实;三是明代命妇冠服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女性婚服“尚青”现象开始转变,根本原因是受“五德终始”说的影响,推测为帝王彰显国运并逐步恢复汉礼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雷文广 《丝绸》2013,(1):54-57
在结合历史资料基础上,分析了清代帝王服饰的类型及其独特性,论述了清代帝王丝绸服装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审美特点。清代帝王丝绸服装的长袖窄衣与汉族宽袍大袖和大冠形式反差鲜明,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汉族服制文化影响及世俗文化对上层社会的影响,是对汉族传统帝王服饰文化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清代帝王服饰把继承、改造、创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中国古代帝王服饰开拓了一个新境界,其简洁大方的款式、对比强烈的色彩、繁复精细的纹样,形成了清代帝王丝绸服饰独具魅力的审美特色,对现代高级礼服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代画家尤求所绘《汉宫春晓图》是以文学文本《赵飞燕外传》为原型进行的白描人物叙事画创作。这幅作品由收藏家王世贞委托绘制,从文本到图像的转译,采用连景式、独立式的构图方式,以视点的变化强调了故事场景的叙事逻辑,并以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在服装、饰件、场景道具上的差异,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笔者认为,画家尤求所绘制的《汉宫春晓图》等作品,受到明中后期商业文化的影响,塑造了符合大众视觉消费对象的“女性空间”,吸收并借鉴了古代经典与明代流行的仕女人物画图式,为明清之后的美人画题材提供了新的范本。本文尝试厘清尤求《汉宫春晓图》的制作意图与图文转译的方式,并借此对明中后期人物叙事画发展脉络有更深入地理解。  相似文献   

7.
展讯     
画罗织绣总如云:江苏泰州市博物馆藏明代服饰展时间:2023年3月16日一5月19日地点:常州博物馆此次展览展出来自泰州市博物馆馆藏的明代服饰等文物60余件/组,包括补服、中衣、袄、裙、裤发馨、戒指等服装和饰品,铜镜、梳篦、耳挖等与服饰相关的生活用品,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明代服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廖江波  李思媛 《丝绸》2022,59(1):141-148
明代是棉织物崛起,麻葛服饰走向回落的节点。文章基于文献与文物的视角,追溯明代麻葛服饰演变的历程,考证其服饰形制特征。研究认为:明代初期,朝廷政令大力推广棉植业,加之棉织物功能性和经济价值同麻葛织物具有比较优势,使其在棉与麻的产业博弈中胜出。明代中晚期,市民阶层僭越逾矩,竞尚奢华之风盛行,在放弃麻葛布衣作为平民视觉符号的同时,加速了麻葛业的衰落。仅从有限的明代麻葛服饰实物考证来看,明代初期麻葛服饰品类广泛,明中晚期其仅局限于单衣夏服或赐服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王成 《西部皮革》2022,(20):94-96
服饰作为社会意识外化的表征,能够从物质形态方面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及社会整体风貌。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承袭数百年,明朝中后期随着纺织手工业的发展,不少女性参与手工业的生产工作,其独立意识日益显现,封建观念对女性的思想禁锢有所松懈,使女性更加关注自身价值体现。随着手工、农商业的发达,空前繁荣的明中后期弥漫着奢靡之气,女子服饰在如此背景下争奇斗艳,姿彩纷呈。文章基于对明代中后期女子配饰的艺术性探究,从配饰的纹样与表现形式中,找寻当时社会形态下独特的趣味意识与人文价值,解读其背后反映的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阐述明代赐服及服饰元素的基础上,设计了明代赐服元素系列服饰,旨在提供符合现代审美、适合日常穿着且含有明代赐服服饰元素的服装。  相似文献   

11.
为对明代中后期女袄的形制与结构作进一步解读,以出土和传世的明代中后期女袄作为实物来源,结合墓葬简报与地方志等书籍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形制与结构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领部、袖部、大身3 个部位。通过对女袄领形、袖形、大身所具有的结构特征与变化的梳理,根据当时的社会状态和审美特征,总结了明代中后期女袄的形制特点与结构变化。揭示了其各部位的形制与结构变化规律:领子高度逐渐降低,领开口逐渐增大,衣袖部位袖底边曲度增加,大身部分尺寸愈加宽广,阐明了明代中后期女袄款式变化多样、继承与创新并存的特点,丰富了明代服饰文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亓延  李静 《丝网印刷》2023,(4):35-37
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博大精深。总结传统服饰的分类,分析汉族传统服饰的当代功能转变及去向,探讨汉族传统服饰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技艺传承。  相似文献   

13.
杨木子  侯东昱 《西部皮革》2023,(22):139-141
文章通过对人类历史长河中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进行横向研究,对比分析这两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审美特征、女性服饰与男性服饰的形制以及服饰面料色彩和纹样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最后归纳总结出两个时期服饰的文化差异及深层审美内涵,便于人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化自信、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态度对待服饰差异,促进中西方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代作为汉服历史的末代,可谓是汉服文化的巅峰时期.如今,汉服风潮掀起,很多现代时尚服装品牌通过借鉴汉服元素融入现代时尚审美进行设计.文章以明代汉服为研究对象,从款式、色彩及图案3个方面进行阐述,并通过介绍品牌设计师的设计案例,分析探讨了明代汉服的款式、色彩及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明代服饰中璎珞纹的艺术魅力,挖掘其实用价值,文章基于明代墓葬出土及传世织物,通过文献整理与实地考察,介绍了明代璎珞纹节奏与韵律、辨证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的单元造型特征,以及二方连续式、对称式、扇形等构图形式,妆花、织金等常见工艺以及色彩搭配形式。通过简化、分解等方法提取典型璎珞纹样作为初始形状,利用形状文法生成性规则生成基本单元;再运用衍生性规则形成创新衍生纹样,进而生成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最后结合现代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特征,选取3种不同风格类型的女士围巾进行了设计方案生成,并通过消费者需求满意度评价验证了璎珞纹样在现代女士围巾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明代民间服饰水田衣具体形制、发展过程、颜色及工艺进行研究总结,指出明朝初期统治者和服饰制度影响了水田衣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服装样式,其所体现的美学特征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佳敏 《西部皮革》2021,(9):112-113,115
圆领袍产生于北朝,完善于隋唐,自产生以后受到历朝青睐,成为男子的重要服饰,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北朝圆领袍的形制按照衣衽可以分为对襟、左衽、右衽三种,北朝圆领袍既受到“胡服”的影响,又包括了汉服的因素,并对后世服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巫舞"服饰的象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皇甫菊含 《丝绸》2004,(1):46-47
通过对古代巫舞服饰中假面、神衣、色彩、饰物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得出“巫舞”的象征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雷文广 《丝绸》2022,(5):145-152
为研究明代翼善冠,文章通过对卷轴图像、出土文物及古籍文献的梳理,以相互印证的方法,对明代翼善冠的造型、材质及形制演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明代翼善冠来源于唐太宗时期的常服着装制度,但是其形制与唐代有区别;明代翼善冠由前屋、后山及折角三部分组成,其基本形制从明初一直沿用到明末;明代翼善冠经历了由模仿到创新、装饰由简至繁、标识功能越发突显的演变。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明代翼善冠被当时附属国承袭及传播,并发展出新的形制。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发表云冈佛像服饰专论以来,云冈佛像服饰研究便在佛教考古、佛教艺术及云冈学的交织发展中逐步建立起来,在中国、日本、中国台湾及欧美学者近百年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具有公认的国际学术地位。随着近年来佛像服饰独立研究的日渐形成,梳理并分析已有学术史不仅对云冈进而对佛像服饰整体研究的推动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集中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及论著,按照时间顺序并研究内容及方法,对云冈佛像服饰研究历程进行阶段划分,阐明其研究经历了由最初关注佛衣风格特征到赋予佛衣样式称谓,再到发现佛衣构造及深度探讨其来源、成因的发展过程,同时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予以思考分析,认为应兼顾历史语境与图像背景,深入佛教经藏与北魏文化,从仪轨及文化内涵对佛衣进行更为深入及全面地认识,是未来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