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活性街道是展示城市形象、风俗与文化,承载居民日常生活与户外活动的重要载体.以天津市生活性街道岳湖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PSPL调研法)针对该生活性街道从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2个方面进行调查,展开街道空间感知分析,解析影响空间品质的关键因素.同时,采用语义差别法(SD法)对街道进行空间感知评价研究,通过研究不同人群的心理感知与街道客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不同人群在生活性街道中的空间感知特征.进而,通过这2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应用,科学揭示岳湖道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缺乏驻足条件、临界商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出生活性街道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西城区作为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近些年来,西城区不断推进科学治理,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取得一些成效,但与国际一流交通管理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街道公共空间交通组织,现已成为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西什库街区为例,进行实地调研与勘察,从街道公共空间交通组织问题出发,借鉴伦敦市综合交通体系的经验,结合具体情况总结出针对西什库街区的交通组织优化策略,最后以街区中较为典型的街道为例,将提出的策略加以运用,通过一整套方案给以后此类问题的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4.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本文以古交市为例研究山地工矿型城市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方法:基于古交市国土空间格局发展现状,运用协同理论研究其构成演进,针对秩序性、反馈性、适应性缺失等问题,梳理相关特征,立足协同优化理念,提出古交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策略,通过植入序参量注入动力因子、刺激正反馈引导优化方向、依循支配律建构空间格局的方法路径,达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古交市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住区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度.当前老旧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存在规模不足、位置不当等诸多问题,亟待更新改造.以"城市修补"为理论指导,在对张家口市典型老旧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可用空间、贯通步行系统、提升设施质量、丰富...  相似文献   

6.
公共空间是"城中村"中最具活力的地方,是"城中村"中各行为主体的公共生活行为的重要载体。文章对常州工学院相邻"城中村"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总结出了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中公共生活行为的高密度性、多样混杂性以及秩序性等特点,并提出了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访谈和问卷调查基础上,利用SPSS20.0与AMOS17.0对惠山古镇调研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结构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旅游空间权能感知与开发态度显著正相关;经济感知在空间权能与开发态度间及影响感知间起中介作用;居民对古镇的旅游开发态度处于矛盾状态。研究认为,古镇空间资源开发要在平衡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关照居民空间权能诉求。  相似文献   

8.
9.
城市生活圈对改善人居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关于城市生活圈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淮安市淮海街道15分钟生活圈规划为研究对象,基于步行路径针对公共设施布局实施评估,审视公共设施布局的均衡性、高可达区域与设施密集区域的匹配关系、不同圈层的设施覆盖率与完善性,结合生活圈中各个社区人口结构,审视公共设施配置现状与多...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城市空间层面,这需要以人的尺度、行为和认知模式为出发点来构造空间。本文从人的感知角度出发,关注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动态知觉属性。依照感知理论,建立感知框架。并将这种框架结合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城市公共空间案例结合,使用空间注记法和观察法提炼其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感知要点,丰富并完善框架,形成人在城市公共空间下的感知模型。分析该模型,得出结论,空间感知模型需要基于人的先验与意图,结合多种感官系统,满足先验并输入新信息,从而构建从人的感知出发的感官体系。  相似文献   

11.
12.
微观建成环境对人的活动影响最为直接,微观尺度下对居民健康产生影响的空间要素及其影响机制的明晰,将有助于城市健康空间策略的制定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文章以天津市和平区3个历史街区为例,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量化分析了视觉要素、空间组合等微观建成环境要素与居民健康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观空间感知要素能对居民健康水平产生影响,街道贴线变化率存在影响阈值;空间感知要素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更强,居民背景属性是主导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致病因素;建筑布局离散度和三维集聚度指数在3个街区中都是影响居民BMI的因子;空间感知要素影响居民健康的机制包括街道视线的渗透、街道界面的引导、街区功能的协调以及构造街区空间的丰富性、层次感、愉悦感、私密感等。  相似文献   

13.
历史街道在历史街区旅游发展背景下风貌改观较大,保护工作也更显严峻性和迫切性。本文将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内"土字形"街沿街店铺所在的历史建筑立面空间变迁梳理为5种类型:风貌传统型、不统一型、非传统型、开洞型和加建型,并具体分析其变迁特征、空间分布及成因。通过对既有规划的编制内容及操作实施管理层面对街道风貌变迁的应对梳理的基础上,提出规划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取福建省福州市三个不同时间流线建成的社区为例,对儿童活动空间的景观现状及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基于景观感知,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满意度分析。以期对在社区内建立一个能够吸引儿童并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户外活动空间具有参考意义。结果表明,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四个景观感知现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并且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针对出现的问题从边界、领域以及中心三要素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光环境现状,按照展品对采光的要求对展示空间进行分类,归纳出其典型的采光形式和展品陈列布局方式,通过计算展示空间在不同工况下的采光系数、采光均匀度、亮度分布和不舒适眩光指数等采光参数,对展示空间的光环境进行仿真分析,由此确定适宜的采光形式和采光构件,提出相应的采光优化策略,即从采光形式和构件两方面进行采光参数的优化。结果表明:采光优化策略可改善博物馆展示空间的采光质量,使不同类型展示空间获得适宜的光环境。  相似文献   

16.
针对认知无线电网络中次用户节点能量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考虑频谱感知和接入策略的能量有效优化算法。根据主用户非时隙接入信道可能与次用户发生碰撞的特点,基于连续时间马尔科夫理论对次用户的频谱感知和接入策略进行建模,在满足碰撞概率约束的条件下,通过合理设置次用户的感知时间和接入概率实现了感知性能与传输能效的有效折衷。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仅考虑感知时间或接入概率的传统优化算法,所提算法可使次用户的能量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目标。自2007年高职院校首次实施单独招生试点工作以来,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在内的多个省份、直辖市都在不断深入地开展该项工作。阐述了江苏省高职单招的发展历程,并通过SWOT分析法,对现行的江苏省高职单招模式进行评析,并给出高职单招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北京有3 000多年的建城史,每一条大街小巷中都拥有诸多的文保古迹和历史故事,但是随着城市的高速建设,交通拥挤、设施凌乱成为当前多数街道的直观印象,同时街道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特色也在逐渐消失.街道改造不仅需要考虑满足其功能属性,也需要传承其中存在的历史基因.西安门大街始建于元代,至今仍是一条重要的通勤道路,在北京城诸多道路中具有典型性.以西安门大街改造提升设计项目为例,从历史变迁、现状问题、改造策略、节点设计4个方面对项目进行讲述分析,探讨在当前背景下,城市街道设计应如何在改良街道职能的同时,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正1引言街道是城市重要功能和景观空间,简·雅各布在其著作中说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随着市民对于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追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功能的活动载体日益受到重视,街道整治就成为重新塑造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上海、天津及西安等省市的城市都对自身主要街道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武汉市政府  相似文献   

20.
旧街区改造是城市更新过程中面临的相对棘手的问题,将现代与历史有机相结合、建设特色新街区是改造关键。以安徽凤阳楼西街为例,通过田野调察和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归纳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得出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提出以优化交通路线、改善步行系统,强调历史传承、注重形象提升,加大绿化景观、提倡适地适树的设计原则和手段,全面提高历史文化名城旧城街道景观的文化特色和宜居价值,从而为城市街道空间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