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来破解特大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要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探索和建立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一、"流动社会"对特大城市治理的新挑战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将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定义为特大型城市。国内对特大(或超大)型城市的界定不尽一致,一般将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界定为大城市,千万人口以上的为特大城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宜居性备受社会关注,研究城市宜居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力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宜居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安徽省城市宜居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城市宜居水平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安徽省16个城市宜居性建设的综合表现,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合肥宜居水平较为突出。文章进一步以合肥为典型案例,从宜居城市内涵视角出发,全面剖析合肥城市宜居建设情况。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及合肥经验,针对性提出安徽省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众多超大、特大城市逐步崛起。随着人口与经济规模的扩大,这些城市伴生出现交通拥堵、住房困难、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1],严重制约城市乃至区域竞争力的跃升。本文以杭州市为例,在分析超大、特大城市当前面临的“大城市病”主要表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可将打造布局科学、交通便捷、产城融合、配套齐全的综合性郊区新城作为关键抓手,从交通、住房、配套等方面有效破解“大城市病”,推动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海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阶段的特大城市,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劳动力的短缺更为严重。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上海引进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导致城市人口规模过度膨胀。劳动力的短缺使得上海服务业工资上涨迅速。大量老年人口过早进入退休年龄从而导致退休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进一步增加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支出。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次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和意愿调查数据,对上海市老年人口就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探讨影响老年人口就业的主要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提出促进老年人口就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空气质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等维度构建空气质量可持续度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模型,评价全国城市和上海的空气质量.结果显示:2007—2012年全国城市和上海的空气质量总体上处于不可持续的状况;空气质量可持续度PRED模型中的经济发展因子、人口增长因子和能耗因子都表现为增长状态,而发展阶段因子表现为变化不大甚至略有下降趋势,环境质量因子降幅较大;2007—2012年中国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况,但不可持续状况有所改善.从城市空气质量可持续发展光谱图可知,全国城市空气污染呈现由不可持续状况逐渐向弱不可持续状况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下,公共服务设施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增强沿线地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科学评价西北五省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并分析其区域差异是制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从“教育、医疗、文体、养老、优质公服”5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西北五省51个地市州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进行综合指标评价,通过分异指数、变异系数、相关系数等分析供给水平差异特征.研究表明:西北五省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整体较低,各地市州之间差距显著;综合得分呈现橄榄型分布结构,存在空间分异现象;教育、医疗、文体、养老、优质公服等五类一级指标供给水平不均衡;综合得分与地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呈正相关,与产业结构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综合承载力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及测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测算和评价研究有待完善;有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承载力的研究较欠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及提升路径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超大城市成为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载体,然而超大特大城市由于其高度的流动性、变动性、复杂性、风险性等特征,使得基层治理往往由于缺乏空间协同机制而变得捉襟见肘。行政区划作为空间治理工具,不仅可以助推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论述现代化进程中超大特大城市重要性基础上,对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政区的治理困境和优化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汶川地震重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地震灾害危险性、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承载力、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度、交通优势度等10大评价因子,应用GIS技术,采用关键因子与权重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模型 ,对5.12地震重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重灾区人居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位于东部平原、丘陵区;中等适宜区主要位于丘陵、低山、西北部高原及龙门山前过渡区;适宜性较差区和差区基本位于龙门山高山峡谷区。根据人居适宜性分区结果,讨论了各适宜区灾后重建的产业、城镇布局及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因子与聚类分析的中国大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目的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了房地产业经济效益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全国35个大型城市的房地产发展情况进行了区分,然后根据因子的得分,将全国大城市房地产发展情况分为四类,并且对35个大型城市的房地产发展状况进行了排序,最后对分类原因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科技服务业的规模、投入和产出等3个维度建立科技服务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以2011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对陕西省的lO大城市的科技服务业服务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能力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同时科技服务业本身的规模、城市的基础条件等因素对区域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能力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运用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等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赣南地区人才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赣南地区人才规模持续增大,增速高于同期人口增长;人才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上,中心城区始终为人才集聚高地,但增速低于县域人才增长,赣南地区大部分县区的人才集聚水平显著提升;人才空间格局与市域城镇发展空间结构基本一致,并围绕经济区呈组团式集中,经历了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集聚的演变,片区式增长特征明显;人才分布虽表现出不均衡性,但人才空间分异逐渐缩小,不均衡趋势有所减缓;城镇化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与投资规模及公共服务水平是影响赣南地区人才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空间距离和自然环境因素对人才空间格局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3.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是衡量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文中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收集各地级市2018年统计数据,选取基础设施、产业、交通、教育、民生、网络、医疗7个方面共60个二级指标,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双重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公因子提取分析,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其中15个地级市进行归类,得出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排名.进一步从客观的角度评价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加快各市经济发展,以探讨安徽省16个城市协同发展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运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方法,根据2006—2010年江西省11个市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数据,构建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模型,并划分协调发展阶段类型,定量评价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江西省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南昌属优质协调发展类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同步型;新余和鹰潭属初级协调发展类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同步型;景德镇和宜春属初级协调发展类城市经济滞后型;九江、赣州、萍乡、吉安、上饶和抚州属勉强协调发展类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同步型。  相似文献   

15.
郊区新城要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充分发挥新城优化空间、带动发展、集聚人口、惠及群众的重要作用,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口疏导、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坚持规模能级和用地效益提升,坚持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优先,坚持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同步,努力将新城建设成为主体功能明确、服务功能健全、产城融合、用地节约、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16.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引起了全社会对城市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开展健康城市评价对提升城市健康水平、防范突发性城市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具有现实意义.运用熵权法和莫兰指数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进行健康城市评价,研究发现:①城市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影响城市健康水平,指标因子在不同城市的作用效力不同;②城市经济与交通联系强度影响区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乡一体化下特大城市周边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宜居城市相关研究和实践聚焦于城市建成区范围,这与宜居思想最初关注的城乡双空间融合发展相悖。将城乡一体化理念引入宜居城市研究中,通过对城乡一体化核心思想和宜居城市本质探讨,研究了城乡一体化下特大城市周边宜居城市的内在机制,继而借鉴我国目前类似区域成功宜居城市建设经验,探索了特大城市周边宜居城市建设路径内容,主要包括空间功能、生态环境、设施服务、文化建设4个方面,并以马鞍山市为实证进行具体建设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减缓。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以35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指标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建立了以规模、供求和价格为目标的房地产市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确立各因子的权重,确定了各城市房地产市场综合评价结果,并使用图、表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根据各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综合评价结果,对各城市进行分类,并对城市房地产市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贝叶斯分位数回归方法, 研究不同收入水平劳动力从人力资本外部性效应中获益的情况以及不同分位点上城市规模对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 得到3 个主要结论: 不同收入水平的劳动力从城市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中获得了不同的工资溢价, 收入水平较高的劳动力从人力资本外部性效应中获益更多; 城市规模对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在不同分位点上并不相同, 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差异在高分位点更明显,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差异则随分位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不同户籍类型劳动群体从人力资本外部性中获益程度差别较大, 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从人力资本外部性中获益均比农民工多。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的东向战略、中心城市战略给安徽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安徽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次迈入了"GDP万亿元俱乐部",但同时通过与全国和中部五省的比较,发现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综合、全面地反映安徽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测评体系,并运用主成分法,对安徽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做评价,全面地研究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