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态及绿带建设情况 (一)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 按照英国著名学者彼得.霍尔(PeterHall)等学者的归纳,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有两种基本的模式:一是单中心圈层式,中心城市处于城市区域的中心位置,城市空间向各个方向等速推进,1944年阿伯克隆比(Abercrombie)主持的大伦敦规划是其典型代表,城市由中心区、环形放射路、封闭绿带和卫星城构成等四个圈层构成;第二种是轴向扩展式,城市以城际间快速交通走廊为轴线呈辐射状扩展,轴线之间穿插楔形绿地,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是其典型代表。我国大城市作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集合中心,往往是人流、物流、资本流的集聚地,功能上的过度集聚使我国大多数城市表现为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以龙岩市教育与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用地布局为实证,基于市域和城市两个层面,通过新型网络联通体系在交通网络体系作用下的空间结构分析,指出新型网络联通体系将教育公共服务空间扩展为“集聚与扩散”新模式,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空间扩展为“点状与网状”新形态,提出以“智慧城”为载体的“教育城”与”健康城”等城市公共服务用地空间扩展模式新理念,为城乡建设管理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比较城镇化空间格局是研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及实力的有效方法。文章从城市经济、城镇规模及公共服务3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GIS技术计算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4省各城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差异性,综合评价与比较4省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特点。结果表明:4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普遍位于省会城市周围,形成省会辐射圈; 4省都在经济发达城市形成了另一个城镇化水平比较高的中心;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的城镇化发展并未形成显著的集聚或分散格局,而江苏省的城镇化发展则形成了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的格局特征;就局部空间相关性来讲,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山东省的城镇化发展局部相关性最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镇化绩效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评述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资源型城市城镇化绩效研究的意义.从资源型城市的城镇化特征出发,论述了城镇化绩效的形成机制.基于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模型,指出资源型城市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城市转型的过程,涵盖资源、产业和空间三个方面,包括资源开发从单一开发向协调开发转变、产业结构从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空间结构从离散型向集聚型转变.以河北省迁西县为例,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容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5.
2012年OECD发布《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报告对紧凑型城市发展内涵、考核指标体系、政策推进等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OECD国家73个大都市区紧凑型城市发展状况、政策实施重点等进行的比较与分析。该报告提出了很多观点,对我国大都市区紧凑型城市发展政策的制订具有五大政策导向意义,即构建紧凑型的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城市混合功能+紧凑开发、杜绝中心城市集聚和新城无序扩张、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实施紧凑的工业区土地利用策略,这也是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对陕南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发现: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不太典型,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不强;在空间结构方面,聚集维数显示空间集聚分形特征明显,区域性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密度递减的城镇体系,具备成为区域增长极的条件;关联维数显示城镇体系内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好,各城镇之间具备开展经济协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基于上述结论,应大力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各城镇之间应开展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7.
基于历史地图与Landsat遥感影像图,复原了明光市6个时间截面下城市建成区范围与城市道路网络,综合运用分形理论与空间句法理论,分析了明光市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明光市城市空间扩展经历了起步、探索、成长、加速四个阶段,城市呈扇面状向东北扩展,外部空间形态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由紧凑趋向于松散;2)城市全局集成核范围不断扩大,集成核向东北方向转移,局部与整体耦合度较好,但新旧城区联系度有待加强;3)城市内外空间协同演变,空间扩展方向与集成核转移方向一致,内外空间发展相互引促进;4)从明晰发展方向、空间集约发展、优化交通网络三个角度为明光市城市空间发展提出引导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运用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等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赣南地区人才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赣南地区人才规模持续增大,增速高于同期人口增长;人才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上,中心城区始终为人才集聚高地,但增速低于县域人才增长,赣南地区大部分县区的人才集聚水平显著提升;人才空间格局与市域城镇发展空间结构基本一致,并围绕经济区呈组团式集中,经历了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集聚的演变,片区式增长特征明显;人才分布虽表现出不均衡性,但人才空间分异逐渐缩小,不均衡趋势有所减缓;城镇化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与投资规模及公共服务水平是影响赣南地区人才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空间距离和自然环境因素对人才空间格局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提高城市多中心结构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从城市的中心性角度提供识别城市多中心结构的方法,有助于揭示城市的聚集发展模式。城市中心性体现的不仅是路网的聚集,更是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兴趣点(POI)数据反映了不同类型的社会经济行为,利用POI数据,结合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叠置分析方法,提出从城市功能要素和聚集度角度分析城市的中心性,进而识别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为检验方法的有效性,以成都市为例进行了实验分析。成都中心城区各类要素呈现出“整体集聚、多中心分布、圈层蔓延”的空间聚类形态;形成一主多副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主中心辐射范围大,绵延特征明显,9个子中心分布较为均匀;与规划中心对比分析发现,识别结果与规划中心大致吻合,存在少量偏差,可有效指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为视角,选取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4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滞后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显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绿色经济绩效呈现出显著的级差式发展趋势,且其绿色经济绩效在地区间的分布为"中心—外围"格局;金融集聚会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共同促进中心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提升,但滞后的金融集聚对中心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不尽相同;金融业形成的"拥挤效应"对中心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效果不甚显著,反之,对外围城市的外溢效应却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基于2010年、2020年城市群空间网络的客运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沿海三大城市群空间网络的拓扑结构,并对其内在经济效应进行评估,同时运用自然断裂法对城市群的层级结构进行考查。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关联的网络密度最大,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强,京津冀城市群次之,长三角城市群较弱,因长三角城市群跨越地域广,各个省份之间的联系强弱不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网络呈现典型的主次结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网络呈现典型的多中心结构,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网络呈现穗深双核结构;城市间的距离、要素扩散与集聚、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等4类因素对凝聚子群划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制定城市空间规划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以中国深圳市为例,基于全市2010、2015和2019年兴趣点(point-of-interest, POI)数据,综合考虑功能密度与功能多样性,构建城市中心性指数,基于空间聚类法并结合阈值法,识别不同年份的城市中心,进一步通过区位熵对城市中心的功能类别进行判定,从空间格局、中心级别和功能类别等多个维度对深圳市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特征及变迁进行分析,并评估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多中心结构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深圳城市中心体系从原特区内向原特区外蓬勃生长,城市中心性空间格局呈现从原特区内集聚向全市范围均衡发展的总体特征;至2019年末,深圳已形成“1主6副多组团”的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深圳市原有城市中心在面积规模、中心性水平和社会公平性功能占比等层面均强于新兴中心,但差异程度随时间发展逐渐缩小.深圳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城市更新活动的实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均对城市中心体系的形成与变迁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中心识别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可实时评估城市规划实施效果,为城市规划修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人口-经济-生态-地理的改进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与边缘、凝聚子群以及高铁因素等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密度较低,上海和苏州的节点中心度最高,上海、杭州等8城市出入度的差值为正值,其城镇化发展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苏州等为重要中介城市,总体呈现由内到外的圈层结构,发展联系度由核心向边缘城市圈层递减,上海、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为核心子群,形成“全国经济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强关联省会”城市组合;3)高铁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性影响显著,高铁通达性可促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分析,提出核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边缘城市发展,突破区域行政划分,完善都市圈布局,从人口、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并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优化提高长三角高铁网络密度,通过资源流通促进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的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互相作用产生的结果。以滁州市为实验对象,利用ENVI软件和ArcGIS软件对滁州市近23a的Landsat影像数据进行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提取,并通过扩展速率、紧凑度和分形维数等指标对主城区进行量化表达,最后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驱动力分析。研究表明:1)随着时间推移,滁州市主城区的空间形态从没有明确主体团块的散点型形态逐渐演变成组团型形态;2)各指标量化结构显示,滁州市主城区在2010年后扩展速度明显增强,其轮廓开始纵向相接、横向扩展,形态趋于复杂;3)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受人口、经济、地理位置及政府规划的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15.
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集成多源数据,提取了连云港市中心城区1979—2009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信息。利用扩张强度指数、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转移指数分析了30年来连云港市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79—2009年间,连云港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扩张强度逐渐增强,其中以2000—2009年间的城市扩张规模和速度最大;连云港市城市扩张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城市重心总体上向东北方向(港口)偏移;扩张强度指数逐渐增大,城市空间形态日益复杂;城市扩张模式由2000年前的"同心圆"模式转变为"核心轴向"的空间扩张模式,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政府政策等是连云港市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苏州与徐州地区2007--2008年的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运用空间韵律测度、点模式空间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空间测度模型,深入比较分析了苏州与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苏州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集,而徐州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相对稀疏;在规模分布上,苏州地区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并具有显著的低值集聚特征,而徐州地区以大规模聚落为主,表现为显著的高值集聚特征;在形态分布上,徐州地区乡村聚落形态较为规整,且聚落连接性和完整性较好,而苏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高,聚落形态多为不规则状。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长三角为研究案例,利用因子分析、区位熵、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的整体旅游业集聚水平、各城市的旅游业集聚水平及各城市与临近区域城市的集聚态势进行层层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整体旅游业呈现一定的集聚,但区域内部集聚程度不均衡。(2)长三角城市可以划分为四个集聚态势区,上海、苏州、宁波成为长三角旅游经济集聚增长区,南京、杭州、无锡成为长三角旅游经济集聚极化区,绍兴、常州等城市成为长三角旅游经济集聚过渡区,嘉兴、舟山等城市成为长三角旅游经济集聚低速区。  相似文献   

18.
城市功能分区结构研究可以检验城市用地功能是否合理并辅助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文章以济南市城区功能用地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核密度分析方法,利用网络爬取的高德地图兴趣点(POI)数据研究了城市功能分区结构,并利用百度热力图验证各功能用地类型与人口流量空间分布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居住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附属设施用地及绿地与广场用地分布合理;工业用地在西部和东部地区人流集聚程度较低;公管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在南部地区的人口发展潜力较大;商业用地聚集人流作用明显;各功能用地处于发展阶段,整体呈现中心集聚分布广、两翼离散少覆盖的模式,但总体趋向多核心、少聚集、覆盖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城市空间扩展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把握城市空间格局的结构性特征和发展模式,其监测数据可以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提供基础依据。文章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和专题资料,利用空间象限方位、紧凑度、分形维数等计算方法,对2000至2017年济南市城区空间扩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至2017年间,济南市主要沿东西方向扩展,平均扩展速度为13.07 km~2/a;在5个监测时段,济南市城区的分形维数值均1.5,城区边界图形复杂,紧凑度指数均1,形状紧凑度较差,扩展类型由外部扩展向内部填充转变;济南市新增城区的土地来源主要为耕地,其次为建设用地,且逐年的耕地占比减少,建设用地占比增高。  相似文献   

20.
采用区位熵理论分析了2008—2017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物流产业集聚的演变状态,接着引入Moran’I指数进行研究,得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物流业发展状态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物流产业迁往京津城市郊区,城市物流网络扩展式发展,未来该区域将呈现以河北省为发展重心的物流业集聚化态势.借助主成分分析法讨论了京津冀区域物流产业的影响因素,发现8个因素对物流业集聚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按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生产总值,交通、邮政、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业生产总值,公路路网规模,进出口总额,货运量;有1个因素对物流业集聚存在负相关,为物流业从业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