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背景下,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是有力支撑并推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上海要发挥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必要主动谋划与周边省市的铁路对接.在分析上海铁路发展现状及规划的基础上,研究上海铁路面临的瓶颈与挑战,进而提出优化完善上海与江浙铁路对接的基本思路,以1小时交通圈...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人口-经济-生态-地理的改进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与边缘、凝聚子群以及高铁因素等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密度较低,上海和苏州的节点中心度最高,上海、杭州等8城市出入度的差值为正值,其城镇化发展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苏州等为重要中介城市,总体呈现由内到外的圈层结构,发展联系度由核心向边缘城市圈层递减,上海、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为核心子群,形成“全国经济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强关联省会”城市组合;3)高铁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性影响显著,高铁通达性可促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分析,提出核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边缘城市发展,突破区域行政划分,完善都市圈布局,从人口、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并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优化提高长三角高铁网络密度,通过资源流通促进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的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对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的概念和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评价两系统的发展水平,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情况并进行时空分析,最后利用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2012—2020年长三角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发展情况都呈上升趋势,但达到极度耦合协调程度的城市较少,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布呈现“钟形”特征,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度因子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相对一致性。因此,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支撑下,各省要加强要素资源流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重在率先探索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我国现行财税体制下和政绩考核制度下,财税分享机制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关键。财政共担机制是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税收分享机制有利于促进区域要素自由流动。目前,示范区面临着三地同质性竞争、财力和体制差异难以统筹、优惠政策标准不一等问题。为此,基于"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细化示范区财政共担机制和税收分享机制,并提出建立税收征管一体化机制、税收共享企业确认和标识制度、跨区域共享财税指标统计制度、将区域合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出台示范区投资开发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运用逐级等权法从市场统一性、发展协同性、要素同质性、创新协调度以及制度一致性5个维度构建长三角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局部经济转型缓慢、长期资金成本滞留和地方债务率水平上升是阻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了加快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细化行业分工合作、提高地区间资本流动速率、调整优化地方政府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五年来根据国家对上海要发挥龙头作用的定位与要求,上海交通发挥推动区域发展的先行官作用,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在系统评估现状发展水平、分析存在问题、研判发展阶段和趋势要求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发挥上海龙头作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从进一步提升国际枢纽功能、完善通道布局、促进都市圈交通衔接融合、提升协同治理水平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为下阶段上海交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工作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7.
淮安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非中心区城市",如何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合理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实现淮安从"被动"融入到为产业发展联动、人才技术互补、市场融合共进的"主动"的发展战略,成为淮安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机遇期。因此,淮安要抓住机遇,找准目标定位,扬长避短,构筑淮安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把淮安打造成为苏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8.
随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加快。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承担着引领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使命,以上海市为主体、辐射长三角的市域铁路正在大力建设,对其开展运维管理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分析市域铁路运维管理模式种类及其特点,研究发现影响运维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众多且复杂、难以定量化,故选用适合解决此类问题的AHP法进行建模运算,发现自管自运方案下的运维一体化模式更适合上海市域铁路,该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明晰,管理流程更高效,成本管控更透明,不仅有利于上海市域铁路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其城市服务的功能,并为后期延伸至长三角区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长三角各区域在许多领域都基本实现了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但还面临阶段困境,如存在部分区域发展不平衡、国际贸易面临新挑战、部分技术壁垒较高、改革进入深水区等阶段困境。对此,提出协同联动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扶持、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等建议,以期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文化最繁荣、人民生活最富裕、城市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域之一,南京作为长三角“北翼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带动北翼城市群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淮安作为长三角的边缘城市,也曾试图加入和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进程很慢。从目前看,淮安最现实和可行的选择是初期通过积极参与和真正深入融入到南京都市圈,实现二者的融合,再通过南京这一桥梁,最终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中。因此,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淮安与南京在经济、文化、交通和环境四个方面的融合程度,找出淮安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必要性和困难,以期对淮安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尽快融入南京都市圈提出合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优化提质信用环境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总结上海、浙江以及义乌、杭州等典型国家信用示范省市在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加强区域信用建设基础支撑能力、深化信用应用质量、注重关键领域信用监管示范以及完善配套制度保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行政区划是长三角一体化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从"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资源"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1978年至2019年长三角各城市行政区划调整行为,可以发现,行政区划调整有力支撑并推动长三角发展进程,呈现制度资源的全区化与轴向拓展、空间资源的趋大化与结构重组、组织体系的实体化与持续创新等特征。尽管行政区划调整的风险与机遇并存,但它依然是高效处理区域协调问题、推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新时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下,应在保持行政区划格局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激活不同层级行政区划的资源作用,统筹行政区划总体格局优化与局部重点突破,探索更加扁平和更高效率的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下,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日前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也呈现迅猛发展态势,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已从由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进入区域竞争阶段。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40多年的实践,上海作为区域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应当有效引领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采取定量研究方法,爬取携程网、去哪儿网游记数据绘制旅游网络图,从网络规模与密度、中心性、关联度与效率、特征路径长度、核心-边缘分析等角度,揭示以上海为中心目的地的长三角旅游网络结构,并据此提出开发...  相似文献   

15.
区域一体化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提升经济韧性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从抵抗恢复力、适应调节力和创新转型力3个维度评价城市经济韧性;以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8—2020年中国238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战略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下游城市经济韧性的战略促进效应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和科技创新能力是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赋能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机制。鉴于此,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应充分发挥区域一体化优势,协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经济韧性,高水平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区域文化融合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也会推动长三角地区走向更高质量的一体化。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融合发展历史较长,融合效果也比较好,文化融合的基础较好但是起步迟,随着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步伐加快,文化的融合问题将更加突出。从长三角地区文化融合的推力和拉力分析区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再推导出文化融合的内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融合提出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也被提上日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已有三十多年的实践,2018年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共同签署的《推进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2018年行动计划》表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长三角地区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从目前的旅游一体化发展状况看,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核心仍是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是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高铁的发展对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新常态下,长三角旅游一体化面临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配套支持力度不够、公共服务标准未完全统一。江苏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应分区域、分阶段地推进一体化进程,完善硬件交通网络和软件配套设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统一、标准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上海综合交通发展面临多元挑战,包括"两个中心"建设对上海综合交通的发展要求、长三角核心城市打造对上海综合交通的发展要求、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对上海综合交通的发展要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对上海综合交通的发展要求。为此,上海综合交通未来发展必须考虑对外交通、城乡交通、城市交通等多种出行需求,以使特大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程咨询》2008,(8):48-48
长三角地区在“十一五”期间,将结合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6大城市中建成1—3个一级换乘枢纽。初步实现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换乘,并相应布局公路客运枢纽和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与之实现合理接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的分类管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调整。新近出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将会给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包括城镇体系布局与人口流动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长三角的产业龙头引领作用,强化资源优化配置和实施产业分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集约型城市,构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