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冰棍儿     
李舍 《饮食科学》2007,(10):42-42
每年夏天我都要给儿子买上几次冷饮。其实说冷饮是买给儿子的,有点不公平,因为儿子没有我吃得多。每次冷饮买回家,我就以母亲的权威给儿子做好了种种规定:每周只能吃两根:运动后不许吃;饭前饭后不许吃。儿子虽然不情愿,但又不得不执行。而我却常常背着儿子偷偷吃上一根。想起我小时候常嘟起嘴抱怨:“当妈妈真好,想干吗干吗。”不知因为吃不到冷饮而撅着嘴的儿子,有没有我当年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我刚来上海时候,所有的中国菜都不能吃,连味道也不想闻,感到吃什么东西都不对我的胃口,只能在家吃自己做的菜。有一次,邻居的一位朋友到我家。他说:“你每次就这样吃饭吗?”  相似文献   

3.
幽默7则     
《饮食科学》2001,(6):43-43
我要赢者 一次,有一位客人进入餐馆,他点菜要一只两磅重的龙虾。“服务员,”他指着端上来的菜说,“这只龙虾怎么会只有一只爪?” “对不起,先生,”服务员回答说,“因为有时龙虾在水槽里会打架。” “这样的话,”顾客说,“把打赢的那只给我拿来吧。” 绅士风度 我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每次有好吃的,两人争抢激烈。女儿年幼抢不到手,常常哭哭啼啼。 一天,小姨子送来一块大蛋糕,为使他俩都高兴,我对儿子说:“吃东西要有绅士风度。”看着儿子不解的样子,我又解释道:”就是将蛋糕切成两片,大的一片给妹妹吃。” 儿子点点头,…  相似文献   

4.
四川人吃辣是出了名的,那刻骨铭心的辣,酣畅淋漓的辣,往往让不吃辣的外省人一见就发怵。我刚当兵来四川时,就被吓得几乎不敢吃菜。尽管我们的炊事班长发誓说菜中没放辣椒,连里的老兵也出来作证,说菜里吃不出一点辣味,可是我们几个从北京来的新兵还是被辣得呲牙咧嘴。二十多年以后,我早已从一个北京人演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四川人,而与当年同样的事却被我的外甥遇到了。外甥从北京来,事先在电话里说千万别给他吃辣椒,为此我特意叮嘱保姆周姐:“外甥在成都期间尽量别做带辣椒的菜。”周姐满口答应道:“莫得问题。”临到我带着儿子到…  相似文献   

5.
猿叟  大侠 《食品与生活》2014,(10):36-37
小宁波林振对我说:“有一位朋友说跟您很熟悉。”我问:“谁呀?”林振说:“江礼斌囊兑是您阿弟。”我不由得笑起来:“对呀,这是我本家老弟,从厨多年了。” 学做无锡肉排 1987年,虚龄16岁的江礼斌入风光烹校(后并入杨浦区职校)学习,1990年在丝绸之路大饭店入行,师从粤菜摇篮顺德的大厨陈荣、梁九。又向和平饭店顾德龙、周瑞良(萧良初系)两师傅学本帮。在筹建初期的实验餐厅工作时,他对新加坡籍的无锡师傅周师傅一夜可摆12个花式冷盆十分佩服。周师傅所做无锡肉排,别人都无法超越。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形容海外华人为“假洋鬼子”。我们家三人中有两个“假墨西哥人”。嫁了个苏格兰血统的美国老公,始终以为他爱吃美国食品。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和对门的墨西哥人家成为朋友以后,我才发现老公和儿子是一个模式,最好天天吃墨西哥饭菜。我说老公是隐藏得很深的民族敌人,他根本听不懂。我说儿子是小小卖国贼,他也听不懂。结果倒是我这个中国人成了他们的俘虏,投降以后心不甘情不愿地为他们俩做墨西哥菜。  相似文献   

7.
色彩斑斓     
来我家吃饭的客人。第一次也许还很客气;第二次就开始自组美食团了。通常由某一位能干MM给各方人士打电话。确定了人数和时间,通知我做饭;到了第三次,便开始点菜了。“想吃你做的鸡啊”、“炒一个不要太辣的肉吧”。  相似文献   

8.
妈妈的味道     
上学的时候我住校,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离开家的那段日子,除了想念父母,我更想念妈妈做的那些好吃的。有了儿子以后,要把“妈妈的味道”留在儿子心中的想法日益强烈,我经常会根据孩子的口味,  相似文献   

9.
现在上海的大酒楼越来越多,但在我看来,好吃且耐吃的地方却并不多。有一次和晨练的朋友在一起吃饭,其中一位说:“现在吃饭不能光盯着一个地方,因为往往是第一次去吃还觉得味道蛮好,第二次去依然上口,但再也提不起劲去第三次了。”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有些酒楼的厨师翻来覆去就是做那么一些菜,  相似文献   

10.
《上海调味品》2006,(9):7-7
漫长而悠闲的暑假过去了,小家伙依旧恋恋不舍.心也玩野了.生活秩序也乱了。我一边帮忙张罗开学的文具书本,一边还不忘关照:“儿子,暑假可没额外加作业啊,让你逍遥了两个月,明天开学拉.可得用功了.”小家伙勾着我的脖子,俏皮地说:“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晚上给我做些好吃的吧!”呵呵,这可难不倒我,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我的厨艺还是太有长进的。  相似文献   

11.
说起来很有意思,自小到大我家掌勺做饭的不是身为家庭主妇的母亲,而是高大清瘦的父亲。父亲似乎对烹任总是乐此不疲,他那满满一书架菜谱,就成了一家人饱享口福、其乐融融的源泉。在异地读大学期间,每年只有寒暑假才可以回家,每年也只有在那两个月里,我才能吃上父亲做的拿手好菜.在门岁之前,我从没离开过家,从没住过集体宿舍,更没在食堂打过饭、吃过饭。记得第一次到学生食堂吃饭,我面对着那一大把五颜六色的饭菜票,都搞不清到底该用哪张,更不知道菜还可以打“半份”,结果只吃二两米饭的我,足足打了两大盆麻婆豆腐、辣得我直…  相似文献   

12.
凉虾     
高勇 《饮食科学》2010,(6):35-35
连续几日的太阳,使气温骤升了不少,5岁的儿子开始嚷着要奶奶给做冰激凌吃。母亲怕天气生暖还寒,小孙儿吃坏了肚子,心疼地说:“宇儿,这才什么时候啊,就吃那冰得厉害的东西。”“不嘛,奶奶,我要吃,隔壁陈天浩的妈妈今天都给做了。”儿子任性地要他奶奶给他做。  相似文献   

13.
诸军 《饮食科学》2004,(11):63-63
儿子一岁前因肠梗阻做了一次腹部手术,出院时.医生让我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说术后易发生肠粘连.吃得太多、激烈运动都不行。我牢牢记在心里.从此以后.我对儿子格外地小心翼翼,不敢让他吃得太饱.总是将一顿饭拆成几顿吃。饭后,也不敢让他四处乱跑,将他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很快,儿子原来胖胖嘟嘟的小脸变成了瓜子形。别人家的孩子半岁就开始添辅助食品,而我连鸡蛋黄都不敢给  相似文献   

14.
芝麻豆腐这是一道看“似”豆腐,又“不是”豆腐的甜品菜。为什么说“似”又“不是”呢,就以“杏仁豆腐”为例,你能说它不是“豆腐”?然而,就因为它色白质嫩近似“豆腐”,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之为“豆腐”了。但是,我做的“芝麻豆腐”却是别有风味,菜品上桌,外表灰黑,其貌不场,初看让人不敢”恭维”,入口一尝,竟然还外酥内嫩,口感尚佳。这道菜我采用豆浆为主料,成菜表面虽“黑”却质地白嫩,胜过豆腐一筹。这道创新甜品菜问世以来,颇受顾客喜爱。现将制法记述于后,以飨读者。原料;豆浆2500克鸡蛋清10个炼乳200k白糖800k黑之…  相似文献   

15.
信箱     
《中外食品工业》2012,(2):12-13
编辑们:你们好! 快过年时收到了你们的杂志,正需要想一想过年时吃什么呢,给家人做一些平时不太常做,口味又新鲜的菜。贝太杂志里天南地北、中西菜肴都有,我仔细翻了一遍,发现了好几个好吃又不太难做的菜,如酸浆辣子炒牛肚。我原本就爱吃牛肚,这种做法还没尝试过。酸浆我们这里没有,  相似文献   

16.
现实生活中,经常听见一些老人家在教训后辈的时候,用上一句:“我吃过的盐可是比你吃过的米还要多!”不过对于仅20出头的我来说,肯定没资格说自己吃过多少米,尝过多少菜,可是就有那么一道菜让我不得不说.这就是妈妈做的苏式红烧肉。苏菜以清淡、甜香著称,似乎不太符合四川人一贯的口味嗜好,但对我而言.这道苏式红烧肉又是别的什么都取代不了的至味,  相似文献   

17.
忘年交王晓东,河南濮阳人士。6年前,来沪开出"掌柜的店"。我去吃过他的"手撕烧鸡"、"地上驴肉"(疑似龙肉)、"特色菠菜卷"以及"俺家鱼能吃羊"(鱼羊"鲜")、"油泼面当菜来卖"后,心中不由一动,问这位比我儿子还年轻的80后企业家:"还打算开几家?"晓东说:"打算看一看,学一学,再开就要上一个台阶。"河南菜即豫菜,其精髓就是一个"中"字及一个"和"字。不太甜,不  相似文献   

18.
青衫 《饮食科学》2008,(12):43-43
婆婆想儿子了,要从大连过来小住,老公兴奋得两眼发亮:等妈来就好了,再也不用吃你做的“减肥大餐”了,想想都高兴!我也不示弱:能吃上我做的“减肥大餐”,说明你有福气,一般人想吃还没机会呢.你偷着乐吧!  相似文献   

19.
吃火鸡     
这些天住在西雅图东部的苹果之乡,结识很多新朋友。这个城市几乎没有华人,到了感恩节竟然找不到人吃中国菜。我对索妮说:“不是说好了我从西雅图回来开中国餐派对的吗?我买了一车的中国菜过来,怎么都哑了呢?”索妮来自菲律宾,嫁过来三十多年了。她说:“你还不明白啊,  相似文献   

20.
我们家现有六个人吃饭,儿子、儿媳、女儿、孙女、老两口。这六张嘴巴,每天要吃多少粮、多少菜呀!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要念好一日三餐的饮食经,确非容易。 我老伴是念这本经的主角,她没有进过“佛门”,但“经”还念得不错。从计划盘算到采购烹调几乎全是她一人操持。家有贤妻,我什么也不用管。儿女们说:“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