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速数字存储示波器前端电路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样速率是数字存储示波器的瓶颈,它制约着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在分析时间交叉采样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低速电路实现高速采样的设计思路.具体介绍了示波器的信号调理电路和高速并行ADC系统的基本原理,并详细分析了各部分硬件电路.该电路系统不仅性能好、成本低,而且采用此电路的示波器已投人生产,产品符合要求、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虚拟数字存储示波器的设计原理与实现.该示波器是以高速数据采集技术为基础.具有示波和数据采集的功能.底层硬件由预处理电路、AD转换器、时钟发生器和集成于FPGA芯片的SDRAM控制器、逻辑控制器、接口控制器组成,通过PXI总线与PC机主板连接,顶层软件有NI公司生产的Labwindows/CVI测控软件实现.设计采用了128MB同步动态存储器,存储容量大、成本低、速度快,可广泛用于高速、大容量数据采集、示波的场合.  相似文献   

3.
针对示波器只有一个时基的现状,设计了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双时基触发系统.简要介绍了数字存储示波器中时基和触发系统的概念、双时基的意义和实现双时基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双时基系统的模块结构、双时基在延迟触发方式和组合事件方式下工作的具体流程,最后总结了串并行两种方式的优缺点.该设计使得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应用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4.
高存储深度是高端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发展方向之一,应用DDR2存储器能够提高数字示波器的存储深度。本文中,设计并实现了采角IGbitDDR2的最大存储深度为256MB的深存储系统,作者介绍了利用MIG软件工具在Xilinx的Spartan一6系列FPGA中实现DDR2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详细叙述了其基本原理并给出了硬件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UCOS和UCGUI的嵌入式数字示波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宝国  宋爱国 《测控技术》2007,26(7):7-8,28
提出了一种基于UCOS和UCGUI的数字存储示波器的软件时序逻辑状态机实现技术,硬件上采用FPGA ARM的结构,充分利用FPGA在逻辑控制、高速信号采集方面的优势,以及ARM核心在LCD波形刷新、人机接口以及通信协议处理的灵活性,在提高系统整体性能和可靠性的同时简化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数字存储示波器领域的技术还不成熟,数字存储示波器研发正处在发展阶段,因此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程序设计自主研制数字存储示波器成为必要。该文所指的示波器主要利用嵌入式微处理器技术、EDA技术、平板显示技术,介绍基于ARM9平台的100MHz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利用数字存储示波器和脉冲码型发送器校准ARINC429总线仿真器的发送器和接收器的电气特性和通信规约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直接由D/A转换器构成的硬件乘法器及其在单片机数字存储示波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福禄克公司旗下自动测试软件平台MET/CAL是一款集资产管理、编辑校准程序及运行校准程序于一体的功能强大的自动化测试平台,为了充分应用该平台、编制符合实验室要求及操作步骤的示波器自动测试程序,开发了基于MET/CAL的数字示波器的自动校准系统。主要介绍了MET/CAL平台以及功能选择代码(Functional Select Code, FSC),阐述了系统硬件的搭建与构成以及系统软件的开发要点,软件部分重点介绍了仪器识别模块、系统设置模块、测试项目选择模块、校准过程模块的编制和实现方法。最终通过自动测试结果与手动测试结果的比对验证了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证明该系统完全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USB总线技术在数字存储示波器中的开发方法,包括硬件设计、固件设计、USB设备驱动程序设计和应用程序设计。通过USB总线接口可以实现数字存储示波器与计算机之间快速、可靠的通信,能够完成波形、示波器界面和测量参数的传输。  相似文献   

11.
人体测量学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有着很长发展历史的人体比例理论中就包含了现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尽管其还不够系统完整,但至少说明了在艺术创作中诞生的人体比例理论对现代人体测量学的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完善发展,为现代人体测量学的系统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在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建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利用灰色模型的指数特性,建立预测长江水质的GM(1,1)的改进模型。根据数据的周期波动特性,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残差序列周期修正GM(1,1)模型,用复合残差来修正预报数据,提高了数据预报的准确程度和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Even though using the hand as a hammer causes injury, the practice continues, and may be increasing, in industry and in jobs that require intensive manual labor. This was an exploratory study aimed at measu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orces of strikes, the relative angles of strikes, and/or the number of strikes (up to 3) with the perception of severity of strikes when using the base of the palm of the hand. Eight subjects struck a metal force plate with the base of the palm of the hand at three levels of force, three levels of angle with respect to the surface of a force plate, and with three different numbers of times in a trial. Subjects were then asked to give a psychophysical rating after each trial. The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the severity of each impact and force-time curves were recorded. From each force-time curve, peak force, maximum acceleration of force application, and the area of the force curve from initiation to peak were determined. Sixteen ANOVA models were analyzed.  相似文献   

14.
为了能够解决学生网络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引入VMware,从而在单机上实现虚拟网络实验平台,提高网络实验教学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能够解决学生网络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引入VMware,从而在单机上实现虚拟网络实验平台,提高网络实验教学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用JSP实现基于中值排序基数法的BBS树状结构,给出数据结构的设计以及具体的算法实现。  相似文献   

17.
视觉图像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主题与规定,而基于图像要素及其关系以及意义的聚集,图像自身的存在成为了游戏的存在。但是,当下世界里视觉图像的游戏是不完善的,总有着遮蔽和欠缺。只有在对视觉游戏的边界进行区分的基础上,视觉图像所被遮蔽的本性才得以敞开。  相似文献   

18.
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品,显示着古代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其苦心经营的屋顶建构更是彰显了宫殿壮丽的威严和飞动的气势。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发展,正确地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设计具有中国文化的建筑迫在眉睫。本文将从紫荆城屋顶的造型和色彩两方面探析紫禁城的屋顶文化。  相似文献   

19.
归纳总结了计算机用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多种代表性的电脑软硬件故障和问题及解决方法。各种故障问题类型和故障排除思维习惯来编排,具体包括开关机故障、死机故障、显示故障、声音故障、存储设备故障、CPU故障、内存故障、主板故障。在碰到电脑故障时,能快速判断和解决一些有规律可循的常见故障,以及如何维护电脑、如何避免电脑故障。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questions the ability of current university systems to respond appropriately to the complex demands of an Information Economy. It argues that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eative subjects and technology require new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universities per se. In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drawn to the growing involvement of the private sector in higher education. It is argued that it may not be appropriate to think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 in terms of current public sector and quasi public sector institutions, but rather in terms of an emporium, based on a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 and with the `University' as we now understand it occupying the functions of licensing, quality assurance and cultural custodianship. Accepted: 25 June 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