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彭奕华 《规划师》2012,(B03):15-19
生态社区是崇明岛陈家镇近期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层面的思考与实践是项目推动的主要动力。崇明岛国际实验生态社区规划设计在重点区块的功能结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等方面遵守上位规划所制定的标准基础上,根据功能复合理念,整合空间体系,分类和控制生态型道路交通体系,打造具备生态功能的社区界面,营造滨水空间,并依照"吻合、优化、调整"三个不同程度的措施来控制整个社区的空间风貌,形成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生态社区。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6,(7)
低碳生态社区是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中国城市低碳生态社区空间形态评价研究定性多、定量少,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单一,指标可获得性低。本文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体系,通过定量的系统分析模型增强其可操作性,并以西安典型社区为例,初步探讨低碳生态社区空间形态评价体系的应用,提出微观层面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3.
台湾省生态社区的实施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设计是缓解环境危机的主要规划方法,生态国家、生态城市和生态社区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生态设计的基础上。中国台湾省的社区建设目前还缺乏关注环境的生态学研究,要推进生态社区、可持续社区和生态村落的建设,必须将法制和系统资源进行整合。本研究针对如何推进台湾省生态社区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在界定生态社区的概念及描述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生态社区建设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4.
生态设计是缓解环境危机的主要规划方法,生态国家、生态城市和生态社区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生态设计的基础上。中国台湾省的社区建设目前还缺乏关注环境的生态学研究,要推进生态社区、可持续社区和生态村落的建设,必须将法制和系统资源进行整合。本研究针对如何推进台湾省生态社区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在界定生态社区的概念及描述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生态社区建设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建设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社区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单元,其核心内容是社区生态关系的整合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强调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等要素的有机融合.采取文献分析,公众调查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一套城市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该指标体系为引导,提出从规划、设计、建造到建成后的管理、运菅、维护各阶段的生态社区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媛  赵磊 《山西建筑》2014,(31):39-41
对传统模式下城市社区存在的环境、交通、配套及功能结构、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新型生态社区环境建设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指出生态社区必须朝着更加宜居、便利、自然、生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生态社区评价研究定性多、定量少,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单一,指标可获得性低.本研究提出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侧重点的多空间评价体系,增强其可操作性.多空间评价体系包括:宏观层面,通过关键的、可获得性高的指标整体评价城市社区的生态性,找到生态得分低的问题地区;微观层面,构建更深入全面、技术性强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重点社区,制定社区生态性改造策略.最后以广州为例,初步探讨多空间评价体系的应用,重点在宏观层面社区的生态性评价,发现得分低于平均水平的社区集中在城市外图层,并对未来微观层面社区评价和规划提出建议.研究对完善生态社区评价体系具有理论意义,对推进生态社区评价的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内生态社区建设困境和海绵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使得生态社区结合LID理念势在必行。在综合考虑LID设施布局和雨水径流组织的基础上,以保证生态社区雨水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目标,结合LID理念的生态社区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用地布局遵循自然条件,合理组织雨水径流;道路系统加强雨水的传输功能,并通过合理的道路结构减少不透水地表面积;绿地采用分散的布局模式,分层级进行LID设计。合理的空间形态既能够实现有效的雨水管理,又能够实现整个社区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社区的品质要求日渐提高,不再满足单一的健康生态式居住模式,多元化的社区建设模式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旅游生态社区是伴随经济的提升及旅游业的兴盛发展而来,其对于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文化多元化融合及改善旅游景区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出现生态社区建设与旅游业发展不协调、生态社区环境遭到破坏、旅游产业效果不佳等问题.以温州市平阳县围涂区旅游生态社区规划建设为例,研究旅游生态社区规划构建模式,以生态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对国内外生态社区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探索旅游生态社区构建模式,以期为我国旅游生态社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发展能力是评判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因此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当前城市规划学科亟待解决的课题。采用文献研究与综合分析方法,以儿童友好城市(CFC)理论为支撑,在总结国内外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导向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儿童行为心理学出发,就儿童的认知发展、行为特征、社会关系等问题探讨儿童的公共空间需求,构建儿童友好的空间增效机制与生态社区公共空间建设要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儿童友好导向公共空间的设计为例,提出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技术体系,从"生态性—适用性—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总结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模式,探索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云浮市教育园区位于云城区西南端,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环境优势。规划通过对地形地貌、景观、用地条件等进行分析,在尊重地方传统聚落及自然环境形态的基础上,打造山城互溶、组团布局的生态学府;通过建设开发控制、城市设计等控制策略对园区建设加以引导,构建一核三廊四轴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一心一轴多级渗透的景观空间结构和一环两翼四片的道路结构体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综合型教育园区。  相似文献   

12.
卞晓俊  姚海容 《规划师》2012,28(Z1):28-31
随着我国海外建筑市场的扩展,我国特色建筑文化影响面逐渐延伸。印度VEDANTA TOWNSHIP住区规划在合理划分住区功能区的基础上,以满足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及人文风俗为规划总框架,加以我国传统建设形式,如四合院形式使住区组团式分布而利于分期开发,体现秩序感;江南园林形式增加住区景观层次感,与印度神庙的合理搭配满足住民的信仰需求等;针对住区居民交往需求,构建交流空间网络。这一规划设计手法将该住区建设成具有中印"龙象之合"特色的舒适园区,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特色建筑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重庆双福新城的规划实践中,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设计价值趋向,引入生态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在设计思维、设计理论和方法上系统体现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在空间格局、土地利用、交通体系、生态社区、开敞空间、产业布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生态化技术对策,将生态的理念贯彻到总体城市设计中,展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城。  相似文献   

14.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兼顾资源的保护、开发与配置,注重基础性、约束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平衡,在协调保护和发展之间保持刚性与弹性的平衡。"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统一划定和管控是国家自然资源部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抓手,开展覆盖全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即"双评价")则是"三条控制线"划定的技术基础。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学术和实践层面分析现行"双评价"在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语境下面临的约束作用不强、指标体系不科学等问题。学术界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业已达成新的共识-在新语境下实现从总量调控向空间约束指引转变,更加注重引导形成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因此,文章进一步聚焦地域特色的"双评价"概念内涵、指标体系、划定方法和传导机制等关键问题,将深化基础研究、固化技术流程、优化技术方法等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5.
阐述“两规融合”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空间治理能力、满足上海城市发展转型现实需求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总结上海“两规合一”成效与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上海新一轮“两规融合”工作在创新规划编制内容、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优化空间规划体系等方面的基本做法.按照国家“多规合一”工作要求,借鉴国内外城市、地区的空间管制分区划示经验,提出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四线”为基本框架的国土空间管控体系,阐述“四线”概念内涵和划示规划原则,介绍基于生态基底硬约束和空间战略导向的“四线”划示技术路线和划示方案.最后对构建统筹协调的管理体系、制定精细化管控政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机制等方面的新变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自然保护地乡村社区是影响自然保护成效的重要因素,其性质是特殊保护目标下的人文生态综合体.自然保护地乡村社区规划包含了比一般"村庄规划"更广义的构架,涉及社区的自然保护地规划、空间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3类.三者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乡村社区,但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和联系,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为各类自然保护地乡...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双评价"工作日益受到党中央和国家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文章从"双评价"工作开展宏观背景入手,总结了青岛市在参与"双评价"试评价工作阶段中的工作保障机制、评价技术方法、评价成果应用以及陆海评价协调的技术特色和实践经验,并进一步思考市级"双评价"在结果公平性、传导协同性和陆海统筹评价可操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注重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和地方特色来进一步优化评价的技术逻辑,提高评价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国家层面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科学有序地统筹布局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双评价"工作的不断推进,其面临的问题也逐步浮现。为更好地支撑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必要对现有的"双评价"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与再认识。文章从国家层面对国土空间"双评价"工作要求入手,通过梳理和总结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技术优化和政策配套角度探讨"双评价"工作优化路径,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方案名为“通往自然的轴线”,这条贯穿北京的轴线将自然消融于山水之间。在对传统叠山理水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专家的意见,依势就形,对空间进行巧妙的布局,构造出高低有致、具有浓郁中国园林特色的生态山水园林。  相似文献   

20.
营造富有"森林"氛围、生态健全的山林公园,通过山林公园开敞的绿色空间、绿丘及水岛系列向中心区渗透,使奥林匹克公园形成绿色的有机整体;以中轴景观路作为城市文脉象征,贯穿中心区、形成空间序列的绿色中枢;通过节点广场集中表现奥运精神,注重人的尺度以形成广泛参与、激情共享的奥运氛围.建立历史遗存走廊,延续场址文脉,作为城市文脉的丰富与补充,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