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吉勇 《规划师》2013,29(4):21-26
中国城镇化处于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同步演进阶段,部分地区和城市从数字上已经实现高度或全部城镇化,但在效益和结构上依然需要通过深度城镇化进行提高与优化。研究首先以人性视角分析深圳深度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原村民、城市夹心层三种人群的变化趋势及城镇化需求特征;其次以城市视角探讨在这种进程中城市的本质及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并剖析不同人群城市化需求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的供需关系;最后提出深度城镇化时期的深圳规划需要在规划理论、存量管理、公共产品供给及制度设计上进行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2.
银川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的大幅度改善,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城市化水平与人居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对银川市2002~2008年城市化与人居环境方面的实证资料分析,建立银川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协调度模型对银川市城市化水平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8年银川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两大系统基本上处于和谐协调发展状态,但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矛盾,对此提出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道路通行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组团式城市也没有逃离交通拥堵的困局.研究首先从公共经济学视角出发,将组团式城市交通拥堵现状作为背景,以典型城市重庆市的交通拥堵为重点,找到其面临的问题,其次在公共产品、外部性等公共经济学理论支持下,根据出现的问题分析背后深层次...  相似文献   

4.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 毒(COVID-19)席卷全球,给全球带来了巨大 冲击,不仅严重危及民众的身心健康,也阻碍了 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现代城市公共健康 系统与预防突发公共事件机制的诸多不完善之 处暴露无遗。各国的应对策略显示出不同经济、 社会、文化下人居环境的现实问题,人居环境 建设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再次引起关注。本文回 顾了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居环境与健康的研究历 程,综合国内外关于健康城市的研究框架、方法 与理论,以我国人居环境科学为核心,提出“健 康人居环境”研究初步框架,综合考虑规划、建 筑、风景园林三大学科与公共健康领域,探索健 康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从物质环境、非 物质环境与健康人群三个角度阐述了人居环境 与公共健康的关系,希望能为提高人居环境建 设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付强 《建筑与环境》2009,3(2):111-113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在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文章对环境友好型社会下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进行一些探讨,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指标。  相似文献   

6.
周凤 《中华民居》2012,(12):26-27
面对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城市化的思考,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角度,解析了城市居住区生活环境的营造,转变人居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7.
关于城市规划科学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兴华 《城市规划》2003,27(6):25-29
从理论上揭示了城市规划学科研究对象的矛盾 ,论述了城市规划作为科学的综合性质 ,讨论了城市规划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探讨复杂性科学和整体思维对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 ,指出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的应用 ,城市规划的科学化要为“人居环境变迁过程中的人为干预现象”提供解释和规范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的改善,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今我国快速城市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两百年所走过的进程,牺牲了时间,造成了空间上的紊乱,新城区千篇一律,文化的断裂,都导致人居环境建设的不和谐。新城区的建设必将会是今后城市建设的重点,城市的发展也必须考虑新城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新城区人居环境建设进行研究,寻求生态城市等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等新的发展环境下进行新城区的人居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也在随之产生根本变化,并形成一种被称为“后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城市空间概念。文章在简要回顾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所具有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景园林作为构建人居环境的重要学科,在建立城乡空间公共安全体系,促进居民卫生健康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以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发展统一性入题,探索风景园林学科在促进公共健康中的支撑内容和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对现阶段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和健康风险新形势进行了分析,明确风景园林作为可提供高质量公共健康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其次探析风景园林在促进公共健康中的空间与政策、要素与行为、景观与情感3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讨论风景园林在主动响应城市公共健康和应对城市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供给、防控、调适三大响应对策;最后,对风景园林支撑公共健康提出了丰富学科理论、完善绿地供给以及革新技术手段3个维度的建设意见。希冀为营造健康宜居的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专业支撑。  相似文献   

11.
从城市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讨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3个基本问题。在发展目标方面,逐一讨论了人口进城与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关系;在实施挑战方面,深入讨论了人口进城落户的规模、结构、效率、质量问题;在研究策略方面,指出中国新型城镇化需要运用回溯比对型方法在愿景与现状之间发现有效的通道和工作空间。  相似文献   

12.
席宇 《住宅产业》2020,(3):39-41
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下,相应地提高了人们生活品质,而我国消费结构及商业产业结构也面临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但能使空间与大众间的交流增强,同时也能实现环境风貌的优化、空间活力的激发,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城市将自身地域特色对外展示时,几乎都是将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作为主要载体,本文围绕中小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展开研究,期望能为和谐美丽的城市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军 《城市规划》2006,30(1):67-72
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监管、政绩考核、城市财政、土地使用制度对城市政府执政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城市政府的执政行为与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借助城市化扩大内需、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市集约化发展的初衷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使城市倾向于集聚生产,城市的人口集聚功能相对弱化,从而在制度层面上造成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建议通过科学的政绩考核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监管、城市用地、财政收支制度使政府平等对待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功能,使城市政府有动力、有能力、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这样才能合理降低城市化门槛,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城市的集约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设施是城镇整体生活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代表,同时也是城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居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公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研究成为焦点,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较密集的区域,而相对于布局松散、规模偏小的内蒙古草原城镇少有涉猎。本文以内蒙古草原城镇为研究对象,探索均等化视角下内蒙古草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宜性规划布局,为草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二元土地制度与双轨城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1%增长到2016年的57.35%,年均增长3.03%.在二元土地制度下,中国的城市化呈现明显的双轨特征:一条轨道是政府依靠强制低价征收和土地一级市场垄断主导的城市化,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本来源和公共品提供,也导致城市蔓延、效率低下、结构失衡、政府财政和银行金融风险;另一轨道是农民自发在“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聚集的城市化,农民集体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也造成法外之地蔓延、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不足、外地人与本地人的权利不平等、以及治安事件集中发生等城市治理问题.分析了中国二元制度导致双轨城市化的机制,政府主导城市化和农民自发城市化的特征和问题,提出了改革土地制度实现城市化并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居民从农村地区不断地涌入城市。这种现象导致了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压力,并影响到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分配问题。新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规划布局正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英国的历史中,英国政府同样曾经遭遇过中国如今面临的问题。在应对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紧张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大背景下,英国产生了花园城市理论以及其后的英国新城运动。文章基于花园城市理论和城市化理论,对于英国新城的规划进行研究并试图探索其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城市中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自然或人为的外部空间。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强,通过城市设计的6个维度,探讨公共空间的定义、历史、演变、发展和设计运用的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公共空间面临总量不足、布局不佳和可持续性差的严峻形式,这与我国城市土地财政现象、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等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兼有购物消费和公共休闲功能的新型空间——商业公共空间,并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空间类型、经济属性、市民消费行为特征和空间资源配置的角度,结合空间生产和新城市主义功能复合理论,对该类空间的界定、形成和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解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困境,能够通过空间收益的经济关系提高市民群体的社会地位,使城市空间更好的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和乡村的划分以及城乡人口的统计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对于我国城镇化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城市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预测、空间布局安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一直以来统计部门都是以"城乡行政地域"和(或)"城乡实体地域"为基础来划分城乡(人口),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划分标准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实际上城镇化本身的内涵非常广泛,除了空间上的城镇化转变,还包括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转变,这在城乡(人口)划分上应该给予重视,以顺应转型时期城镇化发展的诉求。考虑到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双重性特点,以及居委会和村委会在人口构成、职能、土地权属、行政关系和人口职业等方面的城乡差异特征,建议固化城乡(人口)划分标准,以"居委会和村委会所辖地域(常住人口)"作为划分依据,这样今后不需要频繁改动城乡划分口径,需要做的只是改进居委会的设置程序和标准,完善"村改居"相关的农村集体经济资产处置、农村优惠政策延续和村(居)民社会福利以及土地权属转变等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新的简易城乡(人口)划分标准也有利于真实反映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化数量的提升和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Cities》2005,22(1):3-13
Since the 1960s, Singapore has continually built high-rise buildings to house its growing population. While many other developing cities are faced with a housing shortage, the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Singapore resident population is living in and owning accommodation in high-rise buildings. Drawing on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public housing families in their homes, this paper seeks to discuss and provide a perspective of the Singapore residents’ attitude to high-rise living. Although the discussion is focused on the Singapore resident perspective, high-rise living experience is not unique to Singapore. If international building and urbanization trends are any indication, more and more urban residents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live in high-rise housing. A widening number of cities, including London, are building 50-story housing as the latest answer to their country’s housing shortages. Given the extensive high-rise living in Singapore,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stand to offer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o cities considering high-rise hou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