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底部框架多层砌体房屋在不同烈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研究了在底部框架内增设消能外包混凝土无粘结钢支撑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对增设消能支撑加固方案和增设抗震墙加固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底层框架砌体房屋的底层增设消能支撑可显著降低底层框架的最大层间位移,控制结构的塑性损伤,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增设消能支撑加固方案与增设抗震墙加固方案相比,结构加固更合理、更易实施。  相似文献   

2.
在抗震鉴定结果不满足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要求的既有建筑中,采用消能减震效果明显的粘滞阻尼器进行抗震加固,可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以绵阳某中学学生公寓抗震加固为例,增设粘滞阻尼器后,按时程分析法进行减震效果分析,对比加固前后结构的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角,结果表明在抗震加固工程中,采用粘滞阻尼器减震方案能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3.
王晓雷 《山西建筑》2014,(19):43-44
以汶川地震后重灾区一学校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利用消能减震技术,对消能减震加固方案进行了设计,以提高其抗震安全性,使之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为今后类似的建筑结构加固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总结一幢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加固改造设计的基础上,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加固方案进行评价,对基于性能(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在保护建筑抗震加固设计中的运用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粘滞阻尼器在某工程结构抗震加固设计中的应用和分析。利用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原理,较好地减小了结构的地震响应,避免了常规加固方案对新建建筑主体结构构件由于抗震等级提高而带来的大面积的补强、加固。  相似文献   

6.
以一实际砌体结构为研究对象,根据前期结构检测及可靠性评估,该目标砌体结构综合抗震能力不能满足抗震鉴定要求,需采取适当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本文以结构层间位移角为具体性能指标,以隔震技术为具体加固方法,通过结构动力时程分析,用结构加固前后的楼层加速度、楼层剪力、地震输入能量分配等指标评价了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加固措施能有效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达到具体的抗震设防目标。此分析方法为我国大量高龄服役、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而短期内又继续存在的旧有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加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吴清  刘湘  许锦燕  江波 《建筑结构》2020,50(12):121-124
对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时,抗震加固方案的选型非常重要。针对某砌体抗震加固工程实例,进行了板墙加固、面层加固和混合加固三种方案的分析,并对比了板墙加固和混合加固两种方案的工程量。结果表明,混合加固能将平面不规则的砌体结构改变为平面规则的结构;采用该加固方法不仅能有效减小结构偏心,同时可以满足结构抗震承载力要求,而且施工造价低。同时分析了砌体结构鉴定加固软件计算的适用性。所提出的加固设计思路对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方案选型及计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在役砖混结构小学教学楼的破坏特点,参照相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外加捆绑式构造柱、增设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以及楼板端部设置角钢的加固方法对其进行抗震加固设计。通过对加固方案进行系统计算分析,该加固方案能有效增强结构的整体性,提高其综合抗震能力,延长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对已有建筑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对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采取适当的加固改造措施,可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以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为背景工程,简要介绍大跨公共建筑的抗震性能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方法。首先,针对不同建筑的结构特点,采用适当的检测手段,并结合理论分析,对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其抗震性能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地加固方案,对加固后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强度和变形计算。针对五台山体育馆存在的问题,提出设置消能支撑的加固方案,分析表明,消能支撑可有效降低结构地震反应,保障原结构的地震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新颁布的我国建筑抗震规范中增加了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内容,文中介绍隔震、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房屋抗震加固中应用的新方法,提出当结构整体抗震能力不足时采用隔震改造法加固,部分楼层结构抗震能力不足时采用消能减震法加固的建筑抗震加固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砖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对砖砌体结构进行加固的新型抗震加固技术。为研究加固效果,进行了一栋两层足尺砖砌体房屋模型模拟地震作用的拟动力试验与拟静力试验研究。试验测试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在不同方向、不同量级拟动力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研究了在拟静力试验工况下的破坏形态和受力性能。结果表明,加固前设防烈度不足8度的砖砌体结构,加固后在相当于9度大震(620伽)的拟动力作用下基本处于弹性状态,且结构两个方向的抗剪承载力与房屋总重量之比分别达到1.24和1.41,抗震承载力显著提高。加固后结构的荷载-位移滞回环饱满,骨架曲线下降段平缓,表现出良好的耗能和变形能力。水平荷载卸除后,预应力筋对于房屋有明显的复位作用,有助于实现大震不倒。   相似文献   

12.
李珠  高峰  贺志军 《建筑节能》2011,39(12):71-73,80
结合我国既有建筑节能与抗震加固的现状,以及进行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的紧迫性与增层改造的必要性,并考虑到当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一体化投入资金大等问题,提出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及增层改造一体化改造方案;分析了一体化改造的优越性;介绍了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综合性能及其应用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及增层改造一体化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由株式会社日建设计的结构设计部工程师具体介绍了一些地震加固工程实例。由于日本是多地震国家,不仅在结构设计时要求建筑物在地震后易于加固,而且在结构加固时也要求加固得足以抵抗将来可能发生的更强烈的地震,以保证建筑物的耐久性能。在日本,抗震理论和技术年复一年地提高,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地震加固的方法—制振和隔震。实例1是采用含低屈服点钢材的吸能支撑(Energy Absorption Bracing,EAB)来进行地震加固的例子。该建筑建造于1970年,是一个64m高的型钢骨混凝土结构(Steel framed Re-inforced Concrete,SRC)。实例2是建于1920年的一所大学的小礼拜堂。这个2层的建筑高12.6m,由砖建成。在经过多方调查后,提出了三种方案来对其进行地震加固,最终选用了基底隔震技术来使得建筑上部的钢筋用量最小。实例3是一个国际儿童文献图书馆的改造工程,该图书馆成功地保留了原来建筑的历史价值,并且又增加了很多当代图书馆的新功能。在该工程中采用了基底隔震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以唐山市一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为例,分析了北方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效果.通过采集改造前后两个供暖季建筑的供热量,与住户室内逐时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利用能耗模拟软件DeST-h对建筑改造前后的能耗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外围护结构进行保温改造对于既有居住建筑具有直接的节能效果,并能提高住户室内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5.
郑晓卫 《建筑节能》2016,(5):101-104
介绍了上海某办公建筑基本概况和节能改造实施方案,对该建筑的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系统、照明采光及室内环境进行了测评,分析了节能改造前后的实际能耗数据和经济效益,评价了节能改造的效果,同时为我国既有办公建筑改造效果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建筑改造项目中引入中庭,已经成为建筑改造设计中一个较为常用的设计方式。但结合当今社会发展模式,如何真正做到建筑改造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相结合,往往是设计师们很少考虑到的。通过2013年台达杯建筑设计竞赛为例,对青岛市海慈医院B座的建筑改造项目进行CFD模拟分析,并最终提出满足建筑节能要求以及使用舒适度的中庭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指导思想,结合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以改造后能源消耗降低50%作为评价建筑节能改造方案是否达标的下限。以拉萨中学办公楼实际改造工程为例,介绍了主要建筑部分的节能改造措施。改造后,新的外窗全部改为双层玻璃窗;外墙保温材料选用岩棉板材料,提高了外墙的保温性能和防火性能。屋顶保温材料选用硬泡聚氨酯,以提高防水性能。此外,根据外墙的实际情况,特别注意了热桥部分的保温改造。改造后进行能耗计算,结果显示改造后的建筑全部达到节能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侯兴华  李健  何飞 《建筑节能》2016,(11):114-118
当前能源危机的情况日益加剧,环保节能理念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问题开始受到建筑设计师的关注。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降低能源浪费,提高建筑热舒适度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项目。在夏热冬冷地区,针对既有建筑物提出综合性节能改造技术方案,以某高校学生宿舍为实例进行节能改造分析,确定具体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novel simplified method for assessing seismic damage to low-rise reinforced concrete (RC) buildings by using the hazard curve of response spectral acceleration. Moreover, the occurrence of an earthquake is assumed to follow a Poisson process when analysing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a specified damage state in the remaining service life and expected losses induced by seismic damage. Then, a novel procedure for estimating lifetime costs and benefits of seismic retrofitting is proposed. In the case study, 16 practical design projects for seismic retrofitting of RC school buildings in Taipei are subjected to lifetime cost-benefit analysis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It can be found that not only lifetime cost-benefit ratios but also the financial return period for each dollar invested seismic retrofitting can be identified conveniently. Additionally, they ar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making decisions about whether to retrofit a building or n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