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循环流化床燃烧条件下煤的成灰磨耗特性是影响床内的流化特性和锅炉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利用静态燃烧然后冷态流化实验方法 ,可以得到给煤的成灰及磨耗参数并提出煤种的本征成灰概念 .在此基础上建立稳态的 CFBC冷态灰平衡模型来研究流化床内物料的粒径分布规律 .分析了流化风速、分离器效率和煤灰的磨耗系数对飞灰、排渣和床料的粒径分布的影响 . 相似文献
2.
3.
4.
阐述了三种灰在成因、化学成分、矿物组分、工程性能方面的重大差异及CFB脱硫灰资源化的原则、方向及问题。介绍了济二等煤矿利用CFB脱硫灰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洁净煤技术》2021,27(1)
沾污结渣是富氧燃烧锅炉运行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CO2和N2辐射传热和化学性质的差异,富氧锅炉内壁沾污结渣情况更加严重。近年来学者针对富氧情况下煤灰的沾污结渣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较为详实的结果,但仍缺乏富氧情况下基于煤灰内特征元素和气氛对于煤粉燃烧成灰的相关研究。选取煤粉结渣中的关键元素Ca、Na、Fe作为特征元素,选取特征元素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作为添加剂,选取灰成分以Al、Si为主的山西无烟煤作为试验煤样,定量研究富氧情况下特征元素对于煤粉高温成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特征元素含量较高时,相比较空气气氛,富氧气氛下煤粉的反应时长减少20~50 min,且随氧气浓度增大,煤粉反应时长逐渐增加;高Fe煤和高Na煤的灰熔融温度比基准煤降低了150℃左右,但Ca对于煤灰的变形温度影响不明显;富氧情况下,高Ca煤中随着氧气浓度升高,出现钙硅铝酸盐和莫来石晶相,随温度升高,钙长石等硅铝酸盐生成,Na、Fe等元素非晶相化加强;高Fe煤中Fe随着氧气浓度升高从氧化物向硅铝酸铁转变,随温度升高,顽火辉石与磁铁矿含量升高,钙铁硅氧化物含量先增加后减少;高Na煤得到的低氧煤灰Na主要以霞石成分存在,氧气浓度升高导致其逐渐转化形成硅酸钠盐;随温度升高,Na的形态会从稳定的酸式盐向硅酸钠盐或其他稳定非晶体转变。 相似文献
6.
7.
小龙潭褐煤灰熔融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优化流化床的工艺条件,研究了粒径大小、气氛、残炭含量对小龙潭褐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采用化学分析法和x射线衍射法(XRD)从煤灰化学组成和矿物质演变的角度分析引起灰熔点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灰熔点随颗粒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少是由煤灰中总碱量的变化引起的;测试气氛导致灰熔点差异是由于在弱还原气氛下方铁矿与钙长石反应生成了铁尖晶石、铁橄榄石等低熔点物质的缘故;残炭含量不同导致灰熔点的变化是因为Fe3C的生成、灰锥内局部还原性气氛以及残炭的“骨架”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酸洗脱钙和添加矿物质的方法,运用灰熔点测定仪研究了不同赋存形态的含钙矿物及含量对褐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钙在灰化过程中生成的氧化钙微晶比含钙矿物质生成的氧化钙颗粒更易于与其他矿物质作用形成玻璃体或钙长石、钙黄长石等低熔点共融物,从而导致褐煤灰熔点的下降.两种褐煤灰的灰熔点都随CaO含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在CaO含量为30%~35%时达到最低值.随着CaO含量的增加,霍林河煤灰在SiO2-Al2O3-CaO三元相图中由高熔点的莫来石区移动到较低熔点的钙长石和钙黄长石区,最后到达灰熔点较高的硅酸二钙区;小龙潭煤灰由钙长石到钙黄长石区,最后达到硅酸二钙区.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介绍了三种PVC异型材原料粒径分布的测试方法:沉降法(检测时间长,重现性差)、筛分法(操作复杂)、激光法(准确方便)。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国电九江发电厂粉煤灰为原料,研究其对九江学院化学实验室高浓度有机废水和甲基橙废水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最佳静态吸附条件为室温25℃,pH7。粉煤灰粒径180目,投加量0.18/mL,处理甲基橙废水的最佳静态吸附条件为窀温25℃,pH7,粉煤灰粒径180目,投加量0.05g/mL:在动态吸附实验中,粉煤灰柱高为400mm时处理效果最好,并且动态吸附的效果明显好于静态吸附。 相似文献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灰成分对其磨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燃烧加冷态振筛磨耗方法对4种煤灰的磨耗速率常数进行了测量,发现同类煤灰的磨耗速率常数随其粒径的增加呈指数衰减的规律, 而相同粒径的不同煤灰的磨耗速率常数不同。通过分析煤灰组分,认为煤灰成分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基于煤灰成分主要由偏高岭土、石英、氧化铁和氧化钙组成的假设,采用灰色关联和神经网络分析了煤灰主要成分对磨耗速率常数的影响以及趋势,认为氧化钙、氧化铁以及偏高岭土含量的增加能够增大煤灰的磨耗速率常数,而煤灰的磨耗速率常数随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活化粉煤灰处理实验室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活化粉煤灰为材料,以实验室废水为吸附处理对象,采用不同投加量、时间、温度、pH值、转速进行吸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活化粉煤灰对实验室废水中的Cr(Ⅵ)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当活化粉煤灰处理剂用量4g,处理时间为20min,温度为20℃,pH=7时,转速为70r/min,Cr(VI)的去除率高达89.9%。 相似文献
15.
在一定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下,配合比决定了产品的性能。新拌混凝土配合比的快速分析对提前控制混凝土的最终质量有重大意义。本文归纳了国内外对新拌混凝土中粗细集料、胶凝材料、水等关键材料用量的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方法概要,分析了国标中配合比分析试验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用微波法测定单位用水量,再用4.75和0.08 mm筛筛分出粗细集料后参考Dunagan法测定集料单位用量,然后用减量法计算出胶凝材料总量,并将选择性溶解法优化为溶解减量法以测定掺合料用量。此方法符合准确和快速的原则,可适用于搅拌站和施工现场的新拌混凝土配合比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近年来流化磨损测试设备、流化磨损机理以及流化磨损动力学模型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比较单颗粒测试体系和多颗粒测试体系,阐明了多颗粒测试体系更接近工业流化磨损过程,并且介绍了实验室流化床测试设备的发展;概括了颗粒流化磨损的两种典型机理:表面磨损和体相断裂。综述了现有的流化磨损动力学模型,指出了流化磨损时变规律是研究颗粒流化磨损的基础,目前的时变规律模型是分段函数的形式,未能把流化磨损的起始阶段和平衡阶段统一起来;其他磨损模型致力于描述流化气速和流化床结构与磨损速率的关系。指出今后需在时变规律、颗粒性质和鼓泡特征等方面加强对流化磨损的研究,以满足完善流化磨损机理和开发高耐磨损性颗粒材料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Carbon》2015
An efficient membrane for helium separation from natural gas is quite crucial for cryogenic industries. However, most experimentally available membranes fail in separating helium from small molecules in natural gas, such as H2, as well as in 3He/4He isotopes separation. Using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we theoretical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already-synthesized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g-C3N4) has high efficiency in helium separation from the gas molecules (H2, N2, CO and CH4) in natural gas and the noble gas molecules (Ne and Ar). The selectivity of He over H2 molecule at room temperature is calculated to be as high as 107. More interestingly, the g-C3N4 membrane can also serve as a quantum sieving membrane for 3He/4He separation with a predicted transmission ratio of 18 at 49 K, thus offers a combined means of both He and 3He isotope separ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