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单井CO2吞吐增油机理及推广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单井CO2 吞吐增油机理CO2 吞吐是以单井为对象来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方法 ,其过程可分 3个阶段 :在一定注入速度下将CO2 注入油层的注入阶段 ;关井浸泡阶段 ;吐出生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 ,其增油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膨胀机理。大量室内和现场试验表明 :原油溶解CO2 后 ,由于随着注入体积的增加和地层温度的上升 ,使地下原油体积不断膨胀 ,其结果孔隙压力升高 ,从而提高了地层原油的流动能力 ,原油中充分溶解CO2 后可使原油体积膨胀 10 %~ 4 0 %。(2 )降粘机理。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将CO2 注入油层后 ,在地层温度下 ,CO2 快速气…  相似文献   

2.
皇原油物性差的油藏在地层流动性差,注水见效后水淹速度快,影响了油田整体开发水平.为了提高油井开发效果,在利用生物酶增产方面进行了研究,ZS生物酶注入井后可迅速将油层近井地带结晶、堆积在岩石颗粒上的蜡及沥青质剥落下来,降低原油在地层空隙中的流动阻力,使原油从岩石颗粒表面释放,从微孔隙中析出.进入水中的酶分子,可以被水运送...  相似文献   

3.
阿尔兰油田阿希托夫区进行火烧油层(BГ)矿场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在含硫的高粘原油深层中建立和实施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试验:1)火烧油层过程中,在注空气周围地层的高温地带;2)用注水推进高温进(段塞)。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TK305井井筒沥青质沉积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广杰 《油田化学》2006,23(1):12-14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温126℃)多口采油井井筒出现沥青质沉积,其中TK305井多次处理无效而停产,连续注入掺沥青分散稳定剂SLAD-02(主要成分为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原油,使该井恢复生产。TK305井沥青质沉积物含沥青质60.19%,含胶质7.64%,85℃时不流动,95℃时较易流动,在120℃不溶于性质与TK305井原油相近的S86井原油(稀油),在塔一联原油(稠油)中溶解率为4.8%,在加入0.4%SLAD-02的塔一联原油中溶解率达30.13%,混入高达50%的模拟地层水基本上不影响加剂塔一联原油对沥青质沉积物的溶解率。溶解了沥青质沉积物的加剂塔一联原油与S86井原油的等量混合油,30~60℃黏度在50~350 mPa.s之间,在井筒内可正常举升。TK305井井筒沉积沥青质沉积物4800 m,用SLAD-02处理解堵后,2005年8月13日~10月6日期间通过环空注入加剂塔一联原油,根据产出油黏度调整加剂原油注入量和地层产油量,10月1日~6日期间进行评价,累计注入加剂原油550.2 m3,累计地层产油399.9 m3,注采比1∶0.73,该井恢复了生产。图4表4参5。  相似文献   

5.
下寺湾油田柴窑井区属于低压低渗透油藏,目的层位是长6油层,目前开发效果很好。但在长期开采过程中随着开采程度的增加,地层压力下降,溶解气析出,原油粘度增加,在不规范注水的情况下造成产量递减很快,因此,需加强注水,提高油井产量。  相似文献   

6.
黄河南地区无能量补充井的单井注水吞吐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南地区油田属复杂小断块油藏,由于在开发中得不到有效的能量补给,致使开发效果极差.而单井注水吞吐开发方法利用油层的亲水性,发挥毛管力吸水排油的作用实现水驱,能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恢复地层压力,提高采收率.单井注水吞吐要分多期进行,每个周期又分注水、闷井和采油3个阶段.注水量与注水速度与地层压力的恢复关系密切;闷井的目的是使注入水与原油进行充分交换,有利于原油采出;采油阶段为初期含水高,随采油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然后再慢慢上升.油层润湿性和渗透率是影响单井注水吞吐开发的主要因素,油层水的润湿指数越大,油层的润湿性越强,自吸排油性就越强,采收率也就越高.渗透率越高,油水渗流能力就越强,注水平衡时间就越短,因而就会获得较高的采油速度.该方法在马11-108井实施后,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黄河南地区油田属复杂小断块油藏,由于在开发中得不到有效的能量补给,致使开发效果极差。而单井注水吞吐开发方法利用油层的亲水性,发挥毛管力吸水排油的作用实现水驱,能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恢复地层压力,提高采收率。单井注水吞吐要分多期进行,每个周期又分注水、闷井和采油3个阶段。注水量与注水速度与地层压力的恢复关系密切;闷井的目的是使注入水与原油进行充分交换,有利于原油采出;采油阶段为初期含水高,随采油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然后再慢慢上升。油层润湿性和渗透率是影响单井注水吞吐开发的主要因素,油层水的润湿指数越大,油层的润湿性越强,自吸排油性就越强,采收率也就越高。渗透率越高,油水渗流能力就越强,注水平衡时间就越短,因而就会获得较高的采油速度。该方法在马11-108井实施后,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8.
CO2在原油中扩散和溶解,使得原油体积膨胀和黏度降低的同时,原油组分也发生变化,可能引起沥青质等重有机质沉积,伤害储层,因此需全面评价CO2在原油中的扩散和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引起的沥青质沉积程度。用压力降落法测定了压力和沥青质含量对CO2在原油中的扩散系数和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增加,CO2在原油中的扩散系数成线性增加,溶解度先增加后降低。随原油沥青质含量的增加,CO2扩散系数降低,溶解度增加。CO2扩散后的原油沥青质含量大幅降低,最高降幅达94.6%,表明CO2在扩散过程中引起了沥青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9.
吴润楠  魏兵  邹鹏  张翔  尚静  高科 《油田化学》2018,35(3):440-446
超临界CO_2可溶于稠油中改善原油物性,进而提高其动用程度。为了研究注入CO_2对普通稠油和超稠油的作用机制的异同,本文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深入探讨了超临界CO_2对稠油物性和沥青质沉积的影响,并采用微观手段分析了注超临界CO_2前后普通稠油和超稠油沥青质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注入超临界CO_2可有效降低普通稠油和超稠油的黏度,普通稠油的溶解气油比随着压力升高而增加,而超稠油中超临界CO_2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溶解气油比仅有30 m3/m3左右。注入超临界CO_2会导致原油中沥青质絮凝沉积,在普通稠油中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沥青质相对沉积量要比超稠油中沥青质的相对沉积量多大约30%。注入超临界CO_2后普通稠油沥青质的微观结构变化较大,由粗糙不平(胶质包覆在沥青质表面)变得平整光滑;而超稠油沥青质的微观结构变化不大,均为稳定的块状结构,这主要因为超稠油中沥青质含量较胶质高,沥青质间结构紧密,CO_2分子离散困难。  相似文献   

10.
苏联《油矿业》杂志第3期报道:采油过程中形成的胶质沥青质石蜡沉淀,对原油在井底附近地区的渗流和在油管中的流动十分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进行化学处理。井底附近地区地层的处理往油层注入化学剂,可从岩石表面清除胶质沥青质石蜡沉积,恢复油层的渗透率。化学剂可分为两类:水基的和烃基溶剂的(具有洗涤作用的表面  相似文献   

11.
水包稠油乳状液中孤岛稠油组分间相互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孤岛稠油脱沥青质油、胶质、沥青质及胶质与沥青质混合物对水包稠油乳状液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高芳碳率、低烷基碳率、高芳香环缩合程度的沥青质组分界面活性较高。在水包稠油乳状液形成过程中,芳香分的存在有利于以稠合芳香环系为核心的胶质粒子的溶解,促进胶质单元结构在油滴表面的吸附,使脱沥青质油的界面活性高于胶质。胶质对沥青质有很好的分散作用,使沥青质在油相中溶解度增加,沥青质分子以较小的缔合体或以自由分子状态存在,沥青质分子中所有极性基团较易到达表面上,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稠油组分与阴离子乳化剂LAS存在正的协同作用,与非离子乳化剂OP-10存在负的协同作用。稠油各组分共同与乳化剂作用形成稳定的水包稠油乳状液。  相似文献   

12.
辽河油田稠油采收率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提出了确定稠油油田常规注水、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发条件下的6种原油采收率确定方法,并根据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进行了归类分析,形成了辽河油田稠油不同开发 同开采阶段的原油采收率确定方法系列。按照筛选完善与创新相结合的思路,把衡 油中常用的水驱特征曲线法应用于稠没不和蒸汽驱开发之中,并提出适合稠油特点的数值类比,经验公式,注采特征曲线、油汽比递减曲线和产量递减曲线5种方法。这些方法经实践检  相似文献   

13.
Asphaltene, resins and paraffin waxes, their mutual interaction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water-in-oil emulsions have been studied. 20 wt % paraffin wax dissolved in decalin was used to model the waxy crude oil. Asphaltene and resins separated from a crude oil were used to stabilize the water-in-oil emulsions. Synthetic formation water was utilized as the aqueous phase of the emulsion. The emulsion stabilit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asphaltene with a subsequent decrease in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emulsion. Resins alone are not capable of stabilizing the emulsion, however, in the presence of asphaltene they form very stable emulsions. Dynamic viscosity and pour point measurements provided evidence for resins-paraffin waxes interactions. Asphaltene in the form of solid aggregates form suitable nuclei for the wax crystallites to build over with a mechanism similar to that of paraffin wax crystal-modifiers. As asphaltene are polar in nature they are derived at the oil/water interface which was proved by the ability of asphaltene to reduce oil/water interfacial tension. Consequently, nucleation of the wax crystallites by asphaltene and resins at the interface will add to the thickness of the oil-water interfacial film and hence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  相似文献   

14.
三元复合驱和聚合物驱采出原油组成和破乳脱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和聚合物驱采出液与水驱采出液的对比破乳脱水实验及模拟采出液的破乳脱水实验, 考察了三元复合驱和聚合物驱采出原油与水驱采出原油组成的差异, 以及沥青质和胶质对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水驱相比, 由于原油各组分与岩石表面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及不同驱替液的驱替能力的差异, 三元复合驱和聚合物驱采出原油中的沥青质、胶质和芳烃含量增加. 原油中的沥青质和胶质含量的增加, 导致采出液的油、水相分离更困难, 因为沥青质和胶质是原油中对油-水界面膜强度贡献较大的组分, 其进入油-水界面使界面膜强度较大. 沥青质形成的界面膜的强度大于胶质形成的界面膜, 因此沥青质对油、水分离的影响大于胶质.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Asphaltene, resins and paraffin waxes, their mutual interaction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water-in-oil emulsions have been studied. 20 wt % paraffin wax dissolved in decalin was used to model the waxy crude oil. Asphaltene and resins separated from a crude oil were used to stabilize the water-in-oil emulsions. Synthetic formation water was utilized as the aqueous phase of the emulsion. The emulsion stabilit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asphaltene with a subsequent decrease in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emulsion. Resins alone are not capable of stabilizing the emulsion, however, in the presence of asphaltene they form very stable emulsions. Dynamic viscosity and pour point measurements provided evidence for resins-paraffin waxes interactions. Asphaltene in the form of solid aggregates form suitable nuclei for the wax crystallites to build over with a mechanism similar to that of paraffin wax crystal-modifiers. As asphaltene are polar in nature they are derived at the oil/water interface which was proved by the ability of asphaltene to reduce oil/water interfacial tension. Consequently, nucleation of the wax crystallites by asphaltene and resins at the interface will add to the thickness of the oil-water interfacial film and hence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  相似文献   

16.
采用剪切界面粘度仪考察了大庆减压渣油超临界馏分(简称大庆减渣馏分)的油-水界面粘度。研究结果表明,大庆减渣馏分油-水界面粘度随馏分的增重、油相中值分质量分数的增加以及水相中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大庆减渣馏分中蜡含量多。对馏分的油-水界面粘度的影响大,油-水界面粘度受馏分中界面活性物质(胶质、沥青质)和蜡的共同影响。轻馏分油-水界面粘度随油相中芳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油相煤油与苯体积比为1:1时,重馏分油-水界面粘度最大。碱性条件下,馏分油-水界面粘度最低。酸性条件对轻、重馏分的油-水界面粘度的影响不同,随着酸度的升高,轻馏分的油-水界面粘度下降,重馏分的油-水界面粘度上升。  相似文献   

17.
注空气开发中地层原油氧化反应特征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通过分析中国不同类型油藏注空气开发的技术优势,依据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轻质油和稠油不同氧化阶段的氧化反应特征。研究认为,不同氧化阶段地层原油的氧化反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在中低温氧化阶段,氧气直接与原油接触,温度越高氧化反应越强;无论轻质油还是稠油,高温氧化阶段氧化反应的主要对象是焦碳而不是原油。进一步提出了划分轻质油和稠油氧化反应4个阶段的温度区间,轻质油比稠油中温氧化反应的起始温度低,放热量大,轻质油比稠油更容易诱发氧化反应;轻质油高温放热峰值(8.06 mW/mg)略高于中温放热峰值(6.42 mW/mg),而稠油高温放热峰值却是中温放热峰值的5倍,稠油注空气火驱开发应该以实现高温氧化为主要目标。因此,根据油藏温度和油品性质等关键指标可选择空气驱或火驱等注空气开发方式:当油藏温度小于120℃时,由于氧化放热不明显,为了避免注空气开发的爆炸风险,应以减氧空气驱有效补充地层能量的开发方式为主;当油藏温度大于120℃时,在油藏条件下原油就可发生明显的氧化反应,此时可实施不减氧空气驱,充分利用原油氧化反应放热提高采收率;对于油藏温度小于120℃的稠油油藏,可通过电加热器等人工手段实现高温点火,进行高温火驱开发。  相似文献   

18.
原油乳状液油-水界面上活性物的结构和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综合的方法分离出大庆原油和胜利原油乳状液油-水界面上的活性物,用元素分析、红外、核磁、色质联用等方法分析其化学结构,并在油饿水模型体系中测定了它们的动态界面张力,考察其化学结构与界面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相的pH值影响原油中的含氧化合物在油.水界面膜上的吸附;沥青、胶质和蜡是界面活性物的主要成分,对油-水界面膜的形成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原油的酸性组分对油-水界面膜的动态界面张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烟道气强化蒸汽驱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搞清烟道气与蒸汽混合注入稠油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了烟道气强化蒸汽驱模拟实验研究。利用PVT装置研究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烟道气在原油中的溶解特性及原油物性变化特征,开展了烟道气强化蒸汽驱一维管式驱替实验与三维物理模拟实验。通过一维驱替实验,可确定不同温度条件下烟道气强化蒸汽驱比单纯蒸汽驱的驱油效率增加值,并优选了最佳注入温度;利用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对比了蒸汽驱转烟道气强化蒸汽驱的生产动态变化规律及温度场扩展特征,分析了厚层油藏内热采过程中不同流体组分的分布特征。基于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设计了厚层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开发的布井模式。结果表明:高温降黏助驱、CO_2溶解降黏和N_2分压增容是稠油油藏烟道气强化蒸汽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稠油由于富含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而具有很高的黏度,给稠油的开采和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降低稠油黏度进而改善其流动性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植物油、脂肪酸及植物油甲酯为掺稀介质,以塔河油田稠油为研究对象,考察对比了3种不同的掺稀介质对稠油的掺稀降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掺稀介质对稠油具有良好的掺稀降黏效果,在同一掺稀比下,植物油甲酯对稠油的降黏效果最显著,其次是脂肪酸,再次是植物油。通过斑点试验考察了掺稀介质和稠油的相容性和体系稳定性。结果显示,植物油甲酯与稠油相容性和稳定性最好,脂肪酸和植物油与稠油的相容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