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对超细粉体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超细粉体的制备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传统的方法制备超细粉体无法控制粉体的性能,而超声雾化在超细粉体粒径、粒径分布及形貌调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超细粉体制备的前沿技术。为此,对超声雾化制备超细粉体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超声雾化技术、工艺参数对粉体粒径、形貌的调控机制,分析了目前超声雾化制备超细粉体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应用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用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制备超细粉体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制备超细粉体 ,是近年来提出并受到研究者重视的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新的粉体制备技术。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现状及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一种简单的化学方法室温下将氧化亚镍填入碳纳米管中.XRD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含有碳纳米管和立方相NiO,TEM观察表明NiO填充于碳纳米管中,磁性能测试表明填充后的碳纳米管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有所增强,此复合材料有望用作各种电感元件以及磁记录元件的材料.本方法具有填充过程所需温度低、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砂磨粉碎制备SiC超细粉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砂磨粉碎是制备超细陶瓷粉体的有效途径之一,避免了传统球磨、酸洗工艺对环境的污染。本文采用砂磨粉碎工艺制备SiC超细粉体,研究了砂磨粉碎制备过程中料浆固含量、球料比和砂6磨时间等工艺条件对粉体尺寸和尺寸分布的影响,在一定工艺条件下,将中位粒径为7.3um的高纯SiC粗粉砂磨粉碎18hr,得到了中位粒径为0.47um、粉体尺寸分布范围窄、氧含量小于1.5wt%的超细SiC粉体。  相似文献   

5.
等离子体法制备超细粉体氮化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米级铝粉为原料 ,用N2 热等离子体法制备了超细氮化铝粉体。在等离子体功率12kW ,运行N2 流量 2m3/h ,急冷NH3流量 0 6m3/h ,送粉N2 流量 0 8m3/h条件下 ,铝粉全部转化为纳米氮化铝。采用SEM技术和粒度分析仪对产品进行了分析 ,制得的氮化铝粉末平均粒径为10 0nm ,粒度分布为 4 0~ 14 0nm  相似文献   

6.
气流粉碎法制备超细粉体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探讨了气流粉碎各种效应对粉碎性能、分级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生产过程中喷嘴、管路及引风等可能引发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方案。  相似文献   

7.
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要地介绍了超细粉体的表征方法以及超细粉体的机械制备等手段  相似文献   

8.
以工业氢氧化铝微粉为原料,经过一段焙烧后进行有机酸洗,加入晶体生长抑制剂、助烧剂等外加剂并混合均匀后,进行二段焙烧,制得亚微米级氧化铝粉体,并对粉体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悬浮稳定性分析等表征。结果表明,采用两段焙烧法制得的亚微米级氧化铝粉末颗粒均匀,平均粒径不大于0.9μm,纯度高,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砂磨粉碎制备SiC超细粉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磨粉碎是制备超细陶瓷粉体的有效途径之一 ,避免了传统球磨、酸洗工艺对环境的污染。本文采用砂磨粉碎工艺制备 Si C超细粉体 ,研究了砂磨粉碎制备过程中料浆固含量、球料比和砂磨时间等工艺条件对粉体尺寸和尺寸分布的影响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 ,将中位粒径为 7.3μm的高纯 Si C粗粉砂磨粉碎 1 8hr,得到了中位粒径为 0 .4 7μm、粉体尺寸分布范围窄、氧含量小于1 .5wt%的超细 Si C粉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采用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化学沉淀法、硝酸氧化法、气化法等制备超细SnO2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不同方法制备超细SnO2粉体的过程、条件及原理,并分析了这些制备超细SnO2方法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开拓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最后,指出了重点研究方向应是改善SnO2的制备工艺及进一步提高其纯度.  相似文献   

11.
超细球形铜粉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敏艺  徐锐  王崇国  周康根 《功能材料》2007,38(10):1577-1579
研究了一种新颖的球形铜粉制备方法,即先用葡萄糖还原法制备球形超细Cu2O粉末,然后用氢气还原Cu2O粉末制备球形铜粉.用葡萄糖还原Cu(Ⅱ)可以制备球形的Cu2O粒子.在240℃下用氢气还原球形Cu2O粉末,得到了分散性良好的球形铜粉,铜粉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铜粉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取决于前驱体Cu2O粒子的大小和粒径分布.还原后的粉末粒径略有收缩,平均粒径为1.18μm,振实密度为2.1g/ml.  相似文献   

12.
醇-水法制备纳米晶NiO粉体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Ni(NO3 ) 2 ·6H2 O和NH4HCO3 在醇 水溶液中反应合成NiCO3 · 2Ni(OH) 2 ·2H2 O前驱体 ,经煅烧后得到大约 10nmNiO粉体。同传统的水溶液法相比 ,醇 水法得到的NiO粉体粒径尺寸小、分布范围窄和团聚少 ,PEG的添加能够减少团聚  相似文献   

13.
邓佳  纪箴  张跃 《功能材料》2007,38(8):1291-1293
以醋酸钡、钛酸四丁酯和冰醋酸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出适用于还原气氛下烧结的超细钛酸钡基陶瓷粉体.利用差热分析研究了前驱体的热转变过程.利用XRD分析了在不同烧结温度下,粉体的相结构.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温度对粉体粒度和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得干凝胶在600℃度煅烧后就可以得到均匀且均相的掺杂改性钛酸钡粉体.在700℃度煅烧1h后,就可以得到形貌规则,粒度为100nm左右的高纯掺杂改性钛酸钡粉体.  相似文献   

14.
用反萃界面沉淀法,以氨水为反萃剂,通过优化煅烧温度和反萃条件制备出超细TiO2光催化剂.结果表明,采用反萃沉淀法制备超细TiO2光催化剂,改变煅烧温度和水油相加入的方式、降低氨水的浓度、制备温度和陈化时间等因素均有显著的影响.用氨水反萃制备纳米TiO2其最佳煅烧温度为350℃,氨水的浓度和陈化温度存在最佳值.氨水浓度(体积比)为1:5,陈化温度为17.5℃有利于生成小颗粒;陈化时间较短和将水相加入油相有利于生成小颗粒.  相似文献   

15.
谈高  刘来宝  廖其龙 《功能材料》2012,43(24):3398-3401
以四川广元金子山所产天然脉石英为主要原材料,经表面擦洗、破碎、磁选、煅烧、水淬、粉磨、酸浸、清洗、过滤及烘干等工艺措施对其除杂处理,制备了SiO2含量>99.99%的高纯超细SiO2粉体。研究了单一酸、混合酸酸浸处理对Al、Fe主要有害杂质的去除效果,获得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酸浸工艺路线。所得样品粉体粒径d50约为291nm,Al含量为1.365×10-5,Fe含量为2.36×10-6,达到了电子行业标准对硅微粉技术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超细NiO粉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超细NiO粉体近年来的制备方法及其特点(主要有固相反应法、沉淀法、微乳液法、喷雾热解法、热分解法和电化学法),介绍了超细NiO粉体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7.
超微NiO粉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现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朱诚意  刘中华 《功能材料》1999,30(4):345-346,349
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制备同NiO粉体的方法及其应用现状,指出了制备NiO粉体的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沉淀法制备ZnO超细粉及其对乙醇气敏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直接沉淀法制备ZnO超细粉 ,通过改变沉淀剂类型、浓度、煅烧温度等条件选择制备ZnO超细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激光散射测定其粒径。利用X 射线衍射对ZnO超细粉进行分析 ,并对ZnO超细粉的气敏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混合溶剂沉淀法制备纳米NiO及其表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NiCl2·6H2O和Na2C2O4为原料,在混合溶剂乙醇 水溶液中,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出一种浅绿色前驱物,以前驱物的热分析结果为依据,在400℃分解3h可得产物NiO粉体。经XRD、比表面积测定和TEM分析表明,产物为平均粒径23nm且粒径分布均匀、无团聚的球形纳米NiO粉体。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 method of ultrafine macro-homogeneous composite powder – B4C–ZrO2 production using a planetary mill was developed. From the macro-homogeneous composite high-density ceramics, B4C–ZrB2 was produced by the method of reactive sintering (in situ) at 2000°C under the pressure of 41–42?MPa. The effect of ZrO2 grain size and of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matrix on the consolidation parameters, an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obtained ceramics was stud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