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给水管网中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及相对应的给水管网为对象,研究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给水管网中BDOC的变化是余氯和细菌总数两个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同时,水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季节BDOC的变化趋势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常规水质指标和生物稳定性的相关性,以我国东北某城市某小区供水管网为对象研究生物稳定性.采用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作为指标评价管网水的生物稳定性,并对管网中影响BDOC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管网水中BDOC变化范围为0.11~0.40 mg/L,属于生物稳定的饮用水,从管网入口到管网末梢,沿程各点BDOC变化不大;常规水质指标中,浑浊度和BDOC是正相关,而pH和BDOC是负相关.控制管网水中细菌的再生长,不能单单控制生物稳定性指标,应该把BDOC的控制与余氯的控制和浑浊度的控制结合起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羊毛氯化处理产生有机卤化物,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氯化工艺面临淘汰。为保护氯化工艺,采用絮凝和碱解等方法处理氯化废水,降低废水中有机卤化物的含量。经过处理,废水中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含量可达1mg/L以下。  相似文献   

4.
对南方某城市的供水管线布控监测点,以实测的相关水质数据为基础,在分析讨论前人提出的三卤化物(THMs)回归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和幂指数回归法建立了三卤化物生成的预测模型,较准确的预测了其生成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混凝沉淀、生物沙及活性炭吸附方法对以黄河水下游饮用水源水库的有机物类型及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吸附溶解性有机物(DOC)在鹊华水库、东营水库水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2.7%、89.2%;可吸附难降解DOC所占比例分别为74.2%、62.4%;混凝处理后,可吸附DOC比例分别降低3.2%、14.0%;臭氧氧化处理后,可生物降解性DOC比例分别提高38.2%、5.1%.针对黄河下游水库水的水质特点,可采取混凝沉淀与臭氧生物活性炭串联处理工艺,进一步降低水源水中DOC含量.  相似文献   

6.
供水管网漏损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供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3个方面分析了造成供水管网漏水的原因,针对这些影响管网漏水的因素,提出了在供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应采取的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实验室建立的模拟给水管网系统和现场试验,对管网中细菌的再生长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了作为水生物稳定性评价指标的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在给水管网中的变化,结果表明:AOC在给水管网中的变化受余氯和细菌活性的双重影响,其浓度一般随管网延伸而先减少后增加,氯化消毒对细菌有灭活作用,运用纳滤技术,并以砂滤、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为预处理工艺,对水中的细菌取得了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的污染现状及迁移转化规律,选取数座典型污水处理厂(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WWTPs),通过长期水质监测研究出水DON污染水平及其季节变化,并运用多种方法阐明WX-A工艺沿程中DON的分子质量(molecular weight,MW)、亲疏水及荧光光谱变化等特性.结果表明:出水中97.66%~99.22%的含氮化合物为溶解态,DON/溶解性总氮(soluble total nitrogen,STN)为21.88%~26.15%,DON平均质量浓度范围为2.7~3.4 mg/L.厌氧段DON质量浓度出现明显降低趋势,生物膜法(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工艺段中,分子质量高于30 ku的DON被降解为低于3 ku的DON.出水中低于1 ku的DON比例约为42%,79%的出水DON为亲水性化合物.荧光谱图显示进水DON以酪氨酸类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主要组分,总荧光响应百分比(Pi,n,%)达76.5%,但是进出水中区域Ⅱ(酪氨酸类蛋白质)和区域Ⅳ(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荧光区域标准体积去除率分别为77.0%和23.7%,进一步表明活性污泥工艺无法实现低分子有机氮的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供水管网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漏损情况和水力特性,基于管道地震破坏评估模型和概率分析方法,对不同地震烈度下管线的破坏概率和渗漏状态进行了计算分析,引入折减系数对管段抗震可靠度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并与传统计算方法比较,验证了其合理性。发展了Monte Carlo模拟技术在供水管网流分析方面的应用,并考虑带渗漏和爆管两种出流方式。编制程序对一大型管网进行了模拟分析,给出了震后带漏损情况下管网的漏失率和破坏情况,结果与实际地震灾害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城市供水管网的故障响应方案,从经济性和可靠性角度出发,应用数学建模与最优化理论,对城市供水管网故障对策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分步优化的思想,即首先进行供水管网故障响应方案估计,然后进行关阀维修、泵站调节组合方案优化.组合方案优化采用Epanet软件分别进行求解.分别编制相应计算程序,对某一假想管网进行故障响应优化.研...  相似文献   

11.
针对含有天然有机物的原水经过液氯或次氯酸钠消毒后生成多种含卤素的化合物——消毒副产物(DPBs)问题,尤其三氯甲烷(TCM)的出现引起广泛关注,其生成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水中的有机质含量、pH、水温、投氯量、消毒接触时间等.经调查,东北地区许多市、县净水厂规模多为5万t/d以下的小型水厂,由于检测能力及成本的问题,无法实现对出厂水中TCM的检测,一旦原水水质发生变化则无法保证出厂水水质安全.因此,建立常规指标与TCM生成量之间的预测模型,将更好地帮助不具备TCM检测能力的水厂预测TCM的生成情况.以东北某大型净水厂为例,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检测各指标含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原水常规指标水温、pH、浑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投氯量这些基于原水和消毒工艺的主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TCM的生成模型,为具有类似水源及消毒方式的中小型净水厂预测TCM的生成提供了很好的预判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保障城市居民饮用水水质安全,以东北某寒冷地区低温、低浊、高色度、富含天然有机物磨盘山水库水源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消毒方式,如液氯、次氯酸钠和氯胺研究其在常规净水处理工艺中的消毒方法.结果表明:液氯和次氯酸钠消毒会导致三氯乙醛的生成;然而,采用氯胺消毒,当次氯酸钠和硫酸铵的投加比例为4∶1时(2 mg/L∶0.46 mg/L),能够显著降低水中消毒副产物,特别是三氯乙醛的质量浓度,且消毒持续时间更长,保证了其对管网水的稳定消毒效果.氯胺消毒方式在减小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液氯和次氯酸钠消毒,各项消毒指标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解决了管网水三氯乙醛超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氯化消毒是渔业养殖水体消毒的一种常见工艺,腐殖酸(HA)作为水体中天然有机质(NOM)的主要成分,易与消毒剂反应生成卤代消毒副产物(H-DBPs).研究反应时间、有效氯浓度、pH、温度、不同水体等因素对NaClO降解HA的影响,并对以9种卤乙酸(HAAs)为代表的DBPs的形成潜力和HA在氯化过程中的转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Resin adsorption technique with XAD-8 and XAD-4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aw water from Erlong reservoir in Jilin province of China. The NOM chemical composition sequences of four organic fractions in the raw water,from high to low,are fulvic acid (FA) fraction,hydrophilic non-acid (HPINA) fraction,hydrophilic acid (HPIA) fraction,and humic acid (HA) frac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FA is the main precursor of THMFP among the four organic fractions. However,HA or hydrophobic acid exhibits the highest chlorination activity in forming THM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value of FI/DOC or SUVA and the specific THMFP have better positive correlation. It is implied that certain source water has unique nature of NOM and DBPs.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不同水处理流程对后续消毒工艺的影响,通过中试试验,以天津市引黄水为研究对象,研究水处理工艺的改变对消毒工艺的影响规律.基于对各水处理流程的耗氯量、消毒副产物生成和消毒效果等的分析,探讨相关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处理后能够延缓氯的消耗速度,深度处理工艺可进一步破坏耗氯物质.改变水处理流程可提高对有机物及藻类的去除率,降低水体中可与氯作用的前体物质浓度,在提高消毒效果的同时达到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目的.PPC预处理和深度处理联用提供了去除水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多级屏障,是改善出水水质的安全、高效的水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目前对饮用水中三卤甲烷等加氯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THMP)的研究状况,特别突出了对于混凝与活性炭吸附相结合去除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的研究,最后讨论了这一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给水管道材质对供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详细探讨了给水管网中金属管、石棉水泥管、水泥管、以及管道内壁沥青涂层、水泥沙浆衬里等供水水质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管材的腐蚀、细菌的再生长、化学物质的渗入,等等,结合实验室及现场测试研究了供水水质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等问题,指出采用经过严格毒物学及微生物学测试的管网材料才是解决管网水质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叠压供水方式在供水管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介绍叠压供水方式实例的使用情况,从供水部门的角度提出需建立的叠压供水方式管网准用条件:管网的供应能力必须能够满足,必须在批准限定的流量下运行,不得超量取水,必须具有防止负压的有效功能,应在水泵吸水或供水管路上安装倒流防止器,设备必须安全卫生,避免出现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导致重灾区绵竹市给水系统严重受损,供水中断数日后逐渐恢复供水,结合数次地震对供水系统震损统计和经验,总结了城市给水系统各组成部分主要的震损形式.以西部大城市地表水给水系统为例,对水源水库、输水管渠、净水厂及给水管网进行了地震脆弱性分析;针对汶川地震后应急供水经验,提出了临时应急供水和系统恢复供水技术措施;震后居民临时安置房建设及用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确定了给水及消防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