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方法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溶解氧测定的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重点论述了碘量法、氧电极法、分光光度法、荧光猝灭法的研究进展,并对溶解氧测定方法的发展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竹红菌乙素对人红细胞膜蛋白荧光猝灭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人红细胞膜蛋白内源荧光(主要指色氨酸),经加入不同的竹红菌乙素之后,引起了荧光猝灭现象,根据荧光猝灭原理分别从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稳态变温实验和瞬态荧光等技术分析了上述的猝灭过程,实验证明:该猝灭是以动态碰撞过程为主要作用机理,据此作者提出了乙素可以用于生物膜体系的蛋白质荧光猝灭剂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聚四乙二醇柔性链将9-氨基啶和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酸酯连接起来,合成了一类新型二元分子体系。对各体系中9-氨基啶的电子转移荧光猝灭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稳态荧光猝灭计算了体系中的荧光猝灭效率和荧光猝灭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4.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不同离子强度、温度、酸度条件下,血竭总黄酮(tFSD)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tFSD能不同程度地猝灭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荧光强度,BSA的荧光强度猝灭得更显著;在288~298K间,随着温度的升高,BSA-tFSD和HSA-tFSD两荧光体系的猝灭程度降低,推测tFSD对BSA、HSA的荧光猝灭作用不是动态猝灭,而是静态猝灭;在pH6.0~pH10.0间,随着pH的提高,tFSD对BSA(HSA)的荧光猝灭程度上升,说明tFSD与BSA(HSA)之间以非静电作用为主,并形成了不发荧光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聚四乙二醇柔性链将9-氨基吖啶和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酸酯连接起来,合成了一类新型二元分子体系,对各种体系中9-氨基吖啶和电子转移荧光猝灭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稳态荧光猝灭计算了体系中的荧光猝灭效率和荧光猝灭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6.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等研究了槲皮素(Quercetin,Que)与BSA的结合作用,并从Eu3+与Que的竞争作用、热力学参数的变化、配位化合物的生成三个方面分析了Que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Que对BSA的荧光光谱具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BSA发射峰显著蓝移;Eu3+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水热法合成水溶性CdTe及核壳结构CdTe/CdS量子点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细胞色素c对CdTe量子点及CdTe/CdS核壳量子点荧光的猝灭效应和CdTe量子点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的猝灭效应,并阐述了猝灭机理。结果显示,细胞色素c对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效应具有一定的粒径依赖性,粒径越小,猝灭效应越强;细胞色素c对CdTe/CdS核壳量子点的猝灭效应比对CdTe量子点的更强,揭示了受激电子的表面传递机理。CdTe量子点通过松散牛血清白蛋白的螺旋结构而猝灭其荧光。  相似文献   

8.
通过能量转移建立了溶菌酶荧光猝灭法测定槲皮素。荧光猝灭法研究了不同外界因素如溶菌酶浓度、最佳反应时间、pH及温度对槲皮素猝灭溶菌酶荧光的影响。淡竹叶、夏枯草提取液对溶菌酶的荧光均可产生强猝灭作用,槲皮素对溶菌酶荧光猝灭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8×10~(-7)~2×10~(-5)mol·L~(-1),相关系数R~2=0.9936检出限为1.31×10~(-6)mol·L~(-1)。并对夏枯草、淡竹叶两种样品黄酮含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一种水中稳定性良好的新型二维Zn-MOF配合物为荧光探针来检测水体中金属离子,该固态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在512 nm处有强的荧光发射峰。在所研究的11种能使该Zn-MOF配合物荧光信号发生猝灭的金属离子中,Fe~(3+)的荧光猝灭效果最佳,猝灭百分数达90.9%,比荧光猝灭效果次之的Bi~(3+)(猝灭百分数为59.2%)高出30%以上。Fe~(3+)的荧光猝灭系数Ksv=2.51×10~3M~(-1),表明该Zn-MOF配合物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检测Fe~(3+)的荧光探针。研究结果及其应用对于促进生物系统的稳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含蒽核心的第一代π-共轭不对称树状化合物PD-G1的光学性质研究发现:相对G-OH,共轭长度的增加导致了其在吸光、荧光发射强度与范围的提升,蒽核部分的吸光强度的增加,表明其能量漏斗效应; 荧光猝灭实验表明,能与缺电子化合物硝基苯、富电子化合物对二甲氧基苯形成离子对产生荧光猝灭(猝灭常数分别为144和169 L/mol),说明能同时作为电子受体与电子供体,且对2,4,6-三硝基甲苯(TNT)显示出良好的猝灭响应性,其猝灭常数能达到约557 L/mol,猝灭效率能达到74%,因此在光捕获、发光及荧光传感材料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甲烷是天然气主要成分,煤矿开采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在其开采及运输过程中易发生泄漏爆炸,对甲烷浓度的实时监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近年基于cryptophane的甲烷光纤传感器研究进行了简单综述,包括消逝波吸收光纤传感器、模式滤光光纤传感器、荧光猝灭型光纤传感器、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器以及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  相似文献   

12.
高分子半透膜中的荧光猝灭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复昌  李向明 《化工学报》1996,47(3):299-304
光学传感器是基于气体或液体猝灭剂对高分子半透膜中荧光分子的猝灭作用而构建的.为了表达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本文从光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出发,推导出了一个荧光猝灭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该方程能够非常准确地拟合荧光猝灭反应的实验数据,并能很好地说明荧光猝灭的机理,是一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3.
运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L-半胱氨酸(L-Cy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3个热力学参数△H、△G和△S。结果表明,L-Cys使BSA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BSA的发射峰从350nm蓝移到347.5nm,荧光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L-Cys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L-Cys对BSA结构的微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磺化竹红菌素对蛋白质荧光猝灭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研究了磺化竹红菌素对多种蛋白质在溶液状态下的荧光猝灭过程。结果表明,磺化竹红菌素对多种蛋白质荧光猝灭服从Sten-Volmer曲线。实验观察了温度、粘度、pH值和盐酸胍对荧光猝灭过程的影响。由于磺化竹红菌素是一两性分子,对于不同蛋白具有不同猝灭过程;磺化竹红菌素对蛋白质的荧光猝灭常数Kq在10^13mol/L.s^-1左右,这说明,磺化竹红菌素是一种比其它蛋白质荧光猝灭剂更加有效的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15.
以葡萄糖(Glu)为碳源,乙二胺(EDA)为钝化剂,采用水热法合成量子产率为32%的荧光碳点(CDs)。基于CDs和绿原酸(CHA)之间的内滤效应和静态猝灭使得CDs的荧光猝灭,建立了以CDs为荧光探针检测CHA的传感平台。并通过透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等一系列表征研究了CDs与CHA的相互作用。在最佳实验条件下,CHA浓度为5×10~(-5)~5×10~(-4) mol/L范围内,对CDs的荧光猝灭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2=0.991 0,线性拟合方程为F/F_0=0.017 3×[CHA]+0.055 2,检出限为1.43×10~(-5) mol/L。利用所构建的荧光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中CHA的检测,回收率为97.50%~103.83%,相对标准偏差为1.89%(n=5)。  相似文献   

16.
利用荧光光谱对电致发光器件(OLED)中几种常用化学组分的荧光猝灭和光诱导电子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两种常用的空穴传输材料NPB和TPD与常用电子传输材料AlQ3在光的帮助下可发生电子转移、根据荧光猝灭的Stern—Volmer作图和用单光子记数法测得的荧光寿命而计算得到的猝灭速度常数和扩散速度常数相对应,明确地表明这里的猝灭具有电子转移特征、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以木质素磺酸钠(LS)为原料,聚乙烯醇为黏合剂,制备了木质素磺酸钠荧光膜。通过荧光光谱仪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LS的形态和光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硝基化合物和无硝基化合物对LS的荧光猝灭作用及猝灭机理,并将木质素磺酸钠荧光膜应用于硝基爆炸物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LS随着制备溶剂中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其荧光发射峰强度增加,分子之间发生缓慢聚集,且聚集体颗粒变大,具有聚集诱导发射(AIE)性质;硝基苯和对硝基苯酚均对LS的荧光猝灭程度高达90%,间二硝基苯对LS的荧光猝灭程度也有56%;苯、甲苯、苯酚、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醛和邻苯二甲醛等无硝基化合物对LS的荧光猝灭作用几乎没有。LS对硝基苯、间二硝基苯和对硝基苯酚等硝基化合物显示出专一、特异的高灵敏检测性能,该现象主要由光诱导电子转移机制造成的。浸泡过硝基苯/乙醇溶液、间二硝基苯/乙醇溶液和对硝基苯酚/乙醇溶液的木质素磺酸钠荧光膜的荧光猝灭程度分别为89%、 78%和100%。将硝基化合物溶液在荧光膜上涂写,在日光下观察不到笔迹存在,而在紫外光下能观察到笔迹部分有明显的荧光猝灭现象。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利用荧光猝灭反应动力学原理探测氧浓度的新方法,报告了一种性能优异的荧光大分子材料,建立了相应的光学探测装置,并详细地研究了实验溶剂、荧光材料在硅橡胶膜中的浓度等因素对设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二氢杨梅素锌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二氢杨梅素锌(DMY-Z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激发波长为288 nm时,BSA的发射峰位于341 nm,DMY-Zn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由Stern-Vol mer方程计算出DMY-Zn与BSA体系荧光动态猝灭常数(KSV)可知,DMY-Zn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由Lineweav-er-Burk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常数为3.180×104L.mol-1;且在BSA分子上荧光敏感部位有1个结合位点,结合常数为9.60×105L.mol-1。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NdP_5O_(14)(NdPP)晶体的荧光特性,荧光猝灭的原因和猝灭机理。在考察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NdPP产生荧光猝灭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