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鞋垫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15名女性受试者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针对行走和慢跑2种状态下受试者穿着极简跑鞋和普通慢跑鞋时前掌、中足和后跟区域足底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接触面积、支撑时间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穿着极简跑鞋和普通慢跑鞋相比,行走和慢跑2种状态下,尽管前者后跟峰值压强均小于后者(P〈0.05),但前者中足峰值压强、中足压强时间积分、前掌接触面积等均大于后者(P〈0.05)。与穿着普通慢跑鞋相比,穿着极简跑鞋时,会增大中足区域峰值压强,长期穿着还容易导致足部的不适,因此,跑步者应该避免长时间穿着极简跑鞋。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究足外翻对健康儿童动态足底负荷特征的影响,为日常穿着的外翻足矫正鞋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利用FootscanR足底压力系统采集347名年龄在7~8岁的健康儿童裸足行走时的足底负荷,根据足外翻程度、足弓指数、身体质量指数,排除肥胖与扁平足儿童,筛选出60名(男童26名,女童34名)外翻足儿童以及60名身高、体重相似的正常足儿童,对其足底峰值压力、峰值压强、压力-时间积分、足底相对接触面积进行同性别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足外翻加重了儿童足底负荷的不均匀分布。对于男童,外翻足在趾骨、前掌内侧的峰值压力显著增加;前足、中足的峰值压强具有上升趋势;第1趾骨与足跟外侧的压强-时间积分显著增加,在男童日常穿着的外翻足矫正鞋设计中要着重减少趾骨、足内侧的负荷。对于女童,外翻足在趾骨、前掌内侧的峰值压力呈上升趋势,足跟的峰值压强显著降低,前掌、中足的压强-时间积分均显著增加,女童矫正鞋设计应着重减少前掌内侧区域压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不同足弓结构的足底压力分布特点,通过Footscan压力板测量31名高弓足和31名正常足受试者裸足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参数,比较两者在足底十个分区的峰值压强、接触面积、接触时间、压强加载率和压强时间积分等参数。结果显示,与正常足相比,高弓足的接触面积除足弓外都有不同程度增大,接触时间在第1、2、3跖骨显著增加,压强加载率在第2、3跖骨以及后跟内侧显著增大,压强时间积分的增大区域主要集中在第1、2、3跖骨以及后跟内侧。表明高弓足相比正常足在第1、2、3跖骨以及后跟内侧更易出现疼痛。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外八步态群体与正常步态群体在行走时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异同.采用Footscan(R)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量1500名18~20岁大学生裸足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并选取23名外八步态学生和23名正常步态学生对其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绝对接触面积和相对接触面积等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步态人群相比,外八步态足底的压力参数(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绝对接触面积、相对接触面积)在前掌区域增大,足弓和后跟区域减小,压力向前转移;前掌和后跟内侧相对接触面积增大,足弓处的相对触地面积减小,未表现出扁平足趋势;自然外八步态和模拟外八步态的足底压力分布确实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足弓和后跟区域.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比较高弓足和正常足的足部运动特性,探究足弓结构对足部运动特性的影响。用Footscan压力板测量31名高弓足和31名正常足裸足受试者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参数,得到其足弓系数、脚长、脚宽和支撑时相的时间参数。结果显示,就足弓高度而言,女性的左、右足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男性的左、右脚不具备对称性。高弓足和正常足具有不同的足部运动特性,与正常足相比,高弓足在前掌触地阶段的时间百分比增大,在全掌触地阶段的时间百分比减少,足弓结构影响足部运动特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比较高弓足和正常足的足部运动特性,探究足弓结构对足部运动特性的影响。用Footscan压力板测量31名高弓足和31名正常足裸足受试者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参数,得到其足弓系数、脚长、脚宽和支撑时相的时间参数。结果显示,就足弓高度而言,女性的左、右足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男性的左、右脚不具备对称性。高弓足和正常足具有不同的足部运动特性,与正常足相比,高弓足在前掌触地阶段的时间百分比增大,在全掌触地阶段的时间百分比减少,足弓结构影响足部运动特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12名健康中老年人和20名健康大学生平地自然行走和上、下楼梯进行测试,包括足底各区域最大压力、冲量、峰值压强和有效负荷面积。结果表明:在行走时,中老年组的足跟内、外侧、第2-3跖骨和2-5足趾最大压力、峰值压力和冲量小于青年组。上楼梯时中老年组的足底足弓外侧、第2-3跖骨、2-5足趾等区域的最大压力、峰值压强和冲量普遍要小于青年组。下楼梯时中老年组的足底第1-3跖骨、2-5足趾、足弓外侧等区域的最大压力、峰值压强、有效负荷面积和冲量要小于青年组;但在第1足趾和足跟内、外侧有效负荷面积大于青年组。由此可得:中老年人因年龄增长,下肢控制能力降低,足前掌长时间磨损与地面接触面积增大、接触时间增长,这种人体自身的保护机制,增加了支撑的稳定性,从而预防跌倒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使用Novel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量14名女性穿着9种鞋跟结构的高跟鞋正常行走时足-鞋界面间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峰值压力、压力时间积分和接触面积等足底压力分布数据,探究跟高和跟型对职业女鞋舒适度的影响,实验鞋为定制,跟高分别为30 mm、50 mm、70 mm,跟型分别为细跟、粗跟和坡跟。足底分为8个区域:拇趾区域,2~5趾区域,跖趾内侧区,跖趾中部区,跖趾外侧区,足中区,足跟内侧区和足跟外侧区。研究结果表明:跟高对足-鞋界面间压力参数有显著影响,随着跟高的增加,跖趾内侧压力显著增加,足跟压力显著减小;50 mm粗跟高跟鞋为实验鞋中最舒适高跟鞋。  相似文献   

9.
选取20名正常足老年人及20名正常足青年人。通过3D足型扫描仪得到受试者足部形态;通过Footscan足底压力系统,测量受试者压力中心轨迹在前后及左右方向的偏移量、压力与时间的积分、有效接触面积、峰值压强5个有效的特征指标;通过三维测力台测量静止站立时受试者在压力中心轨迹前后、左右的摇摆速率以及置信椭圆面积;用Matlab软件对足底压力数据及三维测力台数据进行预处理,用SPSS 25.0软件将青年人数据与老年人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得到最终数据对比结果。结果表明:青年人重心偏向左足,老年人重心偏向右足;青年人压强峰值前掌大于后跟,老年人则相反;青年人压强峰值集中于前脚掌内侧,老年人压强峰值集中于前脚掌外侧。由此可得,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步态的明显变化,压强峰值最大区域由前掌移至后跟,其中前掌区域压强峰值的大小差异导致了稳定性的变化,压强峰值集中于前掌内侧时,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0.
采集了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数据,总结其分布特征;通过对不同硬度的减压材料进行组合,制得3种压力分散鞋垫;对受试患者试穿国外某糖足防护鞋垫、3种压力分散垫和普通鞋垫时的足底压力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结合受试者的主观感知,综合评价了鞋垫分压和减压的效果。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底峰值压力分布由大到小依次是HMHLM2M3M1;峰值压强分布由大到小依次是M3M2M4HMHL;与普通鞋垫、国外某糖足防护鞋垫相比,患者穿着压力分散垫时,足弓接触面积均有所增大,前掌和后跟区域的峰值压强得到降低,获得了良好的分压和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集了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数据,总结其分布特征;通过对不同硬度的减压材料进行组合,制得3种压力分散鞋垫;对受试患者试穿国外某糖足防护鞋垫、3种压力分散垫和普通鞋垫时的足底压力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结合受试者的主观感知,综合评价了鞋垫分压和减压的效果。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底峰值压力分布由大到小依次是HM>HL>M2>M3>M1;峰值压强分布由大到小依次是M3>M2>M4>HM>HL;与普通鞋垫、国外某糖足防护鞋垫相比,患者穿着压力分散垫时,足弓接触面积均有所增大,前掌和后跟区域的峰值压强得到降低,获得了良好的分压和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主动落地的运动状态下,运用动态测量技术以及建立的新的评价指标,对鞋底的减震性能进行定量研究。12名男性受试者分别穿着减震性能不同的3种运动鞋,从20、40、60 cm高度完成主动落地,同步采集分析落地冲击过程中的地面反作用力、足底压力分布。相比具有RUBBER中底的运动鞋鞋底,具有EVA或PHYLON中底的运动鞋鞋底能有效削减冲击过程的冲击力峰值,延长冲击力第1峰值和第2峰值的时间间隔,同时减小足底受到的最大压力和最大压强,增大足底与鞋底的接触面积。相比具有普通中底的运动鞋,穿着较软中底的运动鞋可有效减小足底峰值压强、均值压强、峰值压力,起到优良的减震效果。消散比能定量地反映出鞋底消散其所受的初始冲击力的大小,且消散比的大小和鞋底材料、结构以及下落高度有关,即消散比反映的是具体运动状态下鞋底的减震效果,而不仅仅是鞋底材料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赵桐 《中国皮革》2023,(7):82-84+89
高足弓是一种脚部疾病,患者通常足弓很高、足背凸起,导致步态异常,引发走路不稳、容易摔倒等问题。高足弓分为先天性、获得性和特发性。重度高足弓者需要手术治疗,而轻度足高弓可以使用高弓足矫形鞋垫,填补脚底与鞋底的接触面积,降低足底根部和前脚掌所受的压力,对不适合手术的病人也能够起到帮助作用。本文从高足弓的特点入手,研究矫形鞋垫的特点及作用,分析了高弓足矫形鞋垫的研究现状,有利于患者和矫形鞋垫厂商了解高弓足矫形鞋垫的原理及其作用,对高弓足矫形鞋垫的研究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Footscaninsole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量男性大学生分别裸足和穿鞋正常行走时足底各部位的冲量(FT)、峰值压强(PP)、最大地面反作用力(MF)、平均压强(MVP)以及压力鞋垫具有压强感应区域面积(PSA),分析比较裸足和三种减震篮球鞋、普通篮球鞋和三种减震篮球鞋之间减震功效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生物力学在运动鞋设计及性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远才 《中国皮革》2012,(4):98-101
查阅了国内外运动鞋生物力学相关研究文献;采用人体测试与材料测试相结合对5双具有弓结构设计的知名品牌运动鞋进行舒适性评价,并应用Novel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以及减震冲击测试仪器对穿着过程中受试者足底压力及试验用鞋的减震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b3运动鞋的舒适性最佳;(2)鞋底重量客观测试与主观感受一致,表明随着重量降低,有助于人体主观舒适性提高;(3)足底压力测试结果表明,穿着b3运动鞋的足底最大压强及平均压强均较小;(4)有些物性指标可能测试结果不佳,但是主观感受却比较好,例如前掌易弯折,表明易弯折舒适性不仅与弯折力值有关,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前掌帮面材质、前掌减震性能等因素,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6.
李杰 《中国皮革》2018,(2):56-59
针对跑步中损伤以及崴脚现象,运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选择正确跑步姿势和落地方式对减少运动损害的影响。结合正常足、高弓足、扁平足及足正常内旋、足内旋、足外旋的特点,分析了不同人群跑步过程中下肢关节、足底等的受力情况,为缓冲型跑鞋、稳定型/支撑型跑鞋和控制型跑鞋等主要种类功能性跑鞋的设计,提供更为专业的数据,也为跑步者根据自己的足翻转类型和足弓类型选择适合的跑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鞋垫的足底压力舒适性对人们的穿着体验和足部健康有重要影响。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硬度、厚度和足弓相对高度这三个因素如何影响鞋垫舒适性还存在着不小的争议,也没有完善的鞋垫舒适度研究体系。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硬度、厚度和足弓相对高度对鞋垫舒适性的影响,找到最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的鞋垫硬度、厚度和足弓相对高度数据。本研究测试了25名成年男性受试者在穿着不同硬度、厚度和足弓相对高度的鞋垫行走时的足底压力数据,通过计算前掌、足弓和后跟部位的峰值压强和压强时间积分来评估鞋垫的舒适性。研究结果表明,鞋垫的硬度和足弓相对高度对足弓处的舒适性有显著影响(P0.05);而鞋垫的厚度则对前掌处的舒适性影响较大。为满足舒适性,硬度33邵尔C;厚度前掌处4 mm,足弓处4~5 mm之间,后跟处5 mm;足弓相对高度+2 mm的鞋垫为最佳。本研究的发现为符合人体穿着舒适需求的鞋垫提供了设计思路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为找出评价运动鞋底减震性能可信指标,采用鞋垫式足底压力测试方法,对10名男性在校大学生以3.6km/h的速度穿着4款运动鞋进行行走测试,采集其足底压强、压力、压力时间积分和压强时间积分等4项参数指标。同时采用材料冲击减震测试法,对4款运动鞋的后跟部位进行冲击测试,采集的指标为冲击力峰值和能量吸收率,并使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检验的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鞋垫式测试的压强与冲击减震测试的能量吸收率,对评价运动鞋减震性能具有一致性,可以作为评价运动鞋减震性能的可信指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舒适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大底硬度和跟高对足底压力舒适度的影响。实验共设计了9双女鞋,穿着这些鞋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足底压力的分布由在四川大学招募的14位健康女性来完成。主观实验通过受试者对试穿过程中的舒适情况进行打分;而客观实验则通过鞋垫式压力传感器进行采集。足底划分为3个部分:前掌区域,腰窝区域和足跟区域,足底设置峰值压强和冲量两个参数,大底硬度对足底压力各区域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跟高对女鞋压力舒适度的影响更大,大底硬度对足底压力参数峰值的影响较大;(2)当大底硬度为55A、跟高为60 mm时,足底压力舒适度较好。  相似文献   

20.
探讨极简鞋对无穿着极简鞋经验的习惯性后跟着地跑者跑步时足踝生物力学的即刻影响。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10名男性跑者在三种着鞋类型下(裸足、极简鞋、普通跑鞋),跑步时踝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与裸足跑相比,穿着极简鞋跑步时的平均负载率和峰值负载率均显著减小;与穿普通跑鞋相比,穿着极简鞋跑步时的着地时刻足倾角显著减小,着地时刻踝关节内翻角度和支撑期踝关节最大内翻角度显著增大,平均负载率、峰值负载率和跟腱力峰值显著增大。习惯性后跟着地跑者即刻穿着极简鞋跑步时,与裸足状态相比,在不改变裸足跑步着地模式的同时会给足部提供一定的保护;与穿着普通跑鞋相比,会增大胫骨应力性骨折、跟腱损伤等过用性损伤以及踝关节扭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