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广义一维非定常流动计算方法,对高速增压柴油机三脉冲排气系统进行了性能模拟与优化计算,并与优化后的MPC系统作了两种增压方式在排气有用能传递上的对比和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2.
冈兹-玛伐格根据自己过去设计16缸发动机所获得的经验,在热机研究所——皮尔斯蒂克18VPA4-185型柴油机上,成功地实现了脉冲转换器增压系统。可以把这种增压方式看成是脉冲增压方式[有时称为波许系统]和等压增压方式的结合。因此,可以用这二种常规增压方式的优点来说明脉冲转换器增压的特点。脉冲转换器可以在临近气缸的脉冲管中产生类似脉冲增压所产生的压力波。因此,就保证了良好的扫气效果。同时,还保持等压向涡轮供气,维持涡轮的最佳效率。这种脉冲转换器的几何形状,尤其是各废气流汇集处的气流通道截面的变化,必须根据压力波的动力学原理加以确定。本文所论及的柴油机装备了具有三个进口的脉冲转换器。由于这种增压方式不仅改善了柴油机的工作参数,而且还具有脉冲与等压这两种增压方式的优点,因此得到了良好的评价。8台2,700马力机车用柴油机所取得的经验已经证实了这一评价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高背压环境条件下涡轮增压柴油机排气系统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多脉冲引射排气系统和定压增压排气系统的模拟计算,研究了高背压和高真空环境条件下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排气系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多脉冲引射排气系统对高背压环境条件下的自由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并未显示其通常的优越性,而定压增压排气系统却表明具有明显的优点。文章也拟定了4脉冲引射排气系统的模拟计算方法,讨论了多脉冲引射排气系统的排气引射系数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某船用8缸机高低负荷兼顾的问题,提出了1种全新的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它通过安装在排气管上的可控阀门来实现增压方式的转换。利用GT-POWER对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进行了计算研究,根据油耗最优原则找出其阀门开和阀门关之间的切换点在50%负荷;又分别对四脉冲增压系统、PC系统、MPC系统和MIXPC系统进行了计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25%、50%、75%、100%负荷,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的油耗均小于四脉冲增压系统、MPC增压系统和MIXPC增压系统的油耗,扫气系数均大于四脉冲增压系统、MPC增压系统和MIXPC增压系统的扫气系数。  相似文献   

5.
针对小型二缸柴油发动机排气为不连续脉冲的特点采用脉冲转换器配合脉冲涡轮的技术方案,综合考虑排气管、脉冲转换器、涡轮机、压气机等多个环节进行增压系统的设计,开发了小型二缸机增压系统.发动机的台架匹配试验表明该增压系统性能良好,能够充分满足小型二缸机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6240ZC型船用柴油机的脉冲增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的机车用6240ZJ型柴油机采用的定压增压系统的结构不同,6240ZC型船用推进主机的增压系统采用了脉冲增压。本文对该型船用柴油机使用的脉冲增压系统的设计结构、防火隔热处理的方法、新材料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MIXPC增压系统用于4缸柴油机。并用模拟计算方法比较了MIXPC系统与脉冲转换器系统性能,用性能实验结果与比较说明了比原二脉冲系统为优。  相似文献   

8.
可控脉冲增压系统可以实现气缸相对排气容积的调节,具有兼顾发动机高低转速工况的优势。本文针对D6114ZLQB型柴油机,建立了该发动机可控脉冲增压系统GT-POWER仿真模型,通过不同排气容积条件下发动机性能试验校核了仿真模型。计算研究了不同转速下可控脉冲增压排气系统排气压力波和进气压力变化规律,探讨了脉冲增压系统和准定压增压系统在不同转速下的适应情况。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可控脉冲增压系统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可变脉冲增压系统的切换边界。  相似文献   

9.
顾宏中  郭中朝 《柴油机》2006,28(1):1-4,8
主要介绍了最新开发的1+2 MIXPC涡轮增压系统及其排气管系。已应用于X8320ZC4B及16VPA6STC 等高增压中速机上,性能模拟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是成功的。这是一种结构最简单的MIXPC涡轮增压系统。  相似文献   

10.
排气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对柴油机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探求某型增压柴油机采用不同排气系统的优越性,本文以内燃机性能仿真软件GT-Power为平台,建立了工作过程仿真模型,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柴油机采用脉冲增压系统,针对定压增压系统和MPC增压系统对原机的排气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建立了定压增压系统和MPC增压系统的柴油机模型,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稳态工作过程计算,着重分析研究了采用不同排气系统对该柴油机性能的影响,为该柴油机排气系统的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在6缸机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利用原机脉冲增压系统排气管模拟阀门关,用新加工的准定压增压系统排气管模拟阀门开。试验结果表明:在标定工况下准定压增压系统的油耗比脉冲增压系统的油耗降低4.7 g/(kW.h)。原因是当增压方式为准定压增压系统时,在强制排气过程中,排气管内排气平均压力减小,使泵气负功减小,油耗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一种创新的MMPC涡轮增压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介绍了一种最新发明的MMPC涡轮增压系统及其排气管系。可应用于不同缸数的大功率四冲程柴油机上。性能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是可行的。这是一种结构最简单、高性能的涡轮增压系统。  相似文献   

13.
MMPC涡轮增压系统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宏中  郭中朝 《柴油机》2007,29(3):34-37
主要介绍了一种新近发明的MMPC涡轮增压系统及其性能模拟计算研究,和在8L250Z柴油机上的试验结果,说明MMPC涡轮增压系统能抗扫气干扰、增大扫气系数及降低油耗率。这是一种结构最简单、高性能的涡轮增压系统。  相似文献   

14.
螺旋流增压排气系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螺旋增压排气系统在三种增压柴油机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对柴油机采用该系统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理论的增压系统故障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评判柴油机增压系统状态的新方法,增压系统的状态主要与进气管中空气的压力和温度有关,对上述两个参数进行模糊化处理,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得出增压系统状态的准确评判结果,对评判不合格的增压系统,通过检测压力、温度、流动阻力等参数,提取反映故障状态的特征向量,利用模糊诊断技术可以实现对增压系统故障原因和部位的不解体诊断。  相似文献   

16.
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系统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型燃煤热力发电技术,其系统比较复杂,各系统的功能和运行特点也有别于传统常压燃煤热力发电机组。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系统,并对其主要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柴油机涡轮增压系统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柴油机涡轮增压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在排气管系方面,为了改善8缸柴油机的低工况性能,推出了MIXPC系统,它具有替代常规增压系统──定压系统、脉冲系统、脉冲转换系统及MPC系统的趋势;在涡轮增压器方面,使用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配气及供油正时方面,采用可变正时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设计可变正时幅度大、结构简单、控制可靠的变正时机构是研究的核心,相应地出现了顾氏系统及AVIEIT系统;在专门的控制系统方面,发展了进排气旁通系统及相继增压系统,以改善高增压柴油机的低工况性能.文章指出,柴油机涡轮增压系统的发展须围绕如何改善高增压柴油机低工况性能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同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发展新型有效的涡轮增压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一种脉冲转换器的理论计算方法。在缺少脉冲转换器试验数据的情况下,采用本文建议的物理模型与计算方法,可以分析脉冲转换器对排气管系压力波的影响。此外,对有关脉冲转换增压系统性能的若干问题作了简要的讨论。计算结果经与8300型柴油机实测数据及压力波图形对比,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杨林  顾宏中 《柴油机》1998,(4):18-22,40
针对柴油机超高增压后存在的机械负荷、热负荷过高及低工况供气不足等问题,本文以一超高增压舰船用柴油机为例,进行了顾氏系统、相继增压系统、高工况放气系统及几种常规增压系统的性能对比。结果表明,顾氏系统能降低柴油机机械负荷、热负荷、燃油消耗率及NOx排放量,改善低工况性能,与相继增压结合可进一步降低NOx排放量,提高Pme,拓宽柴油机运行范围。文中通过性能优化确定了顾氏系统正时规律,从中还得出了其控制中的最低调节工况概念,据此完成了顾氏系统控制机构的优化设计,并就系统动力学效应及其对柴油机换气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型燃煤热力发电技术,其系统比较复杂,各系统的功能和运行特点也有别于传统常压燃煤热力发电机组,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系统,并对其主要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