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的伤亡惨重,截至5月29日12时已有68516人遇难,365399人受伤,19350人失踪,无数房屋垮塌。地震灾害是我们生活中的“不速之客”,我们无法预料和逃避,但我们应该了解一些避震的知识和生存技巧,把伤亡和损失减到最低。这正是本刊整理此文的目的。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相似文献   

3.
正"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今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十周年,我们在回顾历史中更应多掌握一些应急避震知识,万一遭遇强震,就能减少自己和家人的危险。在卧室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床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等开间小的地方。以前人们认为钻到床底下最  相似文献   

4.
《工程建设标准化》2008,(4):43-43,64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相似文献   

5.
《建筑安全》2008,23(6):27-27
2008年5月12日下午2:30左右,四川汶川8.0级强震波及西安,许多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塔吊在高空被震断,高层楼房被震裂,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商场停业、学校提前放学。地震发生时.许多幼儿园赶在第一时间转移孩子,很多市民在避震的同时由于惊慌失措,导致摔伤。夜里为了避震上万人夜宿广场和绿化带。  相似文献   

6.
《四川建材》2009,35(3)
地震时是跑还是躲?答:目前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高楼里,跑出来更是不太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山西的地震地质构造及空间上密集成带、时间上密集成丛的地震活动特征,提出了震时各种场合人员应急避震,震后自救、互救的措施。指出只要讲究方法,讲究科学,即可减少伤亡与损失。  相似文献   

8.
城市避震疏散是城市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震救灾的关键,对地震发生期间避震疏散交通类型、特点及各相关系统展开研究,分析整个系统的构成及特点,探讨疏散交通与疏散空间、疏散通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前人在避震疏散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补充,尝试性地建立起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评价方法体系,包括了对避震疏散空间的服务覆盖、服务重复和服务质量等,避震疏散通道的通达性和可靠性,以及避震疏散空间与疏散通道相互配合的吻合情况和服务的薄弱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城市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避震疏散规划和震前预防、震中避难和震后救援等各项部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避难空间是城市面对灾害时为居民提供防御场所的重要公共设施,其选址及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灾难来临时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国的相关研究较少从公共设施服务于居民的思路去关注避难空间体系的规划建设。为此,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的理论,构建从紧急避难场所到固定避难场所再到中心避难场所的避震空间体系规划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可以高效地进行避难空间选址,其所形成的避难空间系统在灾后的不同阶段均可以满足人群的避难需求。研究结合常熟市地震避难场所规划,明确避震空间体系布局,划分各等级场所的服务范围,以期为未来的城市避震空间体系规划及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山地小城镇避震疏散通道震后连通 性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能否安全转移、救灾 工作能否顺利展开。本文以地震高发的滇西 山地小城镇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县城(下称 耿马县城)为研究对象,以沿街建筑易损性 灰色度评价测算各路段的连通概率值,分析 在不同地震烈度下避震疏散通道的连通性。 研究表明:耿马县城发生地震烈度为7度及 以下地震灾害时,整体避震疏散通道网络连 通度较好,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大,避震疏散 通道网络连通度下降,甚至有部分避震疏散 通道不能连通。因此,在地震灾害发生前, 应进行避震疏散通道的连通性的评估,并根 据评价结果有效布置救灾物资,加固改造连 通性差的避震疏散通道。  相似文献   

11.
城市防灾空间作为保障城市安全性的重要子系统,其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关系到灾时避难作用的发挥。此研究针对我国用地紧凑的小城市,引入空间基尼系数将研究区进行划分,从整体、组团两方面分析小城市应急避震场所的分布均匀度和聚集性。以地震带上的勐腊县城为例,结果表明勐腊县城应急避震场所整体分布均匀,但各组团应急避震场所分布存在不公平现象,是由于人口较少区域缺乏避灾空间需求考虑,避震场所设置不足,布局又过于集中在人口较多区域。  相似文献   

12.
依据避震疏散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双约束"理论,通过对城市避震疏散空间等城市设施方面的调查取证和分析比较,并利用GIS软件分析和空间模拟的方法对都江堰老城区这一典型案例进行避震疏散空间布局和抗灾性能的分析,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避震疏散空间合理布局的原则、规律和方法等问题展开一定的探索;并希望通过完善避震疏散空间系统的理论,为城市各项避震疏散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一种相对系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城市编制抗震防灾规划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和镇静自如的态度,要避免惊慌.调查发现:在唐山地震874位幸存者中,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其中188人安全脱险,成功者约占采取避震行动者的73%. 在震中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12 s左右的时间,这时应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抉择.假如你在平房,应当充分利用12 s时间跑出屋外,来不及跑的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一、如何防震 1.普及地震知识,提高防震意识 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防震教育: 学校要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将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设防震减灾知识课程,将地震科普知识和震时避震,震后自救、互救知识整理汇编成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简易教材,  相似文献   

15.
玉田县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基于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文章从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概念出发,在玉田县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托于玉田县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布局以及层次,结合地震及其二次灾害发生时序、灾民避灾特征以及玉田县受灾防灾减灾特点等,初步研究规划建立城乡并重、逐级控制、多因素结合、安全选址、有序可达、平灾结合及具有玉田县城市针对性的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HIPIC空间     
HIPIC空间是为2008上海电子艺术节HIPIC艺术项目创作的临时空间,项目的参与者可在空间中上传照片,而照片会随机显示在城市的大屏幕中。三维三角拱系统被选择作为生成设计的基本规律,将两个三角拱对置,然后根据场地及使用功能进行拓扑等价变换得到最终形态。三角拱角部的小三角形使得结构更加稳固,而莱卡布拉紧后的薄膜效应也进一步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桥梁是一项基础市政工程,需要有较强抗震能力。面对当今地质灾害因素的增加,怎样自然面临地震对桥造成的损坏,一定要在桥体的避震上做好,加强桥体的避震水平,这篇文章就来详细说明了桥梁防震建设的关键性和避震的影响等,来加强桥的避震水平。  相似文献   

18.
热点问题:2004年,一封宣传地震"生命三角求生法"的邮件开始在互联网上流传。该理论声称:当地震导致建筑物倒塌时,物体或家具会受到掉落屋顶的撞击,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被称作"生命三角"。因此如果地震发生时在床上的要翻身下床,在靠近沙发或椅子的旁边躺下,然后蜷缩起来。如果可能还要尽量接近外墙,伺机逃出。按照理论创始人道格·库普的说法,地震中使用"生命三角"的方法,可以获得90%的生存率。这种说法出现之初就备受争议,网上对其进行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中断过。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5)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地震是全球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严重的灾难。为何说是灾难,是因为他带给人们的是毁灭、是破坏,是带给人们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我们处在这星球上,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而防震避震知识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地震发生的次数少,大多数人也会对此放松警惕,疏于防范,但强烈的地震一旦发生,伤亡损失都很大,所以只有对地震灾害有所防范,才能在其发生时,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损失。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校建筑是人员密集的特殊环境,其规划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汶川灾区"5·12地震"震前中小学校建筑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从规划设计角度入手,分析了中小学校作为避震疏散场所的可行性,提出了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建筑的抗震设计应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应急避难空间环境设计及使用新型抗震技术等。旨在对中小学校建筑规划设计时的抗震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