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信快报》2005,(8):55-56
2005年6月20日,中国北京一卓联半导体公司(NYSE/TSX:ZL)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研讨会,讨论采用其市场领先的分组网络电路仿真业务(CESoP)技术通过分组网络传送电路交换通信的情况。卓联专家演示了该技术在以太网有线、无线和光设备上的运行情况。网络电路仿真今后产品的技术标准进行座谈,并对新的分组基础架构有效传输传统电路交换业务所需的有关协议及推荐解决方案广泛听取客户意见。  相似文献   

2.
高速网络中的交换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 从传统的观点看,电路交换技术不适用于数据业务网络,而分组交换技术则是当今因特网技术的主流。但是随着光传输技术的发展,带宽已不再是网络的瓶颈。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本分组交换的优势和电路交换的缺陷在当今已不再有意义,而且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原本处于优势的分组交换技术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有些问题若使用电路交换技术则很容易解决。光交换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本文讨论了在高速网络中传统交换技术存在的问题,介绍了高速网络中新兴的交换技术,分析了在高速交换中如何结合分组交换和电路…  相似文献   

3.
卓联半导体公司日前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研讨会,讨论采用其市场领先的分组网络电路仿真业务(CES-oP)技术通过分组网络传送电路交换通信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伊鹏  齐咏杰 《通信世界》2002,(27):79-80
为了提高带宽利用效率,近来分组交换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电路交换。但是随着光传输技术的发展.网络带宽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而分组交换所固有的非面向连接性在应用中又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使得电路交换又成为大规模应用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光电技术的融合,更使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在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ATM交换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新的交换技术——动态同步传输模式(DTM)。DTM是基于电路交换的宽带网络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动态地分配时隙。DTM将IP业务与电路交换下的语音通信融合起来,提供基于多播多速率信道的服务,可以充分利用光纤容量,大大提高现有电路交换系统的性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6.
电话历经一个多世纪,交换机几次换代,仍是以电路交换为主导。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数据通信促使分组交换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RAND公司提出了分组交换的概念。1966年6月,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的D·Davles提出了“分组”这一名词。此后的几年,世界各国开始研究开发分组交换网。 什么是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就是把数据报文按一定规则分割成数据段,并给每一数据段加上发信终端、收信地址和一些其他的控制信息,分组的形成见图1所示。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以“分组”为单位在网内…  相似文献   

7.
数据通信方式通常包括分组交换、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是其中较好的交换方式。分组交换技术作为一种电信新业务、新技术迅速地发展起来。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作为面向各类数据用户的公用网,已是各类计算机网络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是一个大型的中继开放系统和通信平台,对于在这一平台上开发的许多新的通信业务和技术。倒如:分布数据库检索、可视图文(Videotex)业务、智能用户电报(Teletex)、电子效据互换(EDI)、号码簿系统(DS)、计算机通信和传真存储转发等,将进一步促进信息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薇 《现代通信》2002,(3):8-10
GSM作为第二代数字移动蜂窝通信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的多样化,人们对数据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支持话音业务为主的GSM系统在其PHASE2和PHASE2+规范中提出了两种高速数据业务的模型,即基于高速数据比特率和电路交换的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和基于分组交换数据的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虽然HSCSD和GPRS采用了多时隙的操作模式,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然而它们仍然是采用的GMSK(高斯最小频移键…  相似文献   

9.
1 IP网络是未来电信技术的大势所趋 电信业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电路交换通信模式后,目前其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由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化,IP网络将是未来通信网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子商情》2005,(7M):22-22
卓联半导体公司将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研讨会,讨论采用其市场领先的分组网络电路仿真业务(CESOP)技术通过分组网络传送电路交换通信的情况。卓联专家将演示该技术在以太网有线、无线和光设备上运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王骏 《现代通信》1996,(11):18-19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王骏电话通信发明后不久就产生了交换技术。交换技术是为了减少线路投资而采用的一种传递信息的方法。如图l(a)所示,假设有5个用户需互通信息,如不采用交换技术,则需个个相连,所需线路数为n·(n—l)/2(n为用户数)。若采用交换技术后...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性的市场开放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电信网技术正发生深刻的变革,通信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语音网上基于原电路交换的业务将逐渐转移到以分组变换和数据通信为基础的机构上,IP将占主要地位,VoIP技术成为通信行业最火热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前言 随着网络融合的不断演进,IP网络已由当初的数据应用向多媒体转变,基于IP网络的语音通信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传统的语音通信是利用电路交换技术,其特点是通话时需要建立端对端的专用通信链路,语音质量好,但是成本高,不易扩展增值业务。而VOIP利用IP网络做承载网,在通话时将模拟信号经过采样、数字化、压缩编码、打包分组、分配路由、存储交换、解包解压等一系列交换处理,在IP网或互联网上实现语音通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广域分组无线网及其自适应技术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域分组无线网及其自适应技术支持罗翔分组无线网(PRnet)是日渐发展的一种利用无线信道传输信息的分组交换通信网络。它提供了使用无线多址信道方法,来支持计算机之间、数据终端之间或计算机与数据终端之间的通信及信息的收集与分配。与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能...  相似文献   

15.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在现有GSM网络移动基站和基站控制器全面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叠加GPRS核心网络(SGSN+QQSN),实现无线数据的分组交换。 GPRS是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向第三代移动通信(3G)演进的主流技术和重要里程碑,被称为2.5代移动通信。与传统的GSM电路拨号交换相比,GPRS在资源利用效率、交换容量和性能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其分组交换的特性加上与DATA-NETWORKS数字网络(比如INTERNET,容易整合的特性,将使各种IP技术与服务方便地同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各种高速高质的移动数据通信服务。 作为桥梁和里程碑,GPRS为移动通信向3G迈进开拓了更宽广的道路。 GPRS已经在全球百余家移动网络运营商中试用或商用。中国移动早在1999年就开始追踪GPRS技术并作预研,并于2001年完成 GPRS试验网和一期网络建设。北京移动目前已经完成了 GPRS 网络的全面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16.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通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传输效率的不断提升和安全性能的增强,而其延伸的通信交换技术,也逐渐发展和完善。通信交换技术包含光电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等,本文要介绍的是交换技术中的光交换技术。  相似文献   

17.
莫华龙 《通讯世界》2017,(4):158-159
由于软交换既能执行基于硬件的传统电话交换机相同的功能,又能同时处理IP通信,轻松整合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一时间成为电信行业中倍受青睐的时髦用语.以Internet为代表的分组交换网络的兴起,立足于分组交换网络上构建下一代网络能够统一向用户提供数据、语音、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成为业界的共识.本文将对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力 《通讯世界》2008,(12):83-84
在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后3G时代,除了HSPA、HSPA+推动技术不断进步,更有LTE(长期演进)和sAE(系统架构演进)向4G迈进的平稳过渡。3GPPR8提出了LTE和SAE的概念,它们分别明确了无线网络演进以及分组核心网络演进的发展方向。无论LTE还是SAE二者都是针对分组交换域的规划,因为未来的通信是多媒体数据的交互,传统的电路交换业务可以完全基于分组交换的承载。本文主要介绍演进的分组系统的网络架构及其各节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B-ISDN:技术发展跃变从现有网络转变到B-ISDN代表了通信领域的重大技术发展跃变。为保证从现有网络到宽带综合网的成功过渡,就必须认真研究这些跃变。B.ISDN的目标是将现今各种不同的网络,如电话网(电路交换)、数据网(分组交换)和分配式网络(如...  相似文献   

20.
《今日电子》2005,(7):121-121
卓联半导体公司近日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研讨会,讨论采用其市场领先的分组网络电路仿真业务(CES—over—Packet,CESoP)技术通过分组网络传送电路交换通信的情况,并演示了该技术在以太网有线、无线和光设备上的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