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回归”和“虚无”是日本文化中对于时间与空间的理解,源自于日本日常生活中的“间”文化。通过分析“间”所表现出的“日本性”,同时以矶崎新在西方反响热烈的“间”文化展为脉络,解读“间”思想影响下矶崎新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并探寻融入在矶崎新的建筑作品空间与形式的组织和体验当中的“间”思想。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国际视野对矶崎新在各领域与“日本性”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梳理,同时以在西方反响热烈的、由矶崎新担任主策展人的三个文化展为线索,解读在这些展览中矶崎新所带来的那些远远超越建筑本身的文化与思想实践,回溯与反思他对“日本性”的解体与重构,并探寻矶崎新的思想对“中国性”的启发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建筑师矶崎新在其漫长的建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超出当代建筑理论水平的概念。其中,"未建成"理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理念,并体现在"未建成"作品中。在近些年的建筑创作中,矶崎新的部分实际建成作品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本文通过对矶崎新建筑理念的解读,分析从"未建成"到"建成"的各阶段作品,以期对当代建筑理念的传承和设计思维的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矶崎新1931年7月23日出生于大分,祖籍是瓜生岛。大分这块土地,孕育了建筑师矶崎新也孕育了矶崎新的建筑体系。矶崎新活跃在紧随世界潮流的建筑师队伍之中,围绕"建筑"的理论空间发挥超凡的资质和能力,他毫无疑问是日本近代诞生的最高级别的"世界建筑师"。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矶崎新是读者早巳熟识的日本建筑师。在本刊创办初期的1981年,我们即向读者介绍了矶崎新先生的作品。1988年,矶崎新先生曾偕夫人访问我国。他的筑波中心在本刊组织的评选“80年代世界名建筑”活运中,被中国建筑界同仁评为10个名建筑之一。这一次,矶崎新事务所为支持“矶崎新专号”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大部分篇幅所需的内容。目前在东京的傅克诚博士以及矶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矶崎新在《建筑中的日本性》一书中对桂离宫、伊势神宫、东大寺南大门的论述进行解读,分析矶崎新如何延续几代人将3个传统建筑作为“问题机制”考察其背后的日本性和现代性,作为对时代的回应;并试图揭示其在日本现代进程中的意义,及其个人作品所呈现的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  相似文献   

7.
矶崎新的作品及其创作特色——为《世界建筑》读者而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想借《世界建筑》出版矶崎新专集的机会,作一点说明。一对矶崎新的有关评价作为世界著名建筑师,近十几年来,有关矶崎新的评论很多。但是,最集中的,可以算是1991年了。因为这一年是被称为他“还历”的60岁生日的一年,而又正值他创作的30周年。从美国的洛杉矶开始,然后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水户等五个城市巡回展出了他的作品。这一展出还将要在欧洲的一些城市继续下去。这个名为“矶崎新1960-1990建筑展”在日本,甚至在美国,都是一件“被重视的”建筑活动。一些著名的建筑家如F·盖里、R·迈耶、C·格瓦思梅和槙文彦等都为此展出题了词。还为此出了专集。  相似文献   

8.
北京似乎已经成为世界上论坛最多的城市,又一个论坛于10月25日在798艺术区的仁艺术中心举行———这个名为“2006前沿建筑论坛”的会议集中了矶崎新、雷蒙德·亚伯拉罕、王明贤等海内外建筑设计师、评论家、艺术家和地产商人,一起研讨当下的前卫建筑和中国建筑问题,但是议题的中心“前卫建筑”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矶崎新澄清“前卫建筑”概念75岁的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第一个发言,他指出严格意义上的“前卫建筑”思潮早在1968年就烟消云散了,今天人们谈论的“前卫建筑”是另一个概念。矶崎新本人就是反主流思潮火热的上世纪60年代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简讯     
<正>矶崎新荣获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3月5日,日本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学者矶崎新成为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矶崎新由此成为第46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也是其中第8位来自日本的建筑师。矶崎新1931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师从丹下健三,1963年创立矶崎新设计室。截止目前,矶崎新的建筑作品已跨越60年,百余个已建成作品遍布亚洲、欧洲、北美、中东和澳大利亚。代表作品包括日本  相似文献   

10.
业界资讯     
<正>01矶崎新获得201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矶崎新是第46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也是第8位来自日本的获奖建筑师。他生于日本九州,是当代全球建筑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不断的探索中不畏变革,勇于坚持自我和创新。1960年代,矶崎新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成为首位在东西方之间建立深厚而持久关系的日本建筑师。他对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识渊博、见解深刻,他拥抱前卫,从不安于重复现状,勇于挑战。他的建筑作品不仅基于对建筑本身的理解,更是基  相似文献   

11.
建筑的文化基线——矶崎新的设计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渗透中,或是在西方文化开拓新道路的探索中,今天的日本建筑都起了领先作用。在众多杰出的日本建筑师中,矶崎新富有个性的创作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走出了坚实的路,得到国际建筑界的瞩目并享有世界性的声誉,继丹下健三之后于1984年7月荣获伊利莎白女皇颁发的英国皇家建筑金奖,标志着他的创作事业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建筑理论 矶崎新经常亲自设定自己的坐标轴或指南针,一边测量他的位置和移动的方向,一边工作.建筑作品完成后,习惯于就作品做理论性的说明,为了继续表达当初设想的意图,将构思绘成图示形成系列“图像语言”.关于其作品、思索和发生的事件,都随时记录形成文章,然后将其公布于众.所有的作品、所有工作都亲自记录,并亲自持续进行定位和评价,其一贯性让人诧异.矶崎新通过对自身的评价和定位,引导了其对于工作的所有言论方向,组织了包含所有批判性评论的言论空间,事后来看其各项工作通常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矶崎新还具备作为编者的资质,他的全部著作都出自个人的“每日随笔”,我们60后是阅读其文章而成长的一代.《建筑的解体》[1]写的是现代建筑,《造物主义论》[2]写的西洋建筑史,《返回历史-日本潮流》是写日本建筑的,均是各自领域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3.
论矶崎新     
迈耶 《世界建筑》1993,(1):10-11
这里发表的评论矶崎新的五篇文章,是著名建筑师R·迈耶,菊竹清训,黑川纪章、槙文彦和篠原一男为“矶崎新1960—1990建筑展”所写的专稿。可以认为,它们是建筑界对矶崎新的最新认识和最新评价。我们将五篇文章译载于下,供读者参考。上述展览会由矶崎新国际建筑巡回展实行委员会和朝日新闻社等联合主办,于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在日本东京,水户群马大阪、北九州等地展出。  相似文献   

14.
1.关于矶崎新矶崎新,日本建筑大师。1931年出生在日本大分市,自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以后,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32岁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36岁获日本建筑学会大奖,和黑川纪章、安藤忠雄并称为日本建筑界三杰,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影响世界建筑历史及现实的大师。矶崎新在设计上相当大胆,其创造力和细节设计能力成为其独特的设计标志。他所设计的建筑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重点与转折之处更显鲜明。他曾经说过,建筑学就是由建筑师所操控的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设计杂志《MODO》1982年第1与第2期以“远东对话”为题发表了巴巴拉·拉第采(BarbaraRadice)与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的访问谈话,日本《新建筑》杂志1982年第6期作了摘要转载。从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在日本的代表人物矶崎新的一些建筑思想,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王琳  刘松茯 《城市建筑》2021,(7):157-161
近年来,建筑创作的地域化成为主要趋势,自幼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矶崎新致力于将中国地域性文化的河流融于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之中.矶崎新以其作为一名日本建筑师的独特视角下,使中国建筑的地域性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徐徐展开.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矶崎新21世纪以来在中国范围内的建筑作品及思想进行研究,旨在探索矶崎新建筑创作中地...  相似文献   

17.
信息     
<正>矶崎新荣获2019年普利兹克奖今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决定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荣誉颁发给日本建筑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矶崎新在5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设计并建成100余座建筑,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拥有超前的未来主义思想。在同时代的建筑师中,他拥有惊人的产量与影响力。矶崎新是第49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也是获此殊荣的第8位日本建筑师。  相似文献   

18.
范凌 《时代建筑》2009,(1):128-135
如果展场不再是展示展品的被动容器而是“艺术”显现/发生的环境,那么在当代语境下将如何打开阅读美术馆的线索?文章试图从这个角度对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当代美术馆进行阅读。  相似文献   

19.
郑光复 《华中建筑》2004,22(6):9-12
该文针对日本建筑师矶崎新污蔑上海没有建筑艺术的错误言论,从对上海近现代建筑的客观分析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批驳。与此同时,对矶崎新本人违背建筑本原及非人本的庸俗作品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20.
杨畅 《山西建筑》2012,(30):39-40
通过分析丹下建三,安藤忠雄,矶崎新三位日本建筑师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及创作思想,探讨了日本建筑作品中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延续经验,对中国建筑的理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