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语晨  陈岚 《建筑与文化》2022,(11):195-197
文章基于空间句法,通过构建三种句法模型对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的空间形态进行综合分析,提取出整合度、连接值和可视度三个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围龙屋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如下:(1)防御性与渗透性结合的空间形态。(2)道路呈网络结构,外紧内松。(3)平面空间体系规则,功能分明。将其空间形态、构建逻辑等与社会生活习惯、文化风俗联系起来,对围龙屋建筑的文化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解读其空间形态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地域和社会文化,同时为现代的城乡规划及文化空间营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东江是发育于粤东的最大河流,是历史上客家族群南迁的重要路径之一,河源和惠州作为位处东江流域中上游和中下游的两大客家聚居地,其民居形态受地理环境、社会组织及周边民系文化扩散的影响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差异。文中通过分析两地客家民居的形态差异以及导致产生差异的关键要素,试图探索外部环境、内部组织与民居形态之间的互动机制,这将有助于梳理和探索处于不同外部环境的当代客家民居适应于其所处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车震宇 《华中建筑》2008,26(8):172-176
传统民居的装饰在历史中形成了特定的图像意义,这些复杂的意义所依附的题材,需要图像学的阐释与追寻。对于装饰图像意义的研究,应当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尝试确定整体图像在其发生期中所具有的从属或象征意义。“福”、“禄”、“寿”、“喜”、“财”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五大核心题材,其中隐含着深厚的中国吉祥文化内涵,它们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观念整体。追溯粤东客家围龙屋建造的那个时代及各种条件,我们才能够重新回到历史情境中去体验客家建筑的文化意义,尝试通过对历史的重构,实现对隐藏于建筑平面及装饰意义的图像学解释。解读意义是建筑史图像学研究的关键,意义不仅超越了建筑的功能,也超越了图像所表达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东江是发育于粤东的最大河流,是历史上客家族群南迁的重要路径之一,河源和惠州作为位处东江流域中上游和中下游的两大客家聚居地,其民居形态受地理环境、社会组织及周边民系文化扩散的影响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差异。文中通过分析两地客家民居的形态差异以及导致产生差异的关键要素,试图探索外部环境、内部组织与民居形态之间的互动机制,这将有助于梳理和探索处于不同外部环境的当代客家民居适应于其所处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杨星星  赖旻 《华中建筑》2012,(1):159-164
增城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广客民系杂居地。明末清初之际,粤东及其他地区客家人开始大规模迁入位于珠三角的增城地区。同时,客家人也将其原居地的民居形式——围龙屋带到了这里。在之后的几百年当中,增城客家围龙屋的后围龙发生着由半圆转为直线形的悄然变化,建筑装饰风格呈现广府化特色。该文基于对增城客家围屋广泛的田野调查资料,对客家围龙屋在增城的发展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明清时期石马镇围龙屋木雕装饰为研究对象,对其时代装饰性、演变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明清时期的石马镇围龙屋木雕装饰性、时代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清代围屋内的木雕技艺更加精湛、纹样更加多样化,这与客家人迁居历史、社会变化、地域交流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
两种梅州客家传统民居自然通风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州现存有大量的传统民居,此类建筑冬暖夏凉,具有较好的室内热环境。而通风在岭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对建筑内部的热环境影响很大,本文通过模拟围龙屋和杠式屋这2种传统民居的室内、外通风情况,对不同类型民居的通风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挖掘传统民居利于通风的建筑技术,为岭南民居建筑室内、外热环境的改善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的客家围龙屋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琴 《建筑》2012,(1):76-77,79
客家传统民居包含着中国传统朴素的生态观:“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它以自然为最高原则,强调人与物的同构效应,反映在民居上就是人、居所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中国传统“风水”思想为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的构成,然后择其吉而经营人居环境。如《宅经》中的这样—段话“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节,若得如斯俨雅,乃为上吉。”  相似文献   

9.
围龙屋作为重要的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其传统建筑技术已成为重要文化遗产。本文通过走访老艺人获取原始资料,分别从立墙、屋顶和排水四方面对其传统建筑技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复原。  相似文献   

10.
客家围龙屋的延续——"围龙食府"装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龙食府”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雁洋镇国家AAAA级旅游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内。是茶田度假村标志性建筑,围龙食府装饰工程于2003年9月10日竣工验收,10月1日开业,2005年7月获广东省勘察设计协会二等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周密 《华中建筑》2005,23(5):138-140
该文简要的阐述了成都东山地区客家人的历史,对成都东山地区现存的唯一的客家围龙屋——廖家祠的历史渊源以及建筑形态作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建筑的选址布局,建筑的防御性,建筑的便用功能和称谓,建筑的合族聚居的特性等方面分析了廖家祠与广东地区客家建筑的继承关系,表明了成都东山地区早期的客家建筑是对广东客家建筑的较为完整的继承。  相似文献   

12.
林梁 《建筑与环境》2010,(6):128-129
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有;土楼,围龙屋,府第式堂屋三大类。从土楼,围龙屋到三合院可以看到客家民居根据时间地点迁移建筑而不断的做出改变。从建筑角度看,容家民居带着浓厚的中原建筑色彩结合客家聚居的特点而形成。其建筑材料(土)和构筑方式与早期北方民间土筑建筑相似,但更具他自身建筑特色:以三堂为核心的中轴对称布局,建筑封闭,坚固,聚族而居的容家居住形态。从人文角度看土楼,围龙屋,三合院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而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结构复杂,布局讲究,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13.
以客家围龙屋为研究对象,包括其布局和特色, 其化胎的哲理意匠、化胎形态的历史演变,其五行石的形态和文化内涵,论述围龙屋体现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并研究了围龙屋适应山区环境营建的生态智慧。 得出如下结论:围龙屋是客家民居中最能适应山区环境的生态建筑,是能够有机生长的建筑,是最具深层文化内涵、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及哲理智慧的建筑。  相似文献   

14.
客家建筑文化核心区,与客家建筑文化亚区[1]的客家民居已得到深入充分的研究。对同一民系不同区域间的建筑进行比较,已逐渐成为推进民居研究的主题之一,促使受客家文化辐射的区域,如粤东的惠州、河源,四川成都、广西贺州、柳州、博白等地[2]渐次开展地域比  相似文献   

15.
闽西客家土楼民居中风水因素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居主要集中在闽西、赣南、粤东和粤北等山区。赣南客家民居以围屋最具代表性,粤东和粤北则分别以围龙屋和围楼最为有名。闽西客家民居大体上可分为群体住宅和土楼两大类,而土楼住宅是闽西最具特色的民居。客家土楼的成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光  相似文献   

16.
17.
邬帆  刘飞鸣 《园林》2007,(6):16-17
记得在创作花艺之旅第一期江南系列的作品时,其中有一件作品因为有点离题而被剔出,就是这件《围屋》。当时觉得这件作品具有客家土楼的意韵而被搁置一旁留待后用。因为有了这次不经意的创作,自然对于奇异的客家围龙屋倍加关注与向往。  相似文献   

18.
将以四角楼著称的广东和平县林寨古村置于粤赣山区的视域之中,从区域开发史、家族史和建造史相结合的角度,梳理林寨古村的屋式,分析清代中叶林寨陈氏家族在空间策略上从经营围村转为兴建围楼的社会原因和技术原因,阐释了林寨屋式从双堂屋到堂横屋再到四角楼的变化过程,认为林寨四角楼始于陈宗杰所建永贞楼,晚清时进入兴盛期,在空间组织和建造体系上逐渐与堂横屋融合。林寨屋式的多次转变,既受到粤赣山区农业开发、治盗和贩盐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陈氏家族的内部分化,以及在防御性与生活性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9.
仙坑村是广东省东江流域河源地区客家建筑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之一,也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现存传统客家民居20余座,其中包括大夫第八角楼、荣封第四角楼两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堂横屋作为客家民居单幢建筑的代表,在仙坑村聚落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不同形态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东江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早期建成的大夫第重视防御,在堂横屋四角楼的基础上增建寨墙、角楼,形成寨堡化八角楼格局。随着叶氏巨族的形成,荣封第四角楼建造的关注点逐渐从对外防御转换为对宗族礼制观念的强化,以及兼顾空间容量与巨族形象的表达。而19世纪宗族内部的贫富不均和家庭分化导致大量小规模家宅营建的出现,以堂横屋为原型通过空间变形和自由组合,形成了更加适应日益紧张的建设用地环境和小家庭分居的经济条件的建筑群。这一系列的民居形态建构过程反映出社会环境转变下仙坑村客家聚落空间的演进,以及传统民居空间建构的逻辑,即以客家民居的原型空间——堂横为基础,通过适应性的建筑形态及空间组合来应对外界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龙岗区客家民居的特色及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被称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音乐,是一个地区、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象征。现在散布于深圳市龙岗区的客家民居有多处,其规模大小不一,建筑年代不同,它们像一座座生土夯实的纪念碑,向世人展示着当地客家人曾经怎样地开创事业、建设家园,是深圳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